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同手機在同一時間搜尋同一趟航班票價相差3倍,讓大資料會不會殺熟的爭議,再度引發關注。為此,澎湃新聞深入採訪了包括消費者,線上旅遊平臺、航空公司、代理商等行業內各環節的相關人士,試圖找到“大資料殺熟”的真相。
“就是機制過於複雜。”多位線上旅遊平臺的人士表示,“就像購物平臺的優惠一樣,規則也越來越複雜。”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採訪中發現,所有的平臺都表示自己並非刻意大資料殺熟,所有的定價都符合政府監管規定,但是,各個平臺均無法說清其具體的機制究竟是什麼,這使得最終反映在使用者端,就造成了類似“殺熟”的效果。
環球旅訊首席行業分析師彭涵指出,目前來看,“大資料殺熟”在輿論層面已經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使用者的糟糕體驗已經產生了,而且很容易在下一次類似的事件中直接對號入座、預設平臺殺熟。如何解開消費者的心結,是需要商家和監管一起探索解決的問題。
會員等級高不一定便宜,“殺熟”還是精準營銷?
澎湃新聞注意到,除了線上旅遊平臺外,購物平臺、外賣平臺、叫車平臺等網際網路平臺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價。
以某購物平臺為例,澎湃新聞用兩個不同的賬號搜尋同樣的關鍵詞發現,搜尋結果中同一家店鋪(兩個賬號均未在該店鋪購買過產品)同一產品顯示的差價為2元。
某購物平臺頁面截圖對比。
消費者唐女士日前向澎湃新聞表示,其上週和朋友一起在一家連鎖咖啡店買咖啡,兩人在店門口同時開啟小程式下單,結果發現同一杯飲料的價格不一樣。“我的下單頁面顯示這杯飲料要16元,而我朋友的下單頁面顯示有5.5元的優惠,只要11.5元。”唐女士稱,“最後就用她的手機下了單。但當時比較著急,所以也沒深究為什麼這個優惠券只有她有。”
澎湃新聞記者搜尋發現,不論購物平臺還是線上旅遊平臺,在支付頁面均能更直觀地看到自己購買產品價格的優惠詳情。
以澎湃新聞在某平臺搜尋的1月23日武漢-珠海的7:50出發的某航班為例,價格明細顯示了平臺“隨機立減”35元的優惠,以及其中一個賬號的“新人25元機票券”。
線上旅遊平臺機票支付頁面截圖對比,手機型號相同,賬號等級相同。
澎湃新聞在另一個平臺搜尋發現,如1月23日武漢-珠海的14:55出發的某航班,從總價來看,鑽石貴賓的賬號比普通會員的賬號便宜了5元。而從明細來看,鑽石貴賓的機票價格為530元,航司優惠給予了20元的減免;普通會員賬號的機票則是已優惠了15元的515元。
線上旅遊平臺機票支付頁面截圖對比,手機型號相同,左圖為鑽石貴賓級別賬號,右圖為普通會員級別賬號。
“有時候不一定平臺的會員等級越高,買票的價格就越便宜。”有線上旅遊平臺內部人士表示,“如會員等級更高的使用者大部分買的是酒店而不是機票產品,可能優惠就不一樣;有的使用者加入了航司的常旅客計劃,優惠可能也是不同的。”
“任何一個電商平臺多多少少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某線上旅遊平臺內部人士李可稱:“不同航空公司、不同平臺或者不同的代理商都會發放不同的優惠券,這種優惠券有些是你看得見的,有些是看不見的,那麼當很多優惠券進行疊加之後,最後計算出現的價格就會不同,甚至平臺等級高的賬戶反而比等級低的還貴幾塊錢。”
“所謂的‘大資料殺熟’或者‘價格歧視’,本質是一種銷售手段,比如有的航空公司有老年人優待價格,有的航空公司有留學生優待價格等。”多位線上旅遊平臺人士表示,包括新人優惠,還有一些會員體系等,都是比較常用的銷售手段。
資深民航專家綦琦也表示:“現在網際網路都搞這種營銷,會有客戶畫像這些,也成為精準營銷的主流方式。”
規則為何如此複雜?
那麼,平臺的優惠規則為什麼會如此複雜?這些規則又是否合規?
“因為很多細分的部門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會去設計各自的營銷規則,就容易變成一環套一環的狀態。但平臺會保證每個規則都合規合法,使用者都有入口去詳細瞭解。”另一位線上旅遊平臺內部人士張帥向澎湃新聞表示,“因為如果平臺做不到這一點,肯定會被相關部門約談,這屬於矇蔽消費者。”
張帥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平臺有很多條線,每個條線也都有自己的KPI,選擇的營銷規則不一樣,平臺只需要保證自己的營銷規則是合規的,同時保證每條規則都有醒目標識。”
與此同時,張帥也承認,在實際消費過程中,很多消費者可能看不了那麼細,他們就是看到價格,然後下單。最後產生了不同的價格。“不管是會員體系還是優惠券,如果使用者願意去了解更詳細的資訊,他肯定能在平臺上找到相應的途徑、入口,去看到清楚的資訊。但很多時候,使用者是用自己理解的字面意思,去理解自己下單的產品。”
對於平臺而言,如此複雜的營銷規則為什麼無法更改得更直觀和簡單?
“這個優惠的機制過於複雜,但平臺可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李可強調,“這是一個挺難解決的事,我們只能建議,消費者在購買機票這種價格比較高昂的產品的時候,多平臺去比比價,哪個便宜買哪個。”
張帥對此表示:“使用者體驗差、有困惑,這個體驗是需要不斷最佳化的,但平臺會計算ROI(投資回報率),如果這種現象已經極大影響了平臺的業績,平臺肯定就有下功夫最佳化的動力;如果沒有,那現階段也是合規的,內部誰去推動這種牽一髮動全身的營銷規則重構呢?從打工人角度看,這不是沒事找事,也不落好嗎?這個點是涉及方方面面的。”
行業應該如何規範?
那麼,對於平臺複雜的優惠規則是否有解決辦法?網際網路行業對於資料的使用又該如何規範?
環球旅訊首席行業分析師彭涵指出,目前來看,“大資料殺熟”在輿論層面已經形成了一種刻板印象,不管平臺是否承認,也不管執法部門有沒有查處,使用者的糟糕體驗已經產生了,而且很容易在下一次類似的事件中直接對號入座、預設平臺殺熟。
所以現在問題變成了兩個:一是解決真正發生的“大資料殺熟”現象;二是解開消費者的心結,幫助大眾使用者在遇到類似事件時正確歸因、更高效地解決自己的消費問題。
彭涵認為,其一,解決真正發生的“大資料殺熟”,要靠監管部門的強力推動。目前,很多使用者面對大資料殺熟時感到很無助,就是因為“辨別難、舉證不易、維權困難”。如果維權成本太高、太麻煩,很多使用者只能被迫放棄,任由這類問題繼續傷害下一個消費者。監管部門應該研究如何降低使用者的維權成本,幫助他們在商家面前獲得更平等的地位。在此基礎上,再實施“發現一起、證實一起、嚴查一起”,並輔助以相應的大眾科普教育,就可以逐漸改善“大資料殺熟”的現象。
其二,解開消費者的心結,需要平臺商家發揮更多的主觀能動性,把複雜的營銷規則重新梳理,壓縮消費者誤會的空間;並在使用者已經產生誤會的情況下,耐心解釋和引導。也建議平臺商家多與行業協會、行業專家合作,組織相關主題的研討並進行傳播,幫助使用者建立正確的認知。
彭涵指出,網際網路平臺對資料使用的規範,目前已經有很多法律法規可以參考,各個平臺企業也在資料合規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以求達到國家監管的標準。當然,這也只是個開始,隨著生成式AI等新技術的發展,網際網路資料對於整個社會來講都是越來越重要,屬於未來某種重要的生產資料。所以資料合規的問題,也會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大事。關於這一塊的規範,所有的平臺公司應該都是緊跟國家政策。
(注:本文中李可、張帥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