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或將成為阿里變革的下一站。
2月1日,有媒體訊息稱,阿里巴巴正在考慮出售。
據報道,“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已經和幾家公司接洽,以評估他們對收購銀泰的興趣。2023年,蔡崇信接棒張勇,阿里大約在這個時候啟動了出售談判。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就在上個月,阿里還與一家潛在買家進行了會談。據稱,目前銀泰在中國擁有100多家商店和購物中心。
報道稱,在阿里2017年牽頭的私有化交易中,銀泰獲得了大約40億美元的估值。但面對環境變化,尚不清楚目前銀泰是否還能讓買家產生足夠的興趣,“早期的試探性談判可能會遭遇失敗”。該媒體報道認為,這一舉措意味著蔡崇信和阿里新任CEO吳泳銘正在考慮對阿里的下一步改革,也意味著阿里正在重新審視其“新零售”的雄心壯志。
媒體報道截圖
觀察者網就此事向銀泰方面求證。截至1日17時,暫未得到回應。
阿里銀泰的牽手史
銀泰商業是中國知名百貨連鎖企業,運營百貨店及購物中心,佈局杭州等中國一線及二線城市。
阿里和銀泰的合作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
2013年5月,阿里巴巴與銀泰集團共同打造“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專案,即菜鳥網路,銀泰集團投資16億元,佔股32%,成為第二大股東。同年10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與銀泰達成戰略合作,探索線上線下(O2O)的融合。作為雙方合作第一步,銀泰商業集團將參與天貓“雙11”活動,以當時線下35個實體店相關資源支援該促銷活動。
2013年11月,銀泰全國29家門店收銀臺支援使用支付寶錢包付款;次年(2014年)3月,銀泰商業集團聯手支付寶錢包首推虛擬會員卡“銀泰寶”——2014年3月,阿里巴巴宣佈以53.7億元港幣對銀泰商業進行戰略投資。雙方將打通線上線下的未來商業基礎設施體系,並將組建合資公司。
2015年5月,時任阿里CEO張勇擔任銀泰商業董事會主席。這也標誌著銀泰商業進入阿里時期。
2015年6月30日,銀泰商業集團舉行轉型釋出會,宣佈與阿里巴巴集團全面融合,成為阿里集團打通整合線上線下商業的重要平臺。2016年6月29日,銀泰商業集團釋出公告,稱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換股通知。完成換股後,阿里巴巴方面對銀泰總持股將達到27.90%,正式成為銀泰商業的最大股東。
2017年1月10日,銀泰商業在港交所宣佈銀泰將進行私有化,聯合要約方包括阿里巴巴集團全資子公司阿里巴巴投資和銀泰商業創始人沈國軍的全資公司,交易金額達198億港元(約合177億人民幣),較停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溢價42%。根據公告,私有化後阿里巴巴將成為銀泰的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預計增至約74%。
阿里“新零售”何去何從?
銀泰商業被傳面臨出售,無疑將阿里的“新零售”戰略送至輿論臺前。
在2016年10月,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強調線上、線下、物流融合,其後阿里巴巴線上下佈局動作不斷。2016年11月,阿里透過子公司收購三江購物32%的股份,發力線下超市佈局。此後對銀泰的私有化,也被視為阿里加強線下、線下融合之舉——當時海外電商巨頭亞馬遜佈局實體超市Amazon Go的訊息,也刺激著新零售概念的升溫。
在阿里新零售戰略的推進過程中,原阿里CEO張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據公開報道,在張勇看來,經濟沒有實體和虛擬之分,只有新舊之別。如果漠視機遇,那麼就會不可避免被邊緣甚至被淘汰。若能融合移動網際網路、實時使用者資料及科技的力量來提升運營效率,實體零售企業能夠為消費者創造出全新的價值。
但當下的內外變化,正讓“新零售”面對各個方面的考驗。
全球經濟環境發生變化,中概股當年的集體高歌猛進成為過去式,阿里的市值也不同以往;電商等核心業務競爭加劇,市場在逐漸從未來故事迴歸現實,阿里需要更務實、冷靜地去思考自己每一個業務——“新零售”也很難置身事外。據媒體報道,“近年來,阿里高管已經很少談論這一概念”。
在一些媒體看來,新零售的本質,是用資料和線上服務(data and online services)實現“舊零售”的現代化(modernize)。在這個過程中,市場的溫度、資訊的硬度,供應鏈和物流體系的深度,同樣至關重要。新零售的願景是美好的,但難度也是極大的——甚至其真正的市場前景有多大,或許也值得重新討論。
“阿里巴巴正在考慮出售銀泰百貨”,尚在傳聞階段。但一些現實,或許已經變得愈發明朗。
對阿里而言,“新零售”的再思考將註定是其多元業務再思考的一部分。在中國網際網路快速增長過程中,很多企業都進行了多元化佈局。面對現實的變化,哪些業務是核心、哪些業務要調整、哪些需要出售……很多戰略思考,恐怕都需要“重做一遍”。“既要、又要、也要”的時代正在過去,“不要什麼”或許比“要什麼”更重要,也更加難以抉擇。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