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張菁娟】“在量子技術領域,中國的存在感顯著上升。”日經中文網21日報道稱,從可實現超高速計算的“量子計算機”公開專利數量來看,中國已超越美國,位居第一。
量子計算機是實現量子計算任務的物理裝置。與經典計算機相比,量子計算機擁有並行性、指數級加速等優勢,計算能力異常強大,可在、網路資訊保安和人工智慧、新藥研發、金融工程等領域大顯身手。
報道認為,中國企業異軍突起引發關注。
今年1月6日,由安徽省合肥市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研製的中國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上線執行,並向全球使用者限時免費開放。
“本源悟空”的國產化率超過80%。其搭載了中國首條量子晶片生產線上生產的72計算位元量子晶片、中國首套量子計算測控系統、中國首款量子計算機作業系統。
這是中國量子算力首次大規模、長時間向全球開放,標誌著中國正式進入量子算力“可用”時代,也意味著中國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制造鏈已然“成鏈”。
截至10月底,“本源悟空”已為來自全球133個國家超1500萬人次提供量子云服務,完成27萬個量子運算任務。
本源量子的量子計算機組裝與測試實驗室 人民日報海外版
總部位於東京的資訊分析公司VALUENEX今年10月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企業和機構擁有的量子計算機公開專利數量進行了統計,本源量子首次登頂。在上次(2020年)的統計中,該公司排在第10位。2021年至2024年,本源量子新增了363項專利,超過同一時期美國IBM公司的212件。
如果按國別統計,中國累計擁有3217項相關專利,也超過了擁有2740項專利的美國。
中國重視“量子資訊”
報道指出,在本源量子的公開專利中,論文數量最多的是有關控制量子計算機的軟體“量子作業系統”,其次是與量子晶片相關的。
量子晶片是“量子計算大腦”,需要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環境中執行。本源量子公司表示,已成功自主研發出實現這種執行環境所需要的主要裝置——稀釋製冷機。
安徽是中國最先開始量子計算研究及產業化的省份,而本源量子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對“量子資訊”的重視。
2016年8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將量子計算機納入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案。2021年,“量子資訊”首次出現在“十四五”規劃及《政府工作報告》中。這一年起,教育部正式把量子資訊科學納入本科生教育,以加快量子領域人才梯隊培養。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向量子賽道,產業得以蓬勃發展。
在量子計算機工程之路上,中國科學家們不僅催生出一大批原創性成果,還牽頭組建了國內第一家量子計算產業聯盟。截至2024年7月,超100家企業、高校等機構加入聯盟,涉及航空航天、大資料、先進計算、金融等領域。
據美國麥肯錫公司預計,中國政府到2025年將在量子技術研究上投入最多150億美元。
本源量子的量子晶片生產線 人民日報海外版
報道稱,中國企業目前已奪得國際主導地位,排在第二的是美國企業IBM。谷歌等大型企業則排在第四至第六位。谷歌已決定對使用中性原子的量子計算機進行開發的新興企業進行投資,在多個領域進行佈局。
去年5月,拜登政府釋出了《關鍵和新興技術的國家標準戰略》,將量子技術定位為戰略領域。今年10月28日,美國政府宣佈,將限制美國企業和美國人投資中國的半導體、人工智慧和量子技術行業,相關規定將於2025年1月起生效,“以防有可能轉向軍事用途的前沿技術經由民間投資流入中國”。
據報道,一些歐美國家辯稱,由於擔心公開專利可能會導致技術披露,企業有時也存在故意不申請專利的情況。接受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等補貼的加拿大量子計算機公司Xanadu公司的營運長雅尼克(Rafal Janik)說:“我們只對核心技術申請專利。”
在量子科技的實際應用領域,中國同樣處於領先地位
量子加密通訊被認為是一種在理論上難以被破解的加密技術,中國正加速走在該領域的前列。
報道稱,截至2024年8月,公開專利數量累計達到5544件,遠超美國的806件和日本的548件。在前十名的機構中,有七家是中國的。
本源量子的工作人員在測試量子計算機 人民日報海外版
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的堀切智之教授說:“值得關注的是(位列第17名的)中國科技大學。該校正為各企業和研究所培養人才”。率領中科大研究團隊的潘建偉教授在中國被稱為“量子之父”。
中國在量子科技的實際應用領域也領先於其他國家。透過“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的中介,中國建成了一條從北京經由合肥再到上海全長2000多公里的量子通訊幹線。
根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的預測,量子計算機將在2040年前催生4500億至850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考慮到廣闊的市場前景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美中在官方、民間和學術領域的主導權之爭未來還將更加激烈。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