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經濟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低空經濟成為了我國產業發展新賽道、經濟增長新引擎。
進而,第十五屆中國航展也首次設立了低空經濟館,以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為代表的載人飛行器和無人機產品雲集。一些明星企業的展臺人頭攢動、場面火爆,很多展品也被冠以全國或全球的“首個”“最大”“最重”等頭銜。
冷靜看,“0”與“10”之別
本屆中國航展彷彿“視窗”,向大家展示了“千機競發”的場面,一些機型的效能指標更是被推到了此前全球範圍內該行業都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諸多企業“扎堆”殺入了這個新賽道。
如果您是一位行業觀察者,面對“玲琅滿目”的新展品,必然會有“遲疑”——產品指標是否真的能如實做到?該型號是在模型、PPT概念階段還是進入了工程驗證、試飛取證?
要解開這個疑問,需要冷靜思索。
一方面,低空經濟當然也要“按經濟規律辦事”。如eVTOL、貨運無人機等產品,當前的技術路線多條並舉,各家的設計既有差異,有特色,也有趨同的部分。接下來,全行業必然會經歷一次次大浪淘沙。
進而,這些新創企業只是一時的圈錢融資、做高估值?還是能夠歷經考驗、崛起為新生代的航空器製造商?終將水落石出。
本屆中國航展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室內展區展出了多款不同技術路線的新型低空航空器,如貨運無人機、氫動力技術驗證機、飛艇、氫燃料電池、傾轉旋翼構型、尾座式等。
另一方面,航空製造業特別是民用航空領域,還有一條必須經歷的高門檻,那就是適航認證。這近乎是檢驗民用航空產品的唯一標準,也是能夠決定企業存亡的“0”與“10”之別——沒有適航認證這個“1”,後面再多“0”,最終都將歸零。
同樣,正是因為存在適航認證這樣的管理規範,在低空經濟“起飛”的同時,普通人才能放心選擇eVTOL等飛行器用於出行,或者讓貨運無人機編織起密集的航線,聯通天南海北……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展出的AR-E3000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圖為該機配套研製的一體化綜合模擬驗證系統,從而提高型號設計質量、降低研製風險、縮短研製週期。
支撐低空經濟的行業力量,持續壯大
在本屆中國航展上,航空航天館內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中國航發、中國電科、中國航天等幾大央企,紛紛新增了低空經濟展區板塊,並帶來了諸多產品——這意味著,支撐低空經濟發展的行業力量,正得到愈發加強。
這種支撐力量的一個著重體現,是動力。
在往屆中國航展和去年同在珠海舉辦的亞洲通航展上,我們都曾發現一些民用動力企業和螺旋槳企業的相關產品,而今年的中國航展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國家隊”——中國航發密集釋出的通航動力產品。
其中,既有作為我國第一型嚴格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自主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先進民用渦軸發動機AES100,也有由其發展而來的AEP100渦槳發動機發動機、AEF100渦扇發動機;也有面向綠色航空、可持續航空的純電動力(首次展出的為eVTOL配套的eVTOL電動力推進電機)、混合電推進系統和可持續燃料動力系統等。
有了動力“心臟”的無憂,未來,各類低空航空器才能更多地飛起來。
中國航發展臺的AES100、AEP100、AEF100,AES100配裝上文的鑭影R6000,AEP100配裝白鯨航線。
航空器從燃油邁向新能源,混電動力成為理想的過渡方案。在本屆中國航展上首次亮相的800kW高功率密度航空渦輪混合電力能源系統,還有為eVTOL準備的電動力推進電機。
另一股支撐力量,是來自航展展出的與低空航空器的設計製造、空域管理資訊系統、低空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產品。
比如,打造一款低空航空器,離不開顯示子系統、航電綜合計算平臺、飛控計算機和作動器控制器、慣導子系統、大氣子系統、通訊子系統、監視子系統、引數記錄、引數採集和智慧環境感知與決策系統等。
而要促進低空進一步開放、保證複雜空域環境下的空域資源高效分配,那麼自然,對各類無人裝置進行執行管控排程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管控中心也要同步、配套發展。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展出的大功率混合電推進平臺,以及對無人機、無人車以及無人船等各類無人裝置的執行管控排程和執行監視的全空間無人體系管控中心。
因此,站在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元年這一時間節點上,我們可以看見支撐起低空經濟發展的行業力量正在不斷壯大。這些力量,恰似一片沃土正在不斷積累著肥力,並將迎來一粒粒種子破土而生、枝繁葉茂,最終孕育出生機勃勃的低空經濟生態圈。
不斷延伸的產業鏈支援商業航天快速發展
在往屆的航展觀察報道中,我們曾關注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和中國航發展出的一些先進製造技術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製造上的應用。
在本屆航展上,我們越發感受到,先進製造技術正成為我國製造業自主創新集中體現的一個領域。在這種趨勢下,可以看到一些企業的宣傳展板上突出強調“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並表示相關產品在完成國內市場上對既往產品的“替代”之後,正成為一些國外客戶的新選擇。
這些新產品“出海”的決心,也體現在展臺上擺著的那些“掃一掃”二維碼——這些企業的社交媒體賬號,已涵蓋了國內外所有平臺,凸顯了其市場決心。
航空航天的發展,一定離不開先進的材料技術和製造技術。
先進製造技術在“自主創新”實現工程化應用,並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成功例子就是增材製造技術。
增材製造技術可實現零件快速製造,大大縮短了設計、試製和產品交付週期。這與當前我國正快速發展的商用航天企業的需求高度契合;同時,增材製造技術還在加工大尺寸、結構複雜、耐高溫材料零部件領域有“先天優勢”。
那麼,在中國航展上,一個“老面孔”、增材製造企業鉑力特BLT的展臺上,就尤為突出地展出了商業航天領域的應用案例。根據參展商資訊,其該領域客戶數量已超30家,包括星際榮耀、東方空間、藍箭航天、雙曲線等公司;產品則涵蓋液氧甲烷發動機副導管、噴注器、衛星部署器、點火彎管、散熱器等。
增材製造技術可低成本高質量地製造零部件,從而讓產業鏈“上游”的商用航天企業得以快速研發迭代。
增材製造等先進製造技術在空天零部件研製、批產上的應用(特別是工程化的應用),讓我們看到了我國航空航天相關的產業鏈正不斷延伸。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互促發展與取得了一個個技術突破。
正是行業力量的不斷壯大,推動我國的商業航天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商業模式和市場格局正逐漸清晰,新興的“太空產品”“太空技術成果轉化”不斷湧現。
中國航展在11號—13號館內的商業航天產業聯盟,以及和一些商業航天企業的展品。
中國航展不容錯過的重磅展品:“昊龍一號”。下圖的尾部特寫可見它與空間站的對介面。
這種“湧現”也包括本屆航展上不容錯過的重磅展品——我國首款貨運太空梭“昊龍一號”。
作為一型可重複使用商業航天飛行器,“昊龍”被用於開展低成本的空間站貨物運輸任務。而它的研製方,則是大家印象中“專業造飛機”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下屬成都所)來完成。
可見,一幅空天一體的藍圖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也正是因為商業航天蓬勃發展這一“珠玉”在前,觀眾可以同樣,對“低空經濟”這條新賽道的前景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