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為什麼三國蜀漢大將姜維北伐會連續失敗?255年11月11日:姜維於北伐中進攻魏軍據點失敗,被迫退軍至鍾題(今甘肅臨洮南)。
為什麼姜維北伐會連續失敗?
姜維共有11次北伐,第一次西入羌中作戰,沒有北進;第二次在汶山郡平定叛亂,沒有北進;第三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第四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第五次出祁山進入隴右作戰,第六次出祁山進入天水郡作戰,第七次出祁山進入隴西郡作戰,第八次出祁山在狄道作戰,第九次出祁山在南安郡作戰,第十次出儻佫道在駱谷作戰,第十一次出祁山在洮陽作戰。
我們看看姜維後期幾次北伐的失敗過程。
在253年,一直制止北伐的蜀漢重臣費禕被降將郭脩刺殺而亡,姜維得以放開了手腳。
陰謀論者認為,郭脩可能是被姜維刺殺。
恰好當年3月,東吳權臣諸葛恪出兵20萬攻打魏國的淮南地區。
姜維非常高興,同樣出兵數萬人開始北伐。
此時諸葛亮、姜維的老對手,雍涼地區的魏軍總司令郭淮的年齡老邁,被迫退休,將兵權交給奮威將軍兼雍州刺史的陳泰。
陳泰是官二代,父親就是魏國赫赫有名的重臣陳群。陳泰有些能力,但軍政經驗不能同郭淮相比。
此時姜維大軍攻入甘肅省,陳泰不是草包,選擇堅守洛門(即洛門聚,今甘肅甘谷西),不主動出擊。他明白,姜維有一條脆弱的補給線,無法維持前線的軍糧供應。
當時從姜維控制的漢中,北上攻打關中地區,只有五條道路。
子午道:子午鎮→子午谷→秦嶺→石泉→饒風關→南子午鎮→城固→漢中
儻駱道:周至→駱谷關→洋縣→儻水→城固→漢中
褒斜道:郿縣→留壩→褒城→漢中
陳倉道(也稱故道):寶雞益門鎮→清姜河→略陽→勉縣→漢中
最後一條叫作祁山道,是從陝西漢中出發,經徽(甘肅徽縣)成(甘肅成縣)盆地、西和,沿嘉陵江西源西漢水,進入甘肅禮縣的祁山一帶。
前四條道路中,比較近的子午道和儻駱道都過於險峻,需要透過大量棧道。
這種地方不適合大部隊行軍,敵人使用很少兵力就可以截斷交通。
退一步說,就算敵人無所作為,想要透過這兩條道路大規模運輸糧食,也是絕對不可能的。
即便是另外兩條道路褒斜道和陳倉道,道路只是相對好走而已。它們仍然相當險峻,距離更是超過千里,軍隊無法長期維持軍糧供應。
祁山道的距離最遠,繞了個大圈,然而道路平坦、利於糧草運輸。
同時,祁山道的出口隴右地區,距離魏軍駐守的重鎮長安較遠。魏軍無法放棄長安的防禦,只能分兵在隴右地區駐紮,導致這裡兵力有限。長安地區的援軍趕到隴右地區需要一定的時間,蜀軍會在戰爭初期佔據一定的兵力和戰力優勢。
諸葛亮的北伐是五次,有三次是走祁山道,另外兩次是出陳倉道和褒斜道。
諸葛亮遇到的問題,姜維自然無法避免。
姜維的11次北伐中,有8次走了祁山道。
此次北伐沒多久,姜維大軍就出現軍糧不足問題,被迫率軍撤退。
此戰姜維沒有吃虧,也沒有什麼戰功,白瞎了東吳全線出兵的有利時機。
254年,魏國發生政變,司馬師篡權殺死中書令李豐與皇后之父光祿大夫張緝,廢張皇后,魏國一時陷於混亂。
對於司馬師不滿的魏國將領開始倒戈,狄道長李簡密向蜀漢請降。姜維很高興,很快出兵隴西佔領狄道(今甘肅臨洮),隨後包圍襄武(甘肅隴西南),斬殺了雍涼軍隊三號人物,魏將徐質。
姜維乘勢追擊,結果中了魏軍拖刀計,吃了小虧,蜀漢前軍蕩寇將軍張嶷戰死。
此時魏軍緩過神來,陳泰也開始穩紮穩打,堅守城池打持久戰。
這裡的魏軍有10萬之眾,城池堅固,姜維無法速戰速決。
沒多久,姜維又出現軍糧不足的問題,只能撤退。姜維夠狠,撤退前將拔河關(今甘肅臨夏西北)、臨洮(今甘肅岷縣狄道)三縣老百姓全部撤回蜀漢,留給魏國一片空地。
這次戰爭勝利後,陳泰被任命為徵西將軍、雍涼都督。
255年,司馬師重病不能理政,姜維趁機再次北伐。
此時,徵西大將軍張翼等人公開表示反對北伐,理由是蜀軍實力弱小,又存在補給的巨大問題。姜維根本不可能以數萬蜀軍,迅速擊敗關中地區的10萬魏軍,北伐註定會失敗。
姜維不聽勸告,統率車騎將軍夏侯霸、張翼等數萬人繼續北上。
陳泰知道姜維很難對付,還是準備打持久戰,命令雍州刺史王經堅守狄道,自己率領大軍增援趕來。
沒想到,剛上任的王經,軍政經驗大大不如陳泰。
眼見姜維軍隊經過艱苦的山地行軍才趕到城下,軍糧所剩無幾,王經認為這是立功的好機會。
他不等陳泰增援部隊趕到,就擅自出動4萬多人猛烈攻擊蜀軍,試圖趁著他們立足未穩一舉獲勝。
可惜,蜀軍雖疲憊,戰鬥力卻不比王經的魏軍要差,更有姜維極其善於用兵。
兩軍大戰2次,王經大敗,僅僅被追趕淹死在洮水的魏軍就有1萬多人。王經帶著1萬殘兵敗將,逃回狄道城死守。
此時局勢對姜維很有利,關中地區的魏軍總數為10萬,現在已被姜維打掉了3萬多,王經剩下1萬殘兵也沒什麼戰鬥力。依靠陳泰救援的5萬人,數量上相對姜維大軍沒有優勢,可能速戰速決的打贏。
陳泰沒有好辦法,只能苦苦向朝廷求援。剛剛上臺的司馬昭眼見蜀軍就要攻破關中,嚇得急忙命令叔叔司馬孚,率領10萬中央禁軍緊急西進增援。同時,司馬昭任命長水校尉鄧艾出任安西將軍,從側翼增援陳泰。
司馬孚和鄧艾都非同小可。鄧艾不用多說,身為司空的司馬孚是司馬懿的弟弟,也是司馬家族幾個頂尖高手之一。
僅僅1年多前,司馬孚督軍對抗東吳諸葛恪的20萬大軍。司馬孚也有20萬兵力,卻不急於同東吳決戰,而是堅守了1個多月才反攻。疲憊不堪的東吳大軍果然一觸即潰,魏軍輕鬆獲勝。
於是,鄧艾火速同陳泰合兵一處,等待司馬孚援軍趕到。
陳泰要求死守,鄧艾則認為現在兵力不多,死守未必能夠堅持到司馬孚援軍趕到。
於是,鄧艾率領魏軍分三路進至隴西,避開蜀軍,出其不意地繞過高城嶺(今甘肅渭源西北),進至狄道東南山上,燃火擊鼓與城內聯絡。
這是鄧艾的計策,裝作援軍已經趕到。
狄道城內只有10天軍糧,魏軍官兵就要崩潰。此時發現援軍趕到,城內官兵士氣高漲,奮力作戰。
這種虛虛實實的戰略,動搖了蜀軍計程車氣,姜維隨後的進攻沒什麼進展。
眼見司馬孚10萬援軍就要趕到,局勢會轉為對自己不利,姜維大軍只能被迫全線撤退。
話說回來,此戰就算姜維佔領了狄道,也沒有什麼大用處,仍然不能獲得決定性勝利。
此戰後,司馬昭認為陳泰和王經能力有限,不足以長期同姜維對抗。
司馬昭將雍、涼都督區分割出了一個隴西都督,任命鄧艾擔任此職,頂在對付姜維的最前線。
王經被免除雍州刺史職務,陳泰在1年後被免除雍涼都督職務。
此戰中出現了一個情況,讓司馬昭深感震驚。
透過和胡人購買糧食,姜維大大緩解了軍糧不足的問題。補給線的道路極其險惡,姜維以往只能維持二三個月的作戰,之後只能退兵。
間諜認為,此次姜維的軍糧可以維持半年,這是很大的進步。
即便如此,姜維還是無法取得決定性勝利。
他可以使用的軍隊,最多有6到8萬人,而直接面對的魏軍就有10萬,還有10萬魏軍隨時可以增援。坐擁糧食豐富的關中平原,魏軍無須考慮軍糧問題,還可以藉助眾多堅固的城池。
到了256年,姜維再次北伐就遭遇了失敗。
6月,姜維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約期於上邽(今甘肅天水)會合,開始出兵進攻。
此時魏軍總司令為非常厲害的鄧艾,他堅守戰略要地,尋機突然猛攻。
此戰姜維非常被動,無法佔領魏軍的城市,反而多次被鄧艾襲擊損兵折將被迫撤退,損失了近萬兵馬。
飽受戰爭摧殘的蜀漢百姓大為埋怨姜維,隴山以西甚至出現民變。
姜維很自責,自求削貶為後將軍。
此次之後,雖然有257年、262年兩次北伐,都是沒有任何收穫,反而損失了很多軍隊和軍糧。
蜀漢大臣諸葛瞻、董厥等人認為姜維連年出兵,沒有立下功績,而國家又疲敝,要求罷免姜維的兵權。
當時,蜀漢國內確實被戰爭搞得一塌糊塗。
除了數萬大軍長期作戰以外,後勤補給需要大量民夫。然而蜀漢人口僅有90多萬人,除了10萬軍隊和大量男性民夫以外,地方上的男性青壯年已經所剩無幾。成都平原的糧食依賴水稻種植,需要大量男性壯勞力。僅僅依靠老幼婦孺無法保證糧食產量,導致這個糧倉竟開始缺糧。
東吳使臣薛珝向吳景帝孫休彙報:“蜀漢的老百姓,都是面有菜色(意思是因飢餓而顯得營養不良的樣子)。”
即便如此,因戰爭的迫切需要,男人的數量又不足,連蜀漢老人、婦女都要參與軍糧運輸工作,真的是苦不堪言。
說到底,姜維的實力根本不足以北伐成功。他可以動用大約七八萬兵力,軍糧又無法保證,卻要面對兵精糧足的20萬魏軍。魏軍根本不需要迎戰,只需要堅守城池打持久戰,就可以耗死姜維大軍。
姜維想要獲得決定性勝利,只能期待魏軍將領出現嚴重的連續低階失誤。
即便是軍政經驗不足的陳泰,終究不是廢柴,更別說鄧艾和郭淮均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戰將。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