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MCU 在缺芯潮時風光無量。那時資金湧入、人才匯聚,一片熱鬧景象。
如今,MCU市場深陷困境,內卷不止,價格戰硝煙瀰漫。
今年中旬,有一位工程師在某電子論壇反映,有廠裡的新產品要求使用3毛錢以下的(MCU),各項功能齊全,技術要求的A4紙寫滿了十來頁。而就是這樣成本要求苛刻,沒有利潤空間,技術支援繁多的專案,竟有3家供應商免費開發來競爭。
業內專家表示,2024年國產MCU的廠商已經超過400家。如此龐大的競爭群體,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會有三家供應商願意免費開發來爭奪訂單了。
回望往昔,ST作為MCU領域的佼佼者,曾是眾多企業的首選。然而如今,ST MCU卻面臨著國產MCU的強烈衝擊。在價格方面,國產MCU有著更低的成本,原廠定價甚至能低至五毛錢;而貿易商為了搶佔市場,更是不惜讓利虧錢出貨。曾經價格暴漲幾十倍的ST MCU,如今也在這場價格戰中“敗下陣來”,出現了價格倒掛的現象。
不只是ST,其他國際大廠亦受波及,紛紛調整策略。
01
國際大廠,均受波及
ST:困於中國市場,也要積極擁抱中國市場
近日,意法半導體公佈了其2024年前九個月的業績報告,顯示MCU銷量同比下降41.3%,約為25.8億美元,遠低於2023年同期的44億美元。
意法半導體 CEO Jean-Marc Chery 表示,中國市場份額的下降是MCU銷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Jean-MarcChery和MCU、數字IC和射頻產品部門總裁Remi El-Ouazzane在巴黎的資本市場日上對這一業績下滑進行了詳細解釋。
ST表示,2022年和2023年簽訂的不可取消和不可重新安排的銷售合同,是導致客戶庫存積壓,最終導致2024年MCU銷量大幅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些合同在當時看來是保障穩定的策略,但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以及中國市場增長減速等因素導致的市場需求驟降,這些固定價格合同反而使得ST公司面臨巨大的庫存壓力和價格風險,最終造成嚴重損失。
El-Ouazzane表示,庫存調整佔ST公司MCU銷量下降的60%,其餘40%則歸因於市場萎縮和市場份額的下降。
11月21日,ST宣佈與華虹宏力半導體制造公司(華虹宏力)建立合作伙伴關係,聯合推進 40nm MCU的代工業務。
ST選擇在中國代工晶片,最直接的原因是中國市場巨大。這一點在 ST 近一年的業績表現中亦可略見一斑。
近一年來,ST的汽車業務營收低於預期。ST MCU業務在汽車領域的銷售額明顯下滑,部分原因是中國市場份額的流失。在工業領域,ST MCU業務的銷售額同樣明顯下滑,部分原因是工業市場的持續疲軟和中國市場份額的流失。
因此,ST或許正在試圖透過製造本地化來提振中國市場份額。
Jean-Marc Chery也表示,中國是電動汽車最大、最具創新性的電動汽車市場。他還坦言“(中國企業)發展得更快。如果你不在那裡,可能就跟不上了。”
不光是ST,隨著MCU大廠們的財報陸續釋出,可以看到,大家的表現並不樂觀。
微芯、恩智浦、英飛凌沒有好訊息
MCU龍頭企業之一Microchip微芯在2025財年第二財季(截至2024年9月30日)實現11.64億美元營收,同比銳減 48.4%,環比下降6.2%。Microchip 總裁兼執行長表示:“我們在繼續應對庫存調整,該調整發生在許多製造企業宏觀疲軟的情況下,而我們集中在工業和汽車客戶的歐洲業務加劇了這一情況。”
NXP(恩智浦)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5.4%至32.5億美元,並且對第四季度前景持悲觀態度。汽車業務出現下滑,工業部門的持續疲軟也拖累了業績。
英飛凌2024財年營收149.55億歐元,比上年降低8.3%;運營利潤21.9億歐元,比上年降低44.5%。除汽車業務全年營收比上年增長2%,其餘業務均有超過10%的下滑。英飛凌CEO表示目前除人工智慧外,公司的終端市場幾乎沒有任何增長勢頭。國際MCU大廠在遭受中國市場強烈衝擊的同時,國產MCU公司亦未能獨善其身。
02
這家公司,即將解散其MCU團隊
據悉,即將解散其MCU團隊的這家公司,並非傳統MCU公司,而是2021年才切入MCU賽道的國內模擬IC頭部企業—思瑞浦。
這一決定預計將影響約80名員工,其中一些員工曾是2022年德州儀器裁撤的中國區MCU研發團隊的成員。
報道稱,MCU整個部門調整,包括DE、AE、PM以及相關崗位,其中DE大多進行了內部轉崗,根據方向轉到了訊號鏈、PMS等產品線,AE、PM其他的崗位大多流出來了。
2021年,思瑞浦成立嵌入式處理器事業部,切入MCU賽道,計劃投資2億人民幣,旨在結合公司在模擬混合訊號設計方面的豐富經驗,開發出在系統性能和整合度上超越國內外同類產品的MCU。思瑞浦曾計劃透過整合多路ADC、DAC、OPA等,基於應用SoC頂層構架設計,實現面向低功耗、智慧控制的最佳化,主要應用於智慧家庭、智慧樓宇、工業控制、醫療、計量裝置、通訊等領域。
同年11月底,思瑞浦就正式量產釋出了MCU TPS32混合訊號微控制器家族的兩大系列:TPS325M5系列和TPS325M0系列,共計26款產品,目標市場包括智慧門鎖、HMI觸控顯示控制、智慧家庭、數字對講機及各類泛工業控制等。該系列產品選擇了STAR-MC1核心,而非傳統的Cortex-M4F,顯示出公司追求差異化和高效能的決心。
2023年,思瑞浦也有一些具有行業競爭力的MCU產品面世。比如,整合電容觸控技術的MCU,高精度達到10fF,具有超高抗噪、防水防誤觸、休眠模式低功耗檢測及快速喚醒等優勢;還有具有高有效位模數轉換技術的MCU,支援12位ADC實現單端輸入11 ENOB,差分輸入11.5 ENOB。
資料顯示,目前國內MCU市場仍然是國際MCU廠商佔據主要市場份額,國內公司佔比較小,且主要集中在小家電和消費電子等中低端市場。
一位MCU行業人士認為,思瑞浦解散MCU團隊,可能主要是因為MCU市場過度內卷,看不到盈利的希望。
2023年,思瑞浦依然在加大對MCU產品的研發投入。根據思瑞浦2023年財報中的在研專案情況說明,其高整合度高效能MCU產品系列預計總投資規模達5億元,在表中出現的在研專案中,金額最高。
然而在2024年前三季度財務報告中,思瑞浦營收84,821.86萬元,其中訊號鏈晶片產品實現收入70,961.41萬元,電源管理晶片產品實現收入13,826.82萬元,兩大業務合計營收佔比達到99.96%。儘管思瑞浦MCU釋出3年來,幾乎未實現任何營收。
目前,國內MCU領域競爭已經非常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價效比上。思瑞浦MCU團隊的解散,預示著國產MCU發展歷程中一個不可迴避的階段。未來,或許會有更多國產MCU企業步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03
國產MCU廠商,Q3業績比拼
去年前三季度,國內MCU行業整體業績承壓,多數企業營收和淨利潤同比下滑,不少淨利潤虧損,庫存水平偏高。
今年延續了去年的內卷,競爭步入白熱化。不過總的來說,從通用MCU廠商的表現來看,受益於消費電子市場復甦,以及國產MCU在汽車市場滲透率提升,相關廠商的營收表現都不錯。統計結果顯示,上述十家MCU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大都實現顯著的業績回升。
其中兆易創新2024年第三季度的銷售額達到了2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83%。雖然經歷了庫存調整的煎熬,但兆易創新在工業和計算儲存領域的有效庫存管理,成了其業績復甦的關鍵因素。芯海科技和普冉股份的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幅也均超過50%。
再看庫存週轉天數,自2023年開始,MCU廠商就開啟了漫長的高位去庫存週期。時至今日可以看到MCU廠商整體去庫存進展完成得較為順利。
這張圖展示了十家國產 MCU公司在 2023 年和 2024 年各季度的庫存週轉天數。庫存週轉天數是衡量公司庫存管理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該週期內,芯海科技、普冉股份、峰岹科技、樂鑫科技、兆易創新、國民技術、中穎電子、中微半導及恆爍股份的庫存週轉天數均出現明顯下降。
04
國產MCU公司,有兩條路要走
併購重組是中小型MCU公司即將面臨的格局之一
對於中小型MCU公司而言,面對大型企業的強勢擴張,獨立發展之路愈發艱難。一方面,它們在技術研發、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等方面難以與大型企業抗衡;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融資難度也隨之增加。因此,併購重組成為了這些公司尋求突破、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
對於頭部國產MCU公司而言,它們可以參考國際MCU大廠,這些公司多是透過併購重組來擴大市場份額,鞏固市場地位。例如,國際巨頭如英飛凌、恩智浦、微芯等,紛紛透過併購小型或專業化的MCU公司以獲取新技術、新市場或增強特定領域的產品競爭力。
卷向高階MCU市場
近年來,國產 MCU 晶片出貨量呈現出迅猛增長的態勢。今年10月,兆易創新在互動平臺表示:今年公司Flash在汽車領域出貨量實現了同比高增,MCU在2023年業績築底後,出貨量已經連續四個季度提升,今年全年MCU出貨量有望創新高。據悉,2023年底,兆易創新的MCU產品已累計出貨超過15億顆。
面對國產MCU晶片的迅猛崛起,國際大廠無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對於國際大廠來說,丟失的MCU市場,或許沒有那麼容易再拿回來。一方面,國產MCU晶片在價效比、定製化服務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國產MCU晶片的技術水平和市場份額還將進一步提升,這將使得國際大廠在爭奪市場份額時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
然而對於國產MCU公司來說,搶佔中低端的MCU市場份額還遠遠不夠,高階MCU市場是最需要被攻克的。
發展高階MCU意義重大,一方面當前高階MCU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另一方面,高階MCU可以帶來更佳的利潤回報,投身高階 MCU 的研發與生產,國產廠商能夠突破現有利潤瓶頸,並逐步構建起自身的技術壁壘與競爭優勢。
目前,國內MCU在家電和消費電子應用領域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而在汽車電子和工業控制領域,國內MCU廠商的技術、產品和應用方案跟國際大廠還有不小的差距,有能力提供車規級MCU晶片的廠商還不多。
從全球市場競爭格局來看,中高階MCU市場中瑞薩電子、恩智浦、微芯科技、意法半導體、英飛凌等國外大廠佔據較高市場份額,這些大廠採用錯位佈局的戰略,其中瑞薩、恩智浦在汽車應用中領先,微芯和意法半導體在消費和工業端領先。
在汽車MCU市場,8位和32位是主流,8位具有超低成本和設計簡單等優勢,主要用於汽車風扇、雨刷天窗等。
32位佔絕對優勢,其可用的汽車場景包括汽車動力系統、智慧座艙、車身控制,且隨著汽車電子電氣架構從分散式走向集中式,32位的車用MCU將成市場需求主流。
近年來,部分大陸廠商已從與安全效能相關性較低的中低端車規MCU切入,如雨刷、車窗、遙控器、環境光控制、動態流水燈等車身控制模組,並逐步開始研發未來汽車智慧化所需的高階MCU,如智慧座艙、ADAS等。
目前,兆易創新、芯海科技、華大半導體、BYD半導體等廠商均有透過車規驗證的產品。
總的來說,對於國內MCU廠商來說,國產化是一大機會點,尤其是在工業級、車規級產品應用中,目前國產MCU市場佔有率相對較低,這意味著隨著產品效能最佳化、技術進步以及成本控制,國產MCU未來將有望在高階市場取得更多市場份額。
拿下高階市場,國產MCU廠商才能分得更多“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