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俄之間簽署了迄今為止最後一筆大規模軍貿合同:中國向俄羅斯採購24架當時俄軍最先進的蘇-35戰鬥機。但是近10年時間過去,當年看起來還算先進的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中卻越來越尷尬,目前是扔也不是、留也不是,就是一塊“雞肋”。
(蘇-35戰鬥機是目前俄羅斯空天軍的“頂樑柱”)
就國別而言,蘇-35無疑是俄羅斯空天軍目前大量列裝的、效能最卓越的雙發重型戰鬥機,雖然俄羅斯已經開始量產更先進的蘇-57戰鬥機,但是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蘇-57的產量實在太過於“感人”,再加上俄烏戰爭中的損耗,所以即便是進入了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俄羅斯依然在大量生產蘇-35戰鬥機,以彌補自身戰鬥機數量和效能上的不足。不過這款依然是俄軍“頂樑柱”的重型戰鬥機,如今在中國卻地位尷尬,不過這一切和蘇-35無關,全是因為我們自己發展速度太快了。
(解放軍的蘇-35戰鬥機)
很多人認為2017年我國採購蘇-35戰鬥機的目標是看中了該機的117S型發動機,也就是現在常說的AL-41型向量發動機。但事實上在2017年時,我國的“太行B”型發動機已經基本成熟,而且俄羅斯的向量技術還停留在第一代向量技術水平上,即便裝在飛機上,由於向量噴管長度大、重量重,而且操作不夠靈敏,對飛機機動性不是提升而是阻礙。換句話說,我們當時根本就沒看上蘇-35的117S發動機,事實上當時我們採購蘇-35戰鬥機主要有兩方面考慮:
(解放軍蘇-35為轟-6K轟炸機護航)
平衡中俄之間的貿易,實際上從2000年開始,中俄之間的貿易,俄羅斯就長期處於入超狀態,因為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本來就不發達的輕工業更加雪上加霜,所以俄羅斯只能設法對外出口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然後從國外採購大量工業製成品用於國內消費,這就導致了中俄貿易中,俄羅斯長期入超,所以到了2017年實在繃不住的俄羅斯,和我們進行談判,透過對我國出口戰鬥機的方式,稍微平衡一下中俄貿易。
(全副武裝的蘇-35戰鬥機,但其攜帶的導彈很多已經過時)
我們同意採購蘇-35戰鬥機當時也有兩個考慮,一方面是因為蘇-35是當時俄羅斯最先進的雙發重型戰鬥機,在技術上比此前我們採購的蘇-27SK和蘇-30MKK戰鬥機要領先接近一代,而俄羅斯戰鬥機是我們能接觸到的、最先進的國外戰鬥機,本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我們決心採購一批,用於未來我國自己殲-11和殲-16戰鬥機的技術升級參考;另一方面,當時我國空軍雖然已經有了殲-16、殲-20等先進戰鬥機,但是畢竟數量有限,而且這些飛機自身技術引數也是高度保密的,所以索性採購一批蘇-35戰鬥機,專門用於日常巡邏和驅逐外機,這樣可以有效儲存我軍殲-16和殲-20的真實戰鬥力不被外界察覺。
(蘇-35配備的“雪豹-E”雷達,依然需要機電系統來轉動雷達天線)
從技術角度上看,蘇-35戰鬥機客觀上也有自身的優勢,該機應用了俄羅斯最先進的航空技術,在航電方面和蘇-27SK、蘇-30MKK相比有了跨越式進步,該機使用了“雪豹-E”型無源相控陣雷達,具備在170公里距離上發現和鎖定美軍F-22戰鬥機的能力,同時該機由於採用了117S發動機,其正常起飛推重比就高達1.53,空戰推重比則更高。即便是以格鬥聞名的殲-10C戰鬥機,在近距離格鬥情況下,也很難從蘇-35身上佔到便宜。這大概也是蘇-35對於我國戰鬥機的最大優勢。
(格鬥性是蘇-35最大的優勢,但如今的空戰早已經不拼格鬥效能,或者說已經不再拼戰鬥機的格鬥性)
經過俄烏戰爭來看,俄羅斯的戰鬥機設計思路顯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因為俄式戰鬥機普遍更追求敏捷性和格鬥能力,這一方面是因為俄羅斯缺乏先進的機載航電系統,難以構築超視距空戰優勢,另一方面則是俄羅斯設計師的思路存在偏差,始終追求飛機的敏捷性,相對忽視了先進電子裝置對於空戰的影響。而這樣的設計思路,讓俄空天軍在俄烏戰爭中吃了大虧:除了相對老舊的米格-29、蘇-24、蘇-25等飛機被大量擊落外,最先進的蘇-35戰鬥機在俄烏戰爭中至少也損失了5架。
(X-31P反輻射導彈和R-27E中距導彈,都是冷戰時期蘇聯研發的武器裝備,和今天相比至少有30年技術差距)
俄烏戰爭的結果證明,過分追求戰鬥機自身的敏捷性,忽視電子裝置的作用,會給戰鬥機帶來滅頂之災。特別是俄軍由於缺乏必要的精確制導武器,為了保證使用普通炸彈的轟炸精度,不得不派遣先進的重型戰鬥機,以3000米以下低空實施臨空轟炸,這是導致俄軍飛機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
(解放軍的蘇-35戰鬥機至今只配備有R-77中距彈和R-73格鬥彈,機載武器和殲-10C、殲-16差了一代)
經過自身8年的使用,再加上俄烏戰爭的實戰效果,讓解放軍意識到,手裡這24架蘇-35如今就是“雞肋”,因為這些戰鬥機依然使用的是清一色的俄羅斯雷達航電和飛控系統,無法和我軍自己的作戰系統相相容,也不具備使用我國各種先進的制導武器的能力,但該機配套的俄式武器裝備早已經落後解放軍的各類武器至少一代,甚至俄軍為蘇-35配備的最新武器,也明顯落後解放軍的現役武器,所以完全沒有必要浪費錢從俄羅斯採購相關武器,給蘇-35配套使用。
(南海巡航的蘇-35戰鬥機)
就目前而言,隨著殲-16和殲-20的生產越來越多,特別是殲-35戰鬥機也開始投入量產,未來這24架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中的地位將會越來越尷尬,但該機的機體壽命至少還有20年,但該機始終無法融入中國的作戰指揮體系,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蘇-35戰鬥機大概也就是掛著我國庫存的老式俄羅斯空空導彈,承擔日常巡邏和驅逐外機的簡單任務,繼續發揮餘熱,一直到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