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Nature新聞專欄報道了一項曾引起廣泛爭議的COVID-19研究最終被撤回的訊息。這項研究由法國研究員 Didier Raoult 領導,因其主張使用羥氯喹治療COVID-19而受到廣泛關注,但這一觀點後來被證明是錯誤的。
Didier Raoult及其團隊在2020年3月16日發表了預印本研究,聲稱羥氯喹與抗生素聯合使用可以降低20名參與者的新冠病毒載量。這項研究在美國電視臺上被廣泛宣傳,並在四天後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上。當時的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也在社交媒體上提到了這項研究,認為這些藥物可能是“改變遊戲規則的因素”。
然而,這項研究很快遭到了學術界的批評。著名科研誠信專家 Elisabeth Bik指出,研究存在倫理審批時間線不清晰、對照組和治療組參與者特徵可能存在混淆差異等問題,懷疑參與者未被隨機分配到各組。報道還提到,接受羥氯喹治療的6名參與者退出了研究,其中1人死亡,3人轉入重症監護病房。
2020年4月,國際抗菌化療學會(ISAC)表示該論文未達到其標準。同年7月,該雜誌發表了對該研究的批判性評論,指出研究存在“重大方法缺陷”。儘管如此,ISAC當時決定不撤回該論文,認為在疫情高峰期分享觀察資料非常重要,且應就論文結果展開公開透明的科學辯論。
今年6月,愛思唯爾在科學家的再次呼籲下,以及三位作者因方法問題要求撤名後,重新對該研究展開調查。撤稿通知指出,這些作者是艾克斯-馬賽大學的腫瘤藥理學家 Stéphane Honoré,以及尼斯大學醫院的傳染病研究員 Johan Courjon 和病毒學家 Valérie Giordanengo。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對本文中結果的呈現和解釋感到擔憂,並且不希望出現他們的名字。
12月17日,愛思唯爾與ISAC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上釋出了撤回宣告。宣告稱,經過調查,無法確認參與者加入研究前是否獲得了倫理批准,也無法確定他們是否都能及時進入研究,以便資料被分析並納入提交的手稿中。宣告還提到,除了倫理批准問題,也無法確定接受羥氯喹治療的參與者和對照組之間是否存在“均衡性”。
該論文共有8位作者,其中三位要求撤名,五位不同意撤回並對撤回理由提出異議。傳染病研究員菲利普·布魯奎向《自然》雜誌傳送了他對撤回提案的回應,他和Didier Raoult在回應中表示文章不存在“倫理或監管問題”,也沒有“背離科學誠信”,並聲稱他們是“網路騷擾的受害者”。Didier Raoult 拒絕對撤回事件及對其研究的質疑發表評論。
根據科學引文資料庫Web of Science的資料,該論文已被引用近3400次,是被撤回的COVID-19相關論文中引用次數最高的,也是所有被撤回論文中引用次數第二高的。比克認為這篇論文字就不該發表,或者在發表後應立即撤回。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的傳染病醫生奧勒·索加德指出,該研究對羥氯喹的炒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有效治療需求迫切之時,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抗COVID-19藥物的研發程序,且研究顯然是倉促進行的,未遵循常見的科學和倫理標準。
此次撤回事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科學研究質量和倫理審查重要性的關注,尤其在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期間,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可靠性對決策制定和公眾健康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4014-9
主編微信
注:新增微信請備註暱稱+單位+研究
生命科學綜合交流QQ群:68134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