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秦川
黃子卿(1900—1982)是著名物理化學家,畢生從事化學教育事業,不遺餘力地為祖國培養優秀人才。他曾多次拒絕國外高薪聘請,在他的眼裡,祖國將自己培養成才,理所當然的,自己也一定要為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1921年,黃子卿從清華大學畢業後,順利考取美國威斯康星大學,主修化學。在獲得碩士學位後,他又於1925年考入麻省理工學院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後因公費到期,於1927年底結業回國,隨即被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34歲那年,黃子卿再度赴美,回到麻省理工學院,繼續自己沒有完成的學業。這次赴美和上次有所不同,當年那個略顯青澀的學生,如今已成長為物理化學界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黃子卿知道出國求學的不易,為了多學一點知識,他常常帶著午餐,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臨出國前,黃子卿便已做好打算,等到畢業時,一定要回來報效祖國。1935年,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後,包括麻省理工化學系主任、芝加哥大學原子能研究所負責人等,都向黃子卿伸出橄欖枝,同時承諾給他開出超過其他人一倍的高薪工資。
當時,芝加哥大學的那位負責人為了勸說黃子卿留在他們學校,不惜用挖苦的口氣對黃子卿說:“你的祖國現在正像一隻破船在風雨中飄搖,哪裡會有在美國這樣好的研究條件?如果你現在回國,很有可能一無所有。”
黃子卿原本對這位負責人頗有好感,但一聽到對方如此損害自己國家的名譽,立即心生厭惡,他當即毫不客氣地回懟道:“就算回去之後真的一無所有,我也心甘情願和我的祖國一起受苦,我依舊全身心地熱愛我的祖國,我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回國後,黃子卿繼續在清華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他隨學校南遷,來到昆明,任教於西南聯大。平日裡,黃子卿總是穿著一身藍布長衫和黑色布鞋,走路時儀態嚴肅,目不斜視。在給學生上課時,他更是一絲不苟,嚴謹認真。當時,黃子卿每週的教學工作量高達36小時,工作強度很大。然而,當時他的生活卻非常清貧,每次從學校返家,因無錢坐車而要步行一個多小時。
1948年,因工作需求,黃子卿第三次來到美國,應聘至加州理工學院任客座教授,師從該校化學系主任、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也譯泡令)。當時中國正進行解放戰爭,黃子卿每天都在翻閱報紙,收聽廣播,時時刻刻惦念祖國的安危。有一天,鮑林教授勸他說:“黃,把你的全家接到美國來,你就在這裡工作,不好嗎?”黃子卿的回答還是與十幾年前相似的那句話:“我是中國人,我的家在中國,我一定要回去。”
後來有一次,幾位好友和黃子卿在一起聊天時,故意問他:“國內的教學環境如此艱苦,你後悔當初從美國回來嗎?”黃子卿神情嚴肅地表示:“為什麼要後悔呢?再說,還有什麼比回來報效祖國更令人自豪的事情?就算再苦再累,我也無怨無悔。”
黃子卿的一番錚錚誓言,展現出的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獨特魅力,更展現出當時中國知識分子報效祖國的毅力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