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摘要:在二戰德軍將領中,隆美爾和莫德爾有很多共同點,兩人都是深受希特勒信任的愛將,都是平民出身的陸軍元帥,不過隆美爾的知名度要比莫德爾高很多,那麼隆美爾和莫德爾軍事指揮能力上,誰更牛?
在二戰德軍將領中,隆美爾和莫德爾有很多共同點,兩人都是深受希特勒信任的愛將,都是平民出身的陸軍元帥,不過隆美爾的知名度要比莫德爾高很多,那麼隆美爾和莫德爾軍事指揮能力上,誰更牛?但凡對二戰有所瞭解,對德軍有所瞭解的軍迷,肯定都知道隆美爾,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他可以說是二戰德軍最著名的將領,沒有之一。相比之下,莫德爾的名氣就比隆美爾差多了,甚至還不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所以連德軍三大名將都沒排上。其實,隆美爾和莫德爾有很多共同點,兩人都是1891年出生,同歲。兩人都是出身平民階層,而且都是教師家庭,兩人的父親都是教師、校長,家族祖上也都沒有軍人。不過兩個人都沒有聽從家庭的意見,莫德爾於1909年,隆美爾於1910年分別加入了德國軍隊。這也很好理解,當時德國尚武氣氛很濃厚,軍隊是年輕人嚮往的職業。隨後兩人都順利通過了軍官候補生的培訓,應該說德國軍隊的底蘊還是很厲害,這兩人都不算是真正的軍校畢業,但即便是軍官候補生,也一樣讓他們受到了系統的軍事專業培養,打下了日後成為優秀將領的堅實基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兩人都隨著所在部隊參戰,而且表現都很出色。隆美爾轉戰法國、羅馬尼亞、義大利等地,在作戰中他勇猛過人,又善用計謀。先後兩次負傷,四次獲得軍功勳章,並於1917年晉升上尉連長。莫德爾同樣也在戰爭中負傷,並在1915年憑藉出色的表現,獲得了52步兵團的推薦,進入陸軍總參謀部工作。當時,總參謀部是德軍精英軍官才能進入的聖殿。由於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戰後魏瑪共和國只允許保留十萬人的國防軍,在軍中同樣沒有家族背景的隆美爾和莫德爾,都被留在十萬人的國防軍中,這也說明兩人在軍隊中的表現是非常優秀的。不過,畢竟沒有普魯士軍事貴族的背景,兩人在軍隊中都被邊緣化了。隆美爾擔任德累斯頓步兵學校戰術教員、戈斯拉爾市獵騎兵營營長、波茨坦軍事學校教員、維也納新城軍事學校校長等職。莫德爾則是在第36師擔任預備役教官。不過,在戰後的平靜歲月裡,隆美爾由於發表了不少軍事理論文章而蜚聲軍內外,但是在軍隊中的前途依然黯淡。相比之下,從1919年直到1933年,莫德爾則在基層崗位度過了默默無聞的二十四年。
兩人戎馬生涯的轉折都是1933年納粹黨上臺,希特勒就是對隆美爾在德累斯頓步兵學校當戰術教官時撰寫的《步兵攻擊》一書極為欣賞,在成為德國總理後就將隆美爾調任自己的警衛營營長。而同時由於希特勒推行擴軍備戰,莫德爾之前在總參謀部工作的出色表現,給上級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很快就又被調回總參謀部工作。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此時莫德爾已經是第4軍參謀長,隨部隊參加了波蘭戰役。1940年調任第16軍參謀長,參加了法國戰役,並晉升少將。戰爭開始時,隆美爾還是希特勒警衛營營長。波蘭戰役之後,希特勒才同意了隆美爾的一再請求,將他外放擔任第7裝甲師少將師長。在1940年5月的閃擊西歐戰役中,隆美爾率第7裝甲師進展神速,狂飆突進560公里,特別是最後四天就推進了350公里,成為戰績最輝煌的裝甲師,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綽號。這個時候隆美爾是少將師長,莫德爾是少將軍參謀長,級別相同,但隆美爾已經在軍中嶄露頭角。之後,隆美爾於1941年2月升任德國非洲軍軍長,率部前往北非此開始了他軍事生涯的黃金時期,在北非戰場上,他指揮非洲軍一再以弱勝強,使英軍損失慘重。1942年1月,隆美爾榮獲寶劍橡葉騎士十字勳章,升任非洲裝甲集團軍司令。6月,晉升元帥軍銜。成為納粹德國的第十三位陸軍元帥,時年50歲,是德軍最年輕的元帥。此時,莫德爾擔任第3裝甲師師長、第41裝甲軍軍長,在職務和軍銜上已經大大落後於隆美爾。不過,莫德爾在莫斯科戰役後期,曾一度阻滯了蘇軍反攻,由此開始得到了希特勒的賞識。
納粹德國宣傳機構對隆美爾在北非的戰績,不遺餘力進行吹捧,將隆美爾塑造成用兵飄忽多變,擅長以少勝多的“軍神”,因為希特勒有心要將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將領隆美爾作為自己在國防軍中的代理人。實際上,隆美爾能夠取得如此戰績,主要是靠第621無線電偵聽連所獲得的無線電資訊,透過監聽、破譯無線電情報從而掌握英軍的動向,取得戰場“單向透明”的優勢。1942年7月底621連被英軍意外消滅,隆美爾戰無不勝的光環就此黯然失色,之後就再也難有用兵如神的輝煌了。而莫德爾一直是在更為激烈殘酷的東線,並且在1942年7月的勒熱夫戰役中首次以少勝多擊敗了蘇軍的“戰神”朱可夫,這也是德軍唯一戰勝朱可夫的戰績。莫德爾克沒有無線電偵聽單位的助力,完全是靠自己對戰場形勢的分析判斷,進行兵力部署和調動,顯示了極其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之後,莫德爾升任第9集團軍司令,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後,莫德爾屢屢在非常危急的情況下,以少勝多,力挫蘇軍攻勢,穩定德軍防線,贏得了“防禦大師”的讚譽,並被譽為“元首的救火隊員”。1944年1月升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並於3月晉升元帥,成為第三帝國第二十六位,也是最後第二位元帥。莫德爾是53歲晉升元帥,比隆美爾晚了三年。但是莫德爾卻是完全憑藉自己的指揮才幹贏得元帥權杖,而且是面對蘇軍硬碰硬取得的。1944年9月,莫德爾調到西線,立即讓盟軍的“市場花園”行動遭遇失敗。相比之下,隆美爾始終在西線和英美盟軍作戰,從沒有和蘇軍交手。所以相比莫德爾的戰績,還是有些水分的。而且隆美爾作戰喜歡帶著輕便指揮所靠前指揮,經常走得比前線部隊還要快,這樣的指揮風格,對於團長師長,或許還是長處,但對於軍長、集團軍司令就很不應該了。
而且隆美爾還有個綽號叫“隆不在”,那是他兩次在最關鍵的時刻,北非戰役和諾曼底戰役的關鍵時刻都在指揮崗位。如果說偶爾一次或許是巧合,但兩次三番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了,說明隆美爾在戰略判斷上,還是有欠缺的。這也是很多人認為隆美爾只是一個戰術高手,是一個優秀的師長,但卻未必是優秀的軍長、集團軍司令的原因。最後說說兩人的結局,也是一樣——都是自殺,但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隆美爾是因為涉及到720暗殺事件所以被希特勒逼迫自殺。雖然隆美爾沒有參與暗殺事件的確鑿實證,但是他對莫某集團的行動還是有所瞭解,至少“知情不報”這一條是跑不了的。所以隆美爾自殺也不能算太冤,畢竟他是希特勒一手提拔,非常信任的親信將領,即便只是“知情不報”也足以讓希特勒起了殺心。1945年4月17日,盟軍佔領魯爾工業區,莫德爾意識到德國敗局已定,但依然拒絕了盟軍的勸降,因為“德國的元帥是不會下令投降的!”不過為了不讓士兵無謂的犧牲,他下令解散部隊,讓三十萬士兵自謀生路。4月21日,他走進杜伊斯堡附近的樹林開槍自殺,臨死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從來沒有這樣失望過,因為我忠於德國!“
作為一名軍人而言,莫德爾確實非常出色,也確實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希特勒得知莫德爾的死訊後,感到無比痛苦和沮喪。他對身邊的人說:“我知道了,如果莫德爾都能做到的話,我也可以。”所以,對比隆美爾和莫德爾兩人的經歷,這兩位同樣都是希特勒的愛將,都是平民出身的元帥,無論是軍事指揮才幹,還是人品,顯然都是莫爾德更勝一籌。(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