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楊蓉】今年以來,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湧現一股世界頂尖科學家和數學家的“加盟潮”,其中不僅有中國出生的華裔學者,也不乏外國學術專家。
“頂尖科學家們為何離開西方前往中國?”按照香港《南華早報》11月29日的梳理,在個人發展機會之外,這些研究人員還有著各式考量,包括在海外缺乏歸屬感、擔心美國政治環境等。但不論是華裔還是外國專家,都表示中國不斷提升的學術實力和青年人才儲備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
“早有回國打算”
報道說,今年歸國的一些華裔研究人員表示,自己非常想念中國,或者一直計劃回國。今年1月,在美國、歐洲和亞洲執教逾40年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高華健正式成為清華大學講席教授。他在清華大學當時釋出的一段影片中說,他很高興能回到中國激發學生的科研熱情,自己“早就有回國的打算”。
同月,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的“明星雙胞胎”馬冬晗和馬冬昕結束在北美的博士後研究回國,也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關注。姐姐馬東晗選擇回到家鄉,入職大連理工大學光電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妹妹馬冬昕則回到母校清華,擔任化學系助理教授。
在清華大學網站上刊發的一篇訪談中,馬冬昕說,雖然她在國外的研究“整體來說是挺順利的”,但她在北美“感覺不太有歸屬感,所以那個時候我就想著能夠早點學成歸國”。
馬冬晗(左)、馬冬昕(右)在本科畢業典禮清華大學
“中國政府比美國更重視科學”
吸引海外學者到中國任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則是,他們可以藉此擴大自己的學術履歷,包括建立新的研究所。
報道舉例說,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電氣工程和鐳射領域先驅、法國物理學家熱拉爾·穆魯(Gerard Mourou)10月宣佈以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的身份正式入職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大方面表示,穆魯將在物理學院新成立的一個專注於研究和國際合作的研究所中發揮關鍵作用。
報道還提到,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穆魯曾在北京的一次活動中表示,各國科學進步的差距“確實在縮小”,中國政府比美國更重視科學。
資料圖:穆魯法新社
就在本月初,曾在任內發起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確認明年將重返白宮,這也被認為可能導致美國學術人才再次外流。所謂“中國行動計劃”對“受中國政府支援的科研人員”展開調查,以“國家安全”為名行“種族歧視”之實,造成一系列冤假錯案,最終成為大批華裔研究人員離開美國、加入中國研究機構的主要推動因素。
“中國行動計劃”的受害者之一、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系前主任查爾斯·利伯(Charles Lieber)8月向《南華早報》證實,他有意赴中國內地或香港工作。因被指未能披露與中國科研機構的合作關係與稅務違規,利伯2021年12月在美國被定罪,2023年被判軟禁6個月。
利伯是美國頂尖的奈米科學家。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奈米科學和奈米技術在醫學、工業、能源和軍事技術方面的廣泛應用,中國和美國都對這門科學非常感興趣。
在奈米技術和奈米科學領域,今年早些時候,已有一名華裔大拿離開美國,回到中國任職。7月,被譽為“奈米發電機之父”的全職就任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首席科學家。
據介紹,在全球最大學術出版商Elsevier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共同公佈的最新世界“標準化引文指標全科學作者資料庫”中,王中林在單年度科學影響力排名中連續五年排名第一。
1995年起,王中林便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任職,期間協助創辦了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但《南華早報》說,據知情人士稱,直到去年,王中林才辭去在美國的工作,全職擔任北京奈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
除此之外,報道發現,今年還有幾位從事氣候和能源相關領域研究的華裔學者也回到了中國。11月,國際知名氣候學家陳德亮宣佈“全職加盟”清華,成為講席教授。據悉,過去30多年他一直在歐洲工作,主要從事氣候變化及其成因與影響氣候動力學等研究,曾獲瑞典國王勳章,名列英國路透社全球1000名頂級氣候科學家熱門名單。
曾在世界頂尖清潔能源研究所——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ERL)任長聘研究員的青年學者張翔昱,也於7月回國加盟東南大學,擔任教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南華早報》提到,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曾承諾撤銷氣候立法、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並促進化石燃料生產,引發了環境和氣候領域工作者的擔憂。
中國學生的專注“讓我想起我年輕時的日本學生”
引起《南華早報》注意的是,在今年“全職歸國”的學者中,頂尖數學人才尤其多。報道認為,這或許預示著中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
今年初,在美國工作十餘年的幾何學家孫崧離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教職,到浙江大學數學高等研究院任職。報道稱,孫崧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有力候選人。孫崧在一份宣告中表示,他希望幫助中國學生學習數學,並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年輕一代。
在孫崧之前,浙江大學還在2019年延攬了前美國密歇根大學幾何專家阮勇斌,在2021年延攬了前美國耶魯大學代數數論專家劉一峰。
資料圖:孫崧《南華早報》
報道說,雖然有學者認為中國與美國相比仍有幾十年的差距,但包括今年邵逸夫數學科學獎得主彼得·薩納克(Peter Sarnak)在內的數學家認為中國正變得極具競爭力,並表示中國擁有數量眾多的青年人才儲備。
今年9月離開美國石溪大學、加入清華大學任全職教授的日本數學家深谷賢治當時表示,他希望有更多中國出生的研究人員回國任教,培養更多高技能數學人才。他說,中國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表現出強烈的奉獻精神和專注力,這讓他想起了他年輕時的日本學生。
就在最近,又有兩名在中國出生、在海外工作的知名數學家選擇回國。10月28日,南開大學宣佈,國際著名數學家麻小南正式受聘為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講席教授。
今年52歲的麻小南曾在法國和德國任教數十年,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復幾何、拓撲,特別是關於流形上的整體分析與指標定理領域的研究,是該方向在他所屬年齡段的領袖級人物。他表示,南開大學“雄厚的學術基礎和創新精神”吸引了他,他希望在此培養具有創新技能和全球視野的新人才。
9月,澳大利亞華裔數學家汪徐家回到家鄉浙江,入職西湖大學,任數學講席教授。汪徐家博士畢業於浙大數學系,後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任教。過去29年來,汪徐家一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研究偏微分方程。期間,他成為首位獲得華人數學界最高榮譽——“晨興數學獎”金獎的、在中國內地獲得博士學位的數學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