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培忠,工學博士,中國礦業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代分析與計算中心主任,材料與物理學院執行院長,黨委副書記;主持國自然基金青年、面上、重點國際(地區)合作研究等專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申請集中接收工作離截止日子不遠了。各位的基金本子都寫得怎麼樣了?
科學網博主馮培忠分享了基金申請書自查可以借鑑的11個問題,在這裡分享給大家。祝各位基金高中,榜上有名!
1. 題目俗套化——題目沒有特色,沒有創新。
例如,2020年支援了很多新冠相關專案,但是如果一個申請書的題目是“COVID-19的研究”,沒有任何意義,除非是傑青一類的大專案。
對於一般申請者來說,具體的人做具體的事,細分到底要做什麼?做深入了,做細緻了,才有可能突出亮點。
例如,“COVID-19的病株變異機制”→“COVID-19的病株變異臨界特徵、機制與控制”→“COVID-19的Y型病株的存活和變異臨界特徵、機理與控制”,題目在不斷地收斂,不斷地在找具體問題,面向的物件更具體,研究的問題更有針對性。
以前的題目都可以查到,選擇20個、甚至100個題目看看別人怎麼寫。千萬不要以為中了的基金的題目都好,有些爛得很。
因此,要從上百個題目中分析、討論、鬥爭、甄別、思考到底哪些題目好,學習、模仿、修改、提高,以形成自己題目的思想、套路和表達形式。
否則只是模仿,沒有創造,難以體現題目的學術思想。
2. 摘要泛泛化——泛泛而談,講整體,沒有具體的問題。
摘要僅僅400字,一般的規則都需要用滿,至少380字以上。
申請書通常20頁左右,把20頁的內容濃縮到400字,如果就只寫300字,顯然不合適。不會講故事,不會縮寫之後再擴寫,語言貧乏。
摘要通常的問題是什麼呢?只講了一堆大道理、大背景,卻很少提課題面臨的問題是什麼。
針對問題有哪些創新思想、解決措施、如何執行、預期結果等內容都很少,尤其是缺少一些具體的辦法,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整體化大理論,換個題目換幾個關鍵詞用這個摘要也行,缺少針對性的看家本領。自然科學要有具體的方案。
試想,如果摘要覆蓋了正文的所有內容,從立項依據到研究內容、研究目標、技術方案、預期結果,而且它們各自在摘要中的比重和在正文中的比重差不多,那這一定是一個成功的摘要。
有很多早期的專案摘要在科學網等平臺都可以看到,值得學習模仿,但也千萬不要以為成功的申請書的摘要都很好,也許有很多一般般。
但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申請人要多看不同的摘要,總結各自的優缺點,創造自己的摘要撰寫思路和模式,形成摘要體現申請的學術架構與思想的方法。
3. 意義政策化——國際國內政策講了一大堆,沒有科學問題。
科學研究有其學術獨立性、探索自由性,同時也有地球、人類、國家、地方等需求性,尤其是近年來提倡深入大地搞科研。
有人誤以為國家政策就是科研的立項意義,從而找了很多國家甚至世界各國的政策來闡述科研的重要性。
政策是很重要,有政策說明或熱點、或急迫、或疑難、或需求。但政策就是政策,政策和科學是兩個維度的世界,不能簡單把政策當作立項的依據。
政策可以有,但屬於是畫龍點睛、彰顯重要,和一般物質的客觀規律有界限。因而如果想寫,三五行足矣。
自然科學基金,顧名思義,還是要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凝練問題,提煉具體的科學意義。
如果能配上政策加以說明、相輔相成更好;如果沒有,符合科學邏輯、反映客觀規律的也十分合理。
4. 依據科普化——給專家做科普講座,而不是科學講座。
立項依據,通常大家都會說要通俗易懂,讓外行看明白,內行看門道。這個真不好把握。
假設一份關於碳化矽的本子,如果申請人花很長的篇幅介紹碳化矽的結構、物理效能、化學性質等,則屬於做科普,理論上申請人應該預設評審專家知道這些基本知識。
也許評審專家從來沒做過碳化矽,但是家裡有陶瓷的書,拿來翻一翻不用十分鐘就能找到,用專利審查員的話講,這些是“本領域的公眾常識”。
或者有些透過簡單的查詢,甚至百度都可以搜到的知識,看著是科學,實際沒深度,只能算作高階科普,對於科學問題本身的闡述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一些概述的、基本的知識不能多寫。那寫什麼?
儘快進入問題、進入主題,儘快說出碳化矽存在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有什麼進展,在這些進展的基礎上有什麼獨闢蹊徑的思考等,預期可以取得什麼結果,一步一步、層層遞進地講好科學故事,論證明白自己的學術思想。
5. 文獻羅列化——很多文獻,只有羅列,沒有評述。
國內外進展必然需要文獻的支援。
曾經聽人說過,把所有大佬的文獻都拜一遍,列到參考文獻裡面,萬一大佬評審,看到我的引用,微微一笑,大筆一揮,優先資助。
其實不然,大佬能成為大佬,都經歷了艱苦的奮鬥。大佬通常欣賞有思想的同行,一般不會因為引沒引用而失去獨立的判斷力。
再加上目前期刊大爆發、文獻大爆炸,引是引不完的,所以文獻要有選擇。
而且,在引用文獻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文獻有恰當的評論,就是有觀點,而不是簡單的羅列或堆砌。
簡單的羅列堆砌只能給人湊篇幅的感覺,而不能展示申請人的科學思想,所以選擇文獻非常重要。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引不在多評述則好。引用文獻要處處為申請書的整體科學構想做鋪墊,時刻想著這個文獻如何支撐我的學術思想、如果替換成另一篇行不行。
在有限的篇幅內完成科學的故事。
6. 內容方法化——寫的是怎麼研究,而不是研究什麼。
有很多高人講過這個問題,但每年仍然能看到少量的申請書不知道研究內容是什麼,經常會把怎麼研究寫成研究內容,從而導致研究內容方法化。
研究內容是要寫研究什麼,回到what的問題,而不是method的問題。
要研究什麼,仔細思考,寫細了,再細化。例如:麵條的色香味養,色包括哪些色,香包括哪些香,味包括哪些味,養包括哪些營養。
每一個都關聯哪些問題,揭示哪些科學道理,從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的角度闡述。
7. 科學問題技術化——寫的是技術問題,未能理解科學原理。
例如,我的學生寫開題報告,課題難點說是實驗操作稱量的誤差。
這是個困難,但只能說明實驗條件不具備,或者比較艱苦,而不是客觀規律的難點。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稱量的誤差都可以避免,不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問題。
此外,面向大地開展科學研究必然有一些現場問題,但是現場問題一定有其科學的道理和內涵,而不是僅僅是簡單的現場難題。
透過思考、思索、試錯,問題解決了,產品效能提高了,出口海內外了,但是解決問題的科學道理是什麼?不知道。
問題可以透過試錯的方式解決,但是解決問題的科學道理、物理化學數學本質是什麼,要闡述。
自然科學基金追尋的是問題背後的科學原理,也就是客觀規律,而不是簡單的為了解決問題而問題,那是工程專案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基金應該乾的事。
因此,一定要探索工程背後的基本原理和客觀規律。
借用任正非的話,基金也應該是“向上捅破天”。即使向下扎到根,但最終也要像鑽天的楊樹一樣,向上捅破天。
8. 圖片網路化——比較隨意地從網上找圖片。
寫申請書,特別是工程技術,必然和現場、實驗、資料密切相關,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圖片。
在立項依據部分,有時候會看到申請人從網上或書上下載的一些例如分子結構、晶體結構、應用場景的圖片,評審人一看就能看出來:哦,網上下載的圖,不是自己做的。
簡單的、科普化的圖,以及和科學問題沒有關係的圖,都會拉低評分。
所以,如果用圖,至少用自己拍的圖或者自己畫的圖。如果自己不會畫,可以畫個草圖,請學生同事幫忙美化。
用圖需要體現科學的思想和內容,要展現研究背景、科學問題、解決方法等。
9. 創意跟蹤化——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自然科學基金32字方針: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闢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其核心還是原始創新。
獨闢蹊徑也是原始創新,開闢一條特別的路徑,因而基金必須原創。
經常我們會問,感覺每一個想法,都有很多人在做,都有很多發表的記錄,找不到創新的地方;或者不管前人做過沒做過,就說是我創造的,首創、首次等等。
其實創新也不是太難,細化課題的思想是一種方式。科學研究講究的是深和尖,就是理解的越深越好。
不怕小,怕的是你的創意不夠。所以一定要尋找自己的獨特之處、不同之處,拋開舊的地方,建立新的東西,發表獨到見解。
當然,這種尋找是基於自然科學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工程的角度。如果基於工程應用,發明了低成本的工藝方法,那解釋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就是創意,而不是關注降低了多少成本。
具體成本多少和基金沒關係,成本的原理和基金有關。
10. 基礎人才化——講獲得什麼帽子,完成了哪些專案,卻缺少科學的研究。
經常看到一些本子,在研究基礎部分,總是在講獲得了哪些榮譽,從學校到省裡到國家完成了哪些專案。這些確實很重要,但是在我看來,基礎就是基礎,是針對本申請的基礎。
獲得哪些帽子、完成哪些專案很重要,但是這些帽子專案和所申請專案的科學關係是什麼?
需要準確把握、理解和表達,不能用帽子專案替代有針對性的科學基礎。
基金講的是發現客觀規律。帽子不是規律,專案也不是規律,帽子和專案的結果或科學發現是規律。
所以,基礎講的是針對研究背景、針對申請本身,做了哪些試探性的工作,觀察到哪些初步的現象,取得哪些初步資料。
這些工作、現象、資料對未來專案起到哪些支撐作用,或者前期帽子專案有哪些客觀規律的發現,在這些基礎上有哪些更進一步的思考,從而保證申請的順利完成。
而不是故左右而言他,說的和科學規律沒關係。
11. 整體工程化——面向工程,沒有提煉出科學問題。
儘管有需求導向的科學研究,但是工程技術就是工程,自然科學就是科學,工程和科學的區別無論漢字還是英文都不一樣(工程:土木建設或其他生產、製造部門用比較大而複雜的裝置來進行的工作,例如土木工程、採礦工程、化學工程等,P379;科學: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合乎科學的,P639,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
因此,工程和科學的區別非常明顯。
自然科學基金是反映自然客觀規律的基金,就算是面向工程問題,也需要反映工程問題的客觀規律,而不是要解決工程問題,更不是簡單的提升指標。
來源:馮培忠科學網部落格
宣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