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Tech星球
文|林京
估值曾經一度高達千億美元的跨境電商品牌SHEIN(希音),最近因為上市程序、牽涉版權糾紛等事件,再度受到關注。
儘管SHEIN官方几度否認與上市有關的訊息,但自2023年開始,其上市傳聞就從未間斷。據上游新聞此前報道,其赴美上市可能面臨變數,SHEIN採取多重戰略舉措,期望破局。
與此同時,SHEIN還牽涉版權糾紛。最新的訊息是,據澎湃新聞報道,1月16日,優衣庫母公司迅銷有限公司在官網釋出公告稱,優衣庫已於2023年12月28日向東京地方法院對包含希音(SHEIN)日本公司在內的零售品牌希音旗下三家實體提起訴訟,稱希音銷售的仿製品的形式與其自有產品“餃子包”(圓形迷你單肩包)非常相似,要求三家公司立即停止銷售仿製品,並賠償公司遭受的損失。在此之前,多位藝術家、設計師也在社交平臺上,質疑SHEIN侵權。對此,SHEIN尚未對外進行公開回應。
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SHEIN的業績持續增長。SHEIN 合作伙伴 Authentic Brands Group 創辦人兼執行長傑米·索爾特在 ICR 會議上的爐邊談話中透露,SHEIN 2023年收入已逾300億美元。
近兩年,一向低調的SHEIN,走到聚光燈下。邁過高速增長階段之後,SHEIN正透過平臺化轉型、開拓高階價格線產品,不斷探索新的增長空間。出海“四小龍”的崛起,讓跨境電商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作為跨境電商頭部玩家的SHEIN難以“躺平”,其面臨的挑戰也在不斷增加。
加速擴張的一年
2023年年底,SHEIN上市的傳聞再度傳來。
11月,據上海證券報報道,SHEIN秘密赴美上市,目標估值在900億美元,已邀請投資人參與路演,並已經完成交表。對於此次上市傳聞,SHEIN回應多家媒體採訪時稱,訊息不實。
如果SHEIN上市,將是2023年全球最大規模的IPO之一。針對上市傳聞,SHEIN對外界的口徑依舊是“暫無回應”。
近年來,SHEIN不斷加速擴張,並推進國際化。一方面,SHEIN“招兵買馬”組建了一支具備國際化視野、懂資本的團隊。
去年10月,SHEIN宣佈任命軟銀集團前CEO馬塞洛·克勞爾擔任副董事長。克勞爾曾是孫正義“左膀右臂”,在軟銀期間,他頗為外界熟知的是,幫助軟銀投資的公司成功扭轉困局。
唐偉的加入也備受關注,他曾在貝爾斯登亞洲公司擔任董事長兼CEO,促成了萬達集團以26億美元收購連鎖影院AMC。
SHEIN也在推進國際化的佈局。作為2008年在南京成立的一家跨境快時尚電商品牌,澎湃新聞2023年11月報道稱,2022年開始,SHEIN擴大新加坡的團隊規模,增加新加坡員工數量。
另一方面,SHEIN開放平臺化,由女裝類目為核心,進一步拓展至全品類,也與亞馬遜在北美市場開啟正面競爭。
同時,SHEIN還開啟“買買買”模式。去年8月末,SHEIN收購了美國服裝品牌運營商 SPARC Group 1/3 的股權。SPARC Group 擁有多個服裝品牌,包括快時尚女裝 Forever 21、戶外品牌 Nautica、中端男裝品牌 Brook Brothers等。
10月末,SHEIN又收購了英國時尚零售集團星獅集團(Frasers Group)旗下的快時尚品牌Missguided及其所有智慧財產權。
這兩起收購皆是由唐偉操盤完成。透過收購,SHEIN進一步提升了產品線的豐富度,並彌補線下場景的短板。截止目前,SHEIN已經與Forever 21的線下渠道展開合作,SHEIN落地了第一場在Forever21店內開設的快閃店。
在進行了諸多業態嘗試之後,SHEIN還佈局了二手服裝交易。據36氪報道,SHEIN將在歐洲推出SHEIN Exchange,首先在法國和德國上線。
不難看出,過去一年,SHEIN在不斷加快探索新模式的步伐,以謀求新的增長空間。
“小單快返”:供應鏈紅利的變化
同時,SHEIN也在不斷最佳化供應鏈,制定更加嚴格的質檢、核價、獎懲制度。SHEIN背後的供應商們,最能直接感知到這些變化。
“小單快返”模式,是SHEIN的核心優勢,即每款新品先生產幾百件進行測款,再根據銷售表現迅速調整產量。在極致的生產效率下,由價格便宜、款式多、上新快組成的“多快省”,讓SHEIN一路逆襲ZARA、HM等全球快時尚巨頭。
據中金研報顯示,SHEIN一款新品從設計到成品只需要7-15天,SHEIN每日上新2000+,每週上新2萬+,每年上新100多萬款;而ZARA每週上新2次,每年上新1.2萬款。據此推算,SHEIN的上新率是ZARA的百倍左右。
在“小單快返”模式之下,不少與SHEIN合作的工廠們賺得盆滿缽滿。不過,隨著SHEIN的進一步發展,供應商們也開始呈現不同的狀態。
與供應商白路一樣,一些供應商正在選擇減少SHEIN的訂單,甚至退出。白路與SHEIN合作五年,是ODM(供應商自主設計開發並推款,按照訂單供貨)合作模式,他坦言,當下的困境則是:訂單下滑、生意難做。
白路告訴Tech星球,訂單下滑是受綜合因素疊加影響,比如出海“四小龍”過去一年發展迅猛,訂單自然會被稀釋。
另一方面,“小單快返”模式,其實考驗著供應商對上下游資源整合能力,尤其對非廣東番禹區的供應商來說,更是如此。白路介紹,以他所在的工廠為例,SHEIN一般下單100~200件進行小批次生產測試,但他向上遊原材料進貨必須是1噸、2噸起步,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款式未能打造成為爆款,便導致原材料庫存積壓難題。
還有更嚴的質檢。在白路看來,SHEIN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定更加註重產品質量,也有利於對優質供應商的篩選,只不過,現在的挑戰在於,更加高質量要求的產品,與更加內卷的價格,讓供應商的利潤更加承壓。
據白路介紹,SHEIN有專門的核價部門,一方面,外部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SHEIN也在加大在全國招商力度,隨著供應商的不斷增加,價格也更加內卷。
另外一名SHEIN的供應商楊陽,當下的煩惱則是,如何讓工廠產能進一步跟上SHEIN的快節奏。“一是,如果出現爆款,工廠會出現無法及時滿足備貨需求,像一些大碼鞋履賣爆,但工廠已有的大碼模具無法滿足生產;二是,隨著供應商增加,競爭更加激烈,現在可能測試100個款,大約能出現10個爆款,未成為爆款的產品,廠家要承擔庫存積壓風險。”
此外,SHEIN對效率的要求也更高。楊陽坦言,與SHEIN合作三年間,最初時間相對寬鬆,現在從打版設計到發貨要五天完成,對鞋履類目的工廠而言,如今壓力在不斷增加。
隨著SHEIN邁向全品類發展,一些新供應商也在湧入,抓住行業早期階段的紅利。一位美甲產品類目的廠商就表示,與SHEIN剛合作一年,目前訂單量在不斷上升,正成為工廠新的增長點。
SHEIN的挑戰
在SHEIN的發展過程中,極速增長的另一面,也面臨更多挑戰,譬如,設計版權糾紛、環境治理等方面。
快時尚的核心是“快”,每天需要上新大量的款式。一位此前就職於SHEIN的設計師向Tech星球表示,一位設計師每月大約需要設計80~100件產品,工作量非常大,加班是常態。
在快速上新的過程中,SHEIN也屢次牽涉抄襲糾紛,這在快時尚領域也是較為普遍的現象,ZRAR、HM也都曾經歷。據“電商報”報道,根據公開記錄,在過去四年中,SHEIN在美國至少在50起聯邦訴訟中被列為被告,指控商標或版權侵權。2022年7月,SHEIN就因抄襲被索賠超1億美元。
一位SHEIN的供應商告訴Tech星球,以前就出現過爆賣的某款產品突然下架,原因是被短影片平臺網紅投訴設計侵權。據他透露,SHEIN近兩年也在大力完善智慧財產權相關能力建設,減輕侵權風險。
公開資料顯示,SHEIN自2021年啟動了“SHEIN X”設計師孵化專案,SHEIN X 的設計師只需要負責創作,而製造、營銷和銷售交給SHEIN完成。設計師可以分享利潤,並保留自己的創作所有權。
2023年9月,SHEIN再次宣佈向SHEIN X設計師孵化器計劃追加註資5000萬美元,到2028年該計劃的總投資將達到1.05億美元。
另一方面的挑戰則是ESG(即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三個維度,評估一個企業經營的可持續性)難題。快時尚行業正在做出改變,譬如,ZARA、優衣庫等品牌,在發展過程中,開始使用可降解面料和節能減排型製造工藝,以及更為環保的紙質包裝。
SHEIN目前也在完善ESG能力。去年,SHEIN宣佈將在5年內投入超10億元(1.55億美元)持續推進其可持續發展戰略“evoluSHEIN”中的支柱專案“平等賦能”(Equitable Empowerment),用於支援包括設計師、供應商、女性與青年群體、弱勢人群等在內的全球各社群發展。
針對供應商版權糾紛、汙染環境兩大問題,SHEIN團隊也曾公開進行回應。據21世紀商業評論,SHEIN執行副董事長唐偉表示,“這不是公司擅長的領域,但我們還是做了一些事情,比如二手交換,為客戶提供面料選擇等。”此外,唐偉解釋,SHEIN已與Queen of Raw建立合作關係,利用行業過剩面料再生產。
SHEIN曾用十年時間,悄然成長為跨境電商巨頭,不同於過去翻倍式增加速度、估值神話,如今,SHEIN如何應對日益激烈的跨境電商市場競爭,尋求自身新的增長潛力,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在撲朔迷離的上市傳聞中,SHEIN何時能IPO登陸資本市場,仍有待時間來揭曉答案。
(備註:除馬塞洛·克勞爾、唐偉外,文中皆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