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on Pro剛開賣兩天,第一批拿到產品的顧客們已經開始充分利用其MR(混合現實)特性,體驗真正的透過螢幕看世界。
當地時間2月2日,首款MR(混合現實)頭顯Vision Pro正式上市。作為“蘋果史上最貴新品”,蘋果Vision Pro售價3499美元起(約合2.5萬元人民幣)。據外電報道,Vision Pro在開放預購10日後,已銷售超20萬部。
在技術層面,Vision Pro採用了VST(影片透視)方案來實現MR融合效果,也就是透過攝像頭來捕捉真實世界的影像,並將其與虛擬元素融合,再投射到使用者眼中。嚴格意義上來說,Vision Pro就是一部能夠顯示外部影像的VR頭顯。
而相比此前採用VST技術路線的XR裝置,Vision Pro的硬體配置提升十分明顯,包括採用了M2+R1雙晶片設計,還有單眼解析度可達4K的、採用Micro OLED技術的內屏。得益於技術上的這些進步,根據多數使用者的體驗反饋,並沒有感受到Vision Pro的“顯示”與現實之間的時差。
雖然Vision Pro只在美國市場發售,但擋不住全球各地的蘋果粉絲和數位博主在線上下單、第一時間前往美國當地取貨。於是,第一批拿到頭顯的使用者們紛紛開始戴著Vision Pro上街,體驗一把未來高科技生活。
海外網紅博主Casey Neistat不僅戴著Vision Pro逛街坐地鐵,還嘗試了一下坐在紐約時代廣場上看私人電影,甚至在交通繁忙的紐約街頭戴著Vision Pro玩起了滑板。他盛讚Vision Pro是“對未來的一瞥”,將成為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實境)技術的未來:“Vision Pro不僅是出色,可以說,它就是我用過的最棒的科技。”
不過,Casey Neistat也指出,他不確定是否應該推薦粉絲以將近4000美元的價格購入Vision Pro,因為“這款Vision Pro將是蘋果賣出的最糟糕的一款,它以後肯定會變得更好”。
Casey Neistat戴著頭顯玩滑板。來源:Youtube
戴著頭顯上街的不只是博主,還有使用者戴著Vision Pro走在聖何塞街頭,在過馬路時被路人拍下,意外成為了“網紅”。影片中,這名使用者看起來正在認真地觀察左右兩邊,還煞有介事地伸手移動眼前的視窗,但在旁邊人的視角中顯得十分滑稽。
來源:TikTok
更有甚者,已經開始體驗Vision Pro和特斯拉的“強強聯合”。X(原推特)平臺使用者Dante便在網上曬出了自己戴著Vision Pro使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隨後被交警攔下的一段影片。而在評論區裡,絕大多數網友都在指責這種行為“不負責任”,並“祝福”他被交警處罰。
來源:X平臺
最誇張的是,有網友釋出的影片顯示,在路上看到的正在行駛中的特斯拉電動皮卡Cybertruck裡,駕駛員竟赫然戴著Vision Pro,手上還在不斷地懸空比畫。目前尚不清楚這個影片是否為擺拍,而網友們也都對這種危險駕駛行為表示了譴責。
來源:X平臺
此外,還有網友拍到有人在健身房戴著Vision Pro,不知道是在看教練指導,還是為了讓自己的健身過程變得更加有趣。
來源:X平臺
當然,不是每位消費者都願意“在臉上綁著3000多美元的東西走在街上”,還是有更多消費者選擇在家中體驗Vision Pro。蘋果執行長蒂姆·庫克(Tim Cook)早前曾發文稱,當Vision Pro正式釋出時,使用者將能夠探索超過100萬個應用程式,其中包括600個專門為Vision Pro開發的應用程式。
VR垂直媒體RoadtoVR的作者Ben Lang推薦了其認為與Vision Pro融合度最高的八大應用,分別是頭顯自帶的沉浸式體驗Encounter Dinosaurs、3D拼圖遊戲Puzzling Places、空間解謎遊戲Blackbox和Loona、桌面寵物Wisp World、蘋果TV+服務中的Apple Immersive Videos、VR節奏遊戲Synth Riders,以及VR演唱會體驗應用AmazeVR Concerts。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應用中只有Encounter Dinosaurs和Puzzling Places是免費的,其他都要購買付費應用或服務,或者含有應用內購買。
Puzzling Places宣傳片截圖
在Vision Pro上,還有不少有趣的小應用引起了網友們的注意,例如,Seasons是一款自帶3D天氣動畫的天氣預告應用,Vision Widgets則能夠幫助你在周圍乃至牆上擺滿各種心儀的裝飾物。
能夠實現屋內下雪的Seasons
在這之後,數位博主和蘋果粉絲等首批體驗者的分享能不能帶動更多普通使用者購買Vision Pro,將是一個需要持續觀察的問題。
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曾在Vision Pro正式上市前指出,Vision Pro在今年的出貨量應該不難達到50萬部。但在其預購銷售一空後,銷售的速度開始放緩,需求快速下滑,後續應密切觀察其他市場需求與應用更新以判斷需求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