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年(清朝光緒五年),美國植物學家威廉·比爾(William James Beal)在當時的密歇根農業學院校園一角埋下了20個裝滿植物種子的玻璃瓶。他計劃用100年的時間來測試,種子的生命力究竟能堅持多久。
圖源:Derrick Turner
起初,每過五年,他就挖出來一瓶,檢測裡面種子的發芽率有多少。結果發現,五年時間,對於植物來說根本不夠拿來考驗。後來,每次測試的時間被拉長到了10年,甚至20年。原來計劃100年的實驗時間也被延長,預計到2100年才能結束。這個種子實驗,成為了世界上歷時時間最長的實驗之一。
起點
威廉·比爾是和達爾文同一時代的美國植物學家,也是雜交玉米研究的先驅。在農學院任教時,他想透過清除農田裡的雜草來幫助農民增加作物產量。所以,他決心確認這些不受歡迎的雜草種子在土壤裡究竟能活多久。
William James Beal
他是這樣設計實驗的:找20個玻璃瓶,每個瓶裡裝上用沙子混合來自23個品種的50粒雜草種子,然後把瓶口朝下傾斜著埋入土裡——這樣雨水便不會滲入瓶裡。之後每隔幾年取出一個瓶子,看看裡面的種子是否還能發芽。
由於這個實驗需要持續的時間實在是太久了,為了儘量模擬自然環境,更重要的是減少人為干擾,比爾把埋藏種子瓶的地點做成了“藏寶圖”,埋藏地點只掌握在研究團隊成員之間。即便是多年一次的“寶藏開啟”時間,也只有團隊的負責人才知曉“寶藏的秘密”。
1910年,比爾退休後,他把這項實驗“交棒”給團隊同事繼續開展,後來這個同事又把它傳給另一位同事。就這樣,“比爾的種子實驗”成了研究團隊代代相傳的課題。每次開瓶幾乎都有新發現報道。這個實驗似乎也成了團隊的“傳家寶”。
最開始的時候,研究團隊每五年挖掘一次來測試種子的發芽率。但是,每次挖掘出的種子發芽率都很高。於是1920年,他們調整了“開瓶”時間,將間隔改為10年。1980年,“開瓶”時間被延長到20年。此時,仍有瓶子被埋在地下,保守估計,實驗預計將持續到2100年。
2021年
當年的密歇根農業學院如今已經是密歇根州立大學。比爾的研究團隊帶頭人也幾易其人,目前團隊負責人是植物學家弗蘭克·特列夫斯基(Frank Telewski)2021年,研究人員挖出了第16個瓶子,和之前的實驗一樣,仍然有一些種子頑強地再次發芽,儘管它們已經在地下沉睡了142年。
在這次挖掘出的種子中,共有20顆發了芽。其中8顆種子僅用11天就發芽了。這些種子屬於馬鞭草(Verbena),原產於歐洲的一種雜草。它的品種繁多,生命力強,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儘管在最初60年裡,瓶子裡的大多數種子都失去了活力,但馬鞭草的種子仍然保持著發芽的能力。
記錄第16瓶回收、植物生長和植物形態。
圖源:Derrick Turner
“這麼多年了居然還能發芽,這太令人驚喜了!”特列夫斯基曾在2000年開過一個瓶子,當時他剛從一個同事手裡接過這項實驗。那一次,只有兩顆種子還能發芽。2020年,特列夫斯基本應該開啟第二個瓶子,可是受到疫情影響,開瓶推遲到今年4月進行。
“我已經65歲了,未來這項研究還要交到新一屆的同事手中。所以,這次我邀請了三名年輕人和我一起去挖瓶子。”特列夫斯基說。
自2021年以來,比爾實驗小組的成員除了特列夫斯基之外,還有植物生物學教授Lars Brudvig、植物生物學助理教授Grace Fleming,以及植物生物學副教授David Lowry。洛瑞在20年前曾經聽說這個實驗,那時他還在加州上大學,他很驚訝,這個實驗居然可以一直持續下去,而且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其中的一員。
兩年前,特列夫斯基走進他的辦公室,把一張地圖交到他的手裡,並說:“萬一我發生什麼事情,這張地圖就交給你保管”。兩個月後,特列夫斯基中風了。幸運的是,後來他基本恢復了健康。洛瑞不由得感慨,這個實驗之所以能持續這麼久,竟然是這樣靠著一代人一代人的接力傳下來的。
2023年
第16個瓶子出土後,研究小組便開始對種子進行基因組測序,首次嘗試確認當初放進去的植物物種“身份”。兩年時間過去了,研究人員意外地在其中發現了一種雜交植物——可能是毛瓣毛蕊花(Verbascum blattaria)或者蛾毛蕊花(moth mullein),亦或者是馬鞭草(Verbascum thapsus)、毛瓣毛蕊花以及普通毛蕊花(common mullein)的雜交品種。
Beal Seed實驗中發芽的毛蕊花幼苗
圖源:Derrick Turner
這個發現,即使是比爾還在的話也會感到驚訝萬分,因為根據他的記載,當初只放進去了毛蕊花的種子。這個雜交品種難不成是在地下產生的?還是當時一時不慎,混進去了別的種子?這個問題的答案很難證明。該小組傾向於是當時的小失誤導致這顆雜交品種混了進去。
“在實驗開始後的140多年裡,種子壽命的相關研究不斷獲得新發現。這些發現對於稀有物種保護和生態系統恢復將發揮積極作用。”小組成員Brudvig介紹,比如在撂荒農田上恢復植被,該研究發現有助於判斷哪些植物品種適合採用,哪些品種不適合。
未來
下一次的“開瓶”挖掘預計將在2040年進行。那個時候,特列夫斯基就85歲了,如果他的健康狀況還允許的話,他還希望能和新同事一起參加挖掘任務。
洛瑞和小組其他幾位年輕同事現在大約三、四十歲。可是,他們將來也要像比爾一樣,把實驗交給新一代科學家來繼續研究。因為目前,比爾當初開展種子實驗的初衷——幫助農民除草這個問題仍然未能得到解決。
80年後,如果僅剩的4個瓶子用完了,比爾的種子實驗將不得不結束。對此,研究小組表示,如果種子在下一次挖掘中仍然再次發芽的話,可能會考慮將“開瓶”時間間隔延長至30年。當然,這個考慮為時尚早,具體如何進行將取決於2040年科學家能否喚醒更多的種子。
參考文獻:
1.https://phys.org/news/2023-11-biologists-year-old-seedy-mystery.html
2.https://bsa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jb2.1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