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英國政府UFO專案負責人波普警告,國際空間站的狀況已經很嚴重,NASA目前的“觀望態度”可能會帶來毀滅性後果。若拖延過久,不僅會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還可能重創NASA的聲譽。
國際空間站“星辰艙”是俄羅斯艙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提供生活空間、生命支援系統和推進系統。自2019年首次發現漏氣以來,NASA和俄羅斯聯邦太空總署雖多次使用“密封劑和補片”設法修復,在2020年11月,國際空間站航天員還針對在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裂縫處打上了“補丁”,以此來阻止空氣洩漏,但漏氣情況仍未緩解,反而有惡化趨勢。
今年2月,太空站空氣流失量一度從每日0.2磅(0.09公斤)暴增至2.4磅(1.08公斤),而到4月已達到每日3.7磅(1.68公斤),創下歷史新高。9月時,NASA正式將該問題列為“最高安全風險”,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獨立太空安全專家福奇克指出,國際空間站的許多裝置已經老化,太空站超過原設計壽命10年,持續的漏氣問題會增加補給壓力。如果漏氣加劇並難以控制,NASA和俄羅斯可能不得不考慮提前讓空間站退役。
儘管NASA目前強調太空站依然安全,並表示正與俄羅斯太空總署合作,努力找出漏氣根源,並加以修復,但外界對此解決方案的有效性存有疑慮。
近年來,宇航員一直在抱怨國際空間站的狀況堪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份報告承認,由於長期存在的漏氣問題,國際空間站有50處“令人擔憂的隱患”和4處裂縫。
NASA警告稱,其中一些隱患源自同一處氣體洩漏點。今年4月以來,這一洩漏點的漏氣速率達到最大值。若國際空間站出現宇航員被迫撤離的情況,將是其24年載人歷史上的第一次。
因為國際空間站內始終要維持1個大氣壓的壓力,空氣持續洩漏,哪怕只是輕微的洩漏,長時間累積起來,就是巨大的數字。因為空間站需要維持穩定的氣壓,就不得不持續補充空氣,而這些空氣都是從地面用貨運飛船運輸上去的。
從地面運輸物資到太空的成本非常高,貨運飛船、火箭的造價、發射的費用,每往國際空間站運輸1公斤物資,所需的成本要比同等重的黃金要貴得多。所以,國際空間站持續洩漏空氣,說是在向外太空“撒黃金”也不為過。
而且,如果長期不能解決,裂縫或者漏洞可能繼續擴大,嚴重的話將直接威脅航天員的生命。
國際空間站第一個隱患於2013年被發現,當時,一塊太空碎片在太陽能電池板上撞擊出一個小洞。3年後,宇航員在一扇窗戶上發現了一個微小的圓形裂紋。
NASA在2021年否認了艙體有“嚴重”裂縫的說法,稱沒有出現“影響乘員或空間站正常執行”的問題。在那之後,國際空間站又報告了數十處洩漏或裂縫,宇航員使用特殊膠帶、醫用紗布和密封劑進行了修復。
當前的隱患位於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的轉移隧道,該隧道建於2000年。早在2019年,人們發現該服務艙艙內空氣透過不明裂縫洩漏,即使宇航員封堵住了可能存在的裂縫,洩漏的空氣量依然在增加。
宇航員已收到美國國家宇航局的警告,在“星辰”號服務艙的艙門開啟時,他們要留在美國艙段,以便隨時能夠緊急撤離,並被警告只有在絕對必要時才打開這個艙門。
英國《每日郵報》稱,嚴重老化的國際空間站在2025年以後何去何從一直備受爭議,因為到那時,其中部分元件的年齡將超過設計時的使用壽命。
作為國際空間站的主要合作方,俄羅斯計劃自2025年起退出該專案,並著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自1998 年以來一直在軌道執行,並從 2000 年開始持續載人執行。最初,國際空間站的設計服役期限是到2015年,但後來經歷了三次延長,分別至2020年和2024年,最近一次延長是將使用年限從2024年延長至2030年。
NASA最害怕的就是空間站大規模出現問題,6月底俄羅斯的一顆廢棄衛星,在距離地面355公里高的軌道上爆炸解體,產生了至少250塊大小不一的碎片。這些碎片對國際空間站以及一些在低軌道執行的航天器造成威脅!
國際空間站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宇航員就要躲進來時的飛船,隨時準備撤離。一般來說,國際空間站常駐7名宇航員,美國和俄羅斯各有一艘飛船停靠待命。
可波音的星際線飛船載人測試,因為氦氣洩漏讓兩名宇航員受困空間站,所以就有了3艘飛船,9名宇航員。擔心碎片的襲擊,所有宇航員不得不躲進飛船,度過了驚魂一小時。這可能是國際空間站有史以來避險人數最多的一次。
原本要建設的、接替國際空間站的新建空間站計劃至今沒有下文,現在空間站又頻繁出問題,能否持續到2030年很難說。
如果結束國際空間站計劃,太空中就只有中國一家空間站了,美國又不甘心。現在英國人警告,若拖延過久,會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美國左右為難,可也無計可施,可空間站如果真出了狀況,那將是一場災難。
9月,中國國家航天局宣佈,天問三號火星取樣實施時間將從2030年提前到 2028年。而美國耗資高達110億美元的火星取樣計劃,預計要到2040年才能將樣本送回地球。
2030年前中國將實施登月計劃,並隨後展開建設月球基地。太空計劃的推進,中國可能後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