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21日凌晨5時許,俄羅斯戰略火箭軍從阿斯特拉罕州的卡普斯京亞爾導彈靶場,向烏克蘭中部第聶伯羅州的“南方”機械廠發射了1枚9M729“榛樹”中程彈道導彈,給烏克蘭來了一招“天外飛仙”。目前事情已經過去了大約一週,關於此次導彈進攻現在又有了更多的訊息放出。
11月27日,路透社得到了兩名烏克蘭高層政府官員的訊息。據路透社報道,這兩名烏克蘭高層政府官員表示,烏克蘭專家在對“榛樹”中程彈道導彈的彈頭進行了檢查之後,發現該彈的彈頭“並沒有配備爆炸物”,換言之俄軍只是對著第聶伯羅打了一堆實心鐵疙瘩下來。路透社援引烏克蘭專家的話來說,俄軍之所以沒有在“榛樹”中程彈道導彈上安裝常規彈頭,可能是為了節省空間安裝遙測儀器,換言之“榛樹”導彈的第一次實戰使用,僅僅是為了測試而已。
導彈部件
“榛樹”導彈真的沒有安裝爆破戰鬥部、所謂的“實心鐵疙瘩”到底是啥、俄戰略火箭軍此次使用“榛樹”真的只是為了實戰測試嗎?牽涉到核戰略的問題,咱們儘可能簡明扼要地跟大家講明白哈。
“榛樹”當真裝載"空包彈"?
從此次“榛樹”中程彈道導彈攻擊“南方”機械廠的打擊後效來看,大伊萬認為可以確證兩點:其一,“榛樹”中程彈道導彈沒有安裝爆破類戰鬥部,無論是常規戰鬥部還是核戰鬥部都沒有;其二,無法確定“榛樹”中程彈道導彈上的戰鬥部是動能戰鬥部,還是僅是重型誘餌。
從第一點來說,我們分析第聶伯羅“南方”機械廠的打擊影片,包括打擊之後流出的部分衛星圖片就可以得到確證了。從打擊影片看,“榛樹”中導的戰鬥部以多個分導式彈頭、各分導式彈頭又以集束戰鬥部的樣式落地,分導式彈頭落地後並沒有出現類似於伊朗打擊以色列的“誠實許諾-2”導彈落地後的爆炸閃光。僅僅是其中一個彈頭落地數秒鐘之後,出現了爆炸閃光,但彈頭落地和出現爆炸閃光之間存在間隙。似乎已經從側面證明,爆炸的並不是彈頭,而是彈頭落地之後引爆了地面的某些易燃易爆物品所導致的效果。因此我們基本確定,“榛樹”中程彈道導彈在此次打擊中,並沒有安裝通常意義上的常導配備的爆破戰鬥部。
而從第二點來說,有大佬認為“榛樹”導彈可能安裝的是動能戰鬥部,大伊萬認為可能性不大。動能戰鬥部相對於中導來說實在是一種殺傷威力非常小的戰鬥部,比如之前被吹的很神的所謂“上帝之杖”,實際上一枚幾十千克重的重金屬棍棒從數百千米的高度、以10倍音速以上的著地速度攻擊靶區,打擊效果和一枚250千克重的航空炸彈的打擊效果類似,而同樣末段速度的中程彈道導彈,動輒可以攜帶1噸以上的重型戰鬥部,哪個戰鬥部的毀傷效果更好不言而喻。
當然了,如果要單純強調低附帶殺傷效果,那麼動能戰鬥部的附帶毀傷效應可能確實低一些,但是考慮到中導在數十米量級的末段圓機率偏差,低附帶毀傷效應帶來的代價可能就是根本無法有效摧毀目標。因此大伊萬認為,給中程彈道導彈配備動能戰鬥部,其實是一種價效比非常差,打擊效能也非常差的攻擊手段,目前為止沒有聽說哪個國家會專門給中程彈道導彈配備動能戰鬥部。而在沒有配備動能戰鬥部必要的情況下,俄羅斯似乎也沒有必要專門給“榛樹”導彈設計一款動能戰鬥部用於測試了。
衛星圖顯示,烏克蘭受損並不明顯
以大伊萬的觀點,“榛樹”此次最有可能安裝的戰鬥部,或者說載荷艙載荷,有比較大的可能性只是重型誘餌。和輕質心式誘餌不同,重型誘餌的外形與真正的彈頭十分相似,雷達回波訊號十分類似,但最關鍵的是它的重量很大。輕質心誘餌往往採用金屬粉末塗覆的氣球等組成,一旦進入再入段,空氣阻力增大,輕質心誘餌和彈頭的降速明顯不同,就會被反導跟蹤雷達分辨出來。重型誘餌則不然,它的再入速度和降速曲線與真正的彈頭十分相似,雷達反射面特徵和真正的彈頭也比較相似,因此一直到彈道末段,都有可能和真正的彈頭混淆在一起。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重型誘餌你也可以把它當做是一種動能戰鬥部吧。
導彈攻擊的0.5倍速畫面
所以綜上所述,大伊萬認為,11月21日打擊“南方”機械廠的“榛樹”中程彈道導彈,它最有可能配備的戰鬥部,應該是重型誘餌,或者說你也可以把它當做是一種動能戰鬥部。俄軍沒有為它專門研發一款戰鬥部,而是就著現有的重型誘餌裝在了導彈上進行實彈測試,這是最有可能的選擇。
當然即使如此還有很多疑問無法回答,比如從“榛樹”導彈的落彈順序看,6個分導式彈頭先後花了30多秒才落地,但是從各分導式彈頭的落彈範圍來看,散佈直徑可能只有1千米左右。這種打擊模式,其實更類似於集束彈頭而不是常用的分導式多彈頭載具那種分別投放、分別再入的模式,按理說完全不應該有這麼大的落彈時間間隔,那麼“榛樹”導彈到底使用了什麼戰鬥部,到底是怎樣實施彈頭分導的,現在也依然是個謎。
俄軍如此操作的原因
既然彈頭裡邊大機率是啥也沒有,甚至有可能就是拿著某型重型誘餌客串了一把戰鬥部去炸了“南方”機械廠,俄軍這費了老鼻子力氣到底圖什麼?真的如烏克蘭專家說的那樣是為了做測試嗎?
大伊萬認為測試的面肯定有,但是很難說有多少,我們之前在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包括大伊萬在新的航天測控船的雜誌文章中,都對洲際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與測控做過簡單的解釋,洲際彈道導彈的遙測不是你發射出去就了事的,真要測試的話,必須得有一套完整、完善、完備的測控系統。比如最典型的使用地面的大孔徑天線組成的統一測控系統,還有光學跟蹤系統等,彈道導彈打出去後一般進入低層大氣還要考慮回收資料艙的問題。如果不回收資料艙的話,末段黑障區通訊是很難接收到彈頭的下行資料訊號的,那麼就可能需要考慮別的測控手段。比如使用彈體尾部等離子體比較稀薄的區域,使用S波段天線加中繼航天器轉發來實現彈上資料訊號的下行,否則你這彈頭一旦觸地完全粉碎,甚至會深入地下好幾米,什麼遙測訊號什麼資料你也別想收到了。
從俄軍此次發射“榛樹”彈道導彈的情況看,彈頭包括儀器艙、多彈頭分導式載具的底座等肯定都全碎了,再說彈頭落地區域又是烏克蘭控制區,想要在彈頭落區回收儀器艙的資料肯定是沒戲的,唯一的測控手段也就是導彈起飛,滑行和再入段。起飛和滑行段的話,可能還可以利用地面上的統一測控系統進行遙測和資料上下行,等到彈頭再入時從100千米高空落地可能也就幾十秒鐘,唯一的測控手段就是利用航天器進行轉發。咱們一不清楚俄羅斯是否擁有黑障通訊技術,二不清楚俄軍在打“榛樹”的時候是否在對應的地球軌道部署了通訊衛星或者中繼航天器,所以,很難說俄軍此次用“榛樹”攻擊第聶伯羅市,到底設定了多少比較完備的測試裝置,如果沒有完備的測控系統,那麼,這就不是以測試為主的發射。
因此在排除了所有可能性之後,大伊萬還是傾向於認為這是一次威懾性發射,甚至威懾的都不是烏克蘭,確切來說瞄準的是烏克蘭,眼睛裡盯著的卻是歐洲。畢竟冷戰時期,我們都知道歐洲是怎樣在蘇聯中程彈道導彈的核威懾之下瑟瑟發抖的,中導條約對歐洲來說最大的福利就是解決了蘇聯的中導時刻瞄準歐洲的威脅。
榛樹導彈威脅到的歐洲主要城市
而現在俄羅斯用新一輪中程彈道導彈的測試,向歐洲宣示了自己的中程彈道導彈又回來了,而這枚中程彈道導彈,甚至連常規彈頭都沒有帶,而是帶了動能彈頭甚至誘餌彈頭,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搞不好這就是對歐洲表示,這次我的中導依然沒有裝備常規戰鬥部,還是隻有核戰鬥部,你歐洲要不要試試,歐洲很快心領神會。這就是為什麼“榛樹”砸了第聶伯羅之後歐洲的老爺們在第二天開始發瘋,各種該說的不該說的全都往外蹦的最關鍵的因素,說白了就是明白了俄羅斯的戰略意圖有點破防,大概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