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殲-35問世,中國全面進入“雙五代機時代”,與美國並駕齊驅領跑全球。更讓中國軍迷們無比興奮的是,一直傳得沸沸揚揚的國產六代機又有了新動作。
近日,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不少關於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原型機試飛的傳說,甚至還出現了採用三臺發動機,無尾飛翼構型的想象圖。只不過,這些設計過於科幻,似乎脫離了實戰。尤其是腦洞大開的三釋出局。讓很多專家也直呼看不懂。
從戰鬥機的發展技術潮流來說,和五代機相比,六代機對於航程、超音速巡航、超音速機動性方面的要求更高,再加上更多電子資訊戰等新技術單元的融入,這也意味著六代機必須有更大的空間和尺寸,發動機的變革更新在所難免。從已經公開的相關資料來看,中美在下一代發動機技術的研究上依然處於領跑地位,包括變迴圈發動機、爆震燃燒室、超音速渦輪和風扇等前沿技術都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只不過,這些技術過於前沿和複雜,如果以現有技術開始研製六代機,中美都不大可能在已經開始研製的六代機上直接使用這樣的下一代技術。從時間節點來看,此時出現國產六代機試飛的新聞,的確有些不合邏輯。
以美國為例,在五代機研發上美國開了先河,在六代機研發中,美國依然是先鋒。近年來,美國一直計劃在F-35基礎上進一步跨代提高,但相關專案進展受挫,下一代發動機要投入使用怕是為時過早,很難在2030年前後有初步成果。尤其是在發動機開發方面,要實現耗油率、推重比等關鍵指標的質的飛躍,這需要迎來一次技術革命。以美國F-35為例,為了追求大載彈量和大航程,不得不犧牲了高速效能,而高速恰恰是五代機的基本指標之一。
基於此,我們在發展六代機方面,必然要吸取美國的教訓,要追求高飛行效能和大航程,又要用當前技術檔次的發動機,雖然說三釋出局會導致戰機成本增加,維護保障更為複雜,但和整體效能提升相比,這種犧牲完全可以接受。
只不過,網上流傳的國產六代機想象圖依然是無尾飛翼構型,這種架構下實現超音速面臨很大的技術難題。近階段,俄羅斯在五代機蘇-57上使用V型二元向量噴管,其目的就是提升側向推力,但效果聊勝於無。因此從技術層面來分析,無垂尾設計更多是利用兩側發動機推力差來獲得航向控制力,這也是運用三發方案的一種可能因素。因此,六代機如果要想提升保持足夠的航程和速度,完全可以透過優秀的減阻外形設計和三臺發動機的充沛動力來實現。
雖然從邏輯上來推理,三發配置的確有可行性,但從我國空軍的發展趨勢來看,在是否需要三發設計的方案選擇上,依然有很多地方需要斟酌。以美軍作為參考,美國空軍在追求戰機空戰能力的過程中,就始終尋求戰機打擊能力、航程等各個技術指標的平衡。比如,美國空軍計劃使用B-21轟炸機參加制空任務,攜帶空空導彈進行空空作戰。在打擊非隱身戰機時,攜帶先進空空導彈的B-21完全可以取得壓倒性優勢。
美軍之所以對F-35不滿意,就是因為F-35在亞音速具備一定的格鬥能力,但面對同為五代機的高速對手,其飛行速度的劣勢將無限放大。基於此,對於追求掌控制空權的中國空軍來說,地緣環境決定了我國的國土防空需要強大的截擊機。在潛在的空戰中,未來六代機依然需要有效前推防空攔截線,爭取在距離我國海岸儘可能遠的地方攔截對手。
尤其是在反制美軍戰機方面,國產戰鬥機必須具備強大的制空作戰能力,需要掌控島鏈的制空權,這就需要延續五代機的隱身設計,在戰機的架構、造型上下足文章。採用三臺發動機,無尾飛翼構型,是否能實現制空優勢、隱身性和打擊能力的綜合平衡,這依然需要不斷探索實踐。
總體來說,和五代機相比,六代機儘管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但中美在初步探索中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其核心技術指標就是“更大更快更強”,由此帶來的研發製造成本也將節節攀升。正是因為六代機“更貴”,目前美國因為控制不住六代機研製經費的躥升,已經考慮暫停下一代戰機專案。
未來,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實現各個技術難點的全面突破,進而找到適合中國六代機的方案路線,這也將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