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號回家了,我們的三位航天員平安歸來,他們分別是葉光富、李聰和李廣蘇,神舟十八號與中國空間站脫離的飛行期間,中國航天地面工作人員已經準備就緒,就是為了準確找到神舟十八號的位置。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一定會心生疑惑,中國有北斗衛星定位,神舟十八號回家為什麼還要人工搜尋呢?
1.神舟十八號與以往的不同
神舟十八號這次回家的時間是在晚上,雖然跟之前有所不同,但實際上神舟十八號的飛行軌跡跟以往是差不多的。都是與空間站脫離以後,繞地球飛五圈,然後在進入地球,當然這裡面還有許多非常複雜的操作。
比如說神舟十八號的姿態調整,航天器以不同姿態飛行,它的飛行軌跡是完全不同的,神舟十八號在高速飛行中進行姿態調整,這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
特別是當航天器經過“黑障區”時,就會失去通訊聯絡,這是因為航天器進入大氣層以後與空氣高速摩擦,等離子會隔絕訊號,要知道如何突破“黑障區”可是世界性難題,我國會用雷達跟蹤,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的技術是領先的!
突破了“黑障區”以後,神舟十八號接下來的旅程就順利了許多,主要是一個減速的過程,其實這個時候,神舟十八號的著陸地點就已經差不多確定了。
至於說神舟十八號為什麼會晚,這裡面有多種因素,比如說與空間站執行軌道有關,與後續任務計劃協調有關,當然最關鍵的是,還要考慮到氣象條件,風速,風向,溫度對神舟十八號著陸都有一定影響。
作為中國的導航系統,北斗衛星已經深入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手機在用,汽車在用,火車,輪船,飛機也在用,神舟十八號也在用。
神舟十八號在環繞地球飛行時,就由北斗衛星提供的訊號,神舟十八號一旦進入“黑障區”,就連北斗衛星也沒有訊號了,這是有北斗,還需要人工搜尋的主要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神舟十八號透過“黑障區”以後,訊號也就恢復了,到時候重新使用北斗衛星不就好了?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這其中還要考慮兩個因素,一個神舟十八號快速下落時的位置以及航天器本身的狀態。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時光有北斗衛星是不夠的,還需要雷達以及地面工作人員的配合。
最關鍵的是,神舟十八號落地之前,我們的搜救人員已經開始行動了,落地以後,救人員基本也就抵達現場了。這裡面就有北斗衛星的功勞,如此看來,神舟十八號著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2.儘可能做好準備和保障
搜救地點雖然是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看起來沒有什麼難度,其實我們的搜救隊針對神舟十八號凌晨返回情況,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練習和準備工作。
地面搜救可不僅僅是地面車輛,其實還包括了空中飛行搜救隊,醫療監護,醫療保障就位,為的就是第一時間確保航天員生命體徵一切完好。
神舟十八號晚上回家,最大的困難就是能見度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國航天特別加裝了地面照明系統。
明亮的光線,既可以確保搜救效率,也可以為神舟十八號返回艙提供照明。
因為神舟十八號返回,一切都是要以航天員的安全為第一要務。
暗夜低溫環境,也給救援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醫療這一塊,航天員出艙時必須要有一個適宜的溫度!
神舟十八號的側壁上開設了兩個圓形視窗,要知道這兩個視窗可不是用來欣賞風景的,神舟十八號一個視窗是用來觀察外界環境的,另一個視窗是用來操作光學瞄準鏡的。
那麼神舟十八號上的光學瞄準鏡有什麼用呢?它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觀測地面,駕駛飛船。
一般情況下,神舟十八號返回時,航天員是不用親自操作飛船的,因為一切行動軌跡早已經設計好了。雖然不用全程操作,但是有些關鍵性的操作確認還是要做的。
比如說神舟十八號的姿態調整,飛行軌跡,速度調整這些,都是由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完成,這股時候我們的航天員只要盯著引數資料面板就好了。
一旦遇到了緊急情況,或者自動導航出現了問題時,那麼神舟十八號就需要人工操作了。
從技術層面上來看,人工操作肯定是沒有自動操作安全的,就算是我們的航天員經過大量的練習,它的安全性也比不上自動操作。
這裡涉及最關鍵的一個問題,就是攻角控制,神舟十八號返回艙攻角在1.5至1.7度之間是最合適的。返回艙攻角不對,就會出現大問題,比如說返回艙攻角太小,航天器就會“打水漂”,進入大氣層又被彈出去。
返回艙攻角太大,在空氣阻力的影響下,返回艙會出現過載,最嚴重的情況就是飛船解體。
神舟十八號成功返回,再一次驗證了驗證了中國航天技術的強大,多個階段,多種挑戰,每一步,每一分,每一秒,神舟十八號都完美的完成。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航天器返回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那麼你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說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