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蘇聯軍用航空工業歷史上,曾研製過兩代預警機。
第一代是使用圖-114客機機身研發的圖-126“苔蘚”預警機,其搭載了基於P-30岸基防空雷達發展而來的“蔓藤”(Liana)機載雷達系統,不過這種第一代預警機機身效能差強人意,雷達下視能力很差,主要是為圖-128“大提琴手”重型截擊機提供空情資訊。
圖-126主要用於提前發現北約的轟炸機,對戰鬥機大小空中目標無能為力,甚至雷達輻射超標,對機組人員健康損害大,1965年開始服役的“苔蘚”預警機一共只造了9架。
而蘇聯第二代預警機,則是使用伊爾-76大型軍用運輸機平臺,由別裡耶夫設計局重新研發的A-50“支柱”,使用了效能更好的大黃蜂(Shmel)預警雷達,平臺效能也好了很多,A-50在1985年開始服役,一共造了31架,迄今為止都在俄羅斯空天軍服役。
由於波羅的海方向有列寧格勒(聖彼得堡)等蘇聯工業大城市,蘇軍預警機最早是部署在立陶宛希奧利艾(Siauliai)空軍基地的,1955年後,該基地曾是蘇聯空軍遠端航空兵米亞-4“野牛”戰略轟炸機最重要的基地,從硬體上來說是適合大型軍用飛機進駐的理想機場。
正因為從這裡出發,可監視丹麥、德國等北約國家動靜,1966年,首支蘇軍預警機部隊——國土防空軍第67獨立預警機中隊(軍事單位32457)就在這個機場組建,1985年後換裝A-50,一直到1992年撤出。
2004年後,隨著立陶宛投入北約懷抱,“波三小”壓根沒有像樣的空軍,迫切希望北約保護其領空,這個在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軍用機場,搖身一變成為北約空軍執行對俄警戒的“波羅的海空中警察”行動的主要機場之一,昔日的“堡壘”突然調轉180度,讓俄羅斯很難受。
近些年,北約戰機攔截從聖彼得堡飛往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的俄軍戰機,很多次都是從希奧利艾機場起飛的,美軍甚至一度把F-35A部署在這裡。
俄希望擁有的安全空間不斷被壓縮,這也是2014年後俄烏衝突加劇並在2022年爆發俄烏戰爭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