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過去100年人類最偉大的科技公司是哪一個?
許多人可能會列舉今天的科技巨頭們,例如,成就了智慧手機和手機網際網路時代,而谷歌則是網際網路搜尋的霸主,微軟是桌面電腦的王者,至於當前如日中天的英偉達,更是AI演算法時代的基礎。
甚至,有人還會想到開啟計算機時代的IBM,或者開啟網路時代的……
但是,我想要說的是,如果讓他們與歷史上的一家科技公司相比,其實都弱爆了。
這家公司叫AT&T,全稱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為什麼我說這家公司是近100年最偉大的科技公司呢?
因為,我們當今時代所享受的電訊方面的便利,追根溯源,幾乎都與這個公司的發明創造息息相關。
1877年,偉大的電話之父貝爾,發明了電話,然後在1885年建立了AT&T,專注於長途電話網路建設,在這之後,AT&T幾乎成了電話的代名詞。
距離今天整整100年前,1925年,AT&T公司收購了當時西方電子公司的研究部門,以此為基礎,成立了著名的私人研究機構——貝爾實驗室。
當時的AT&T,已經在電信業賺到了鉅額利潤,公司慷慨拿出3%的銷售額交給貝爾實驗室,讓研發人員“無須為經費發愁”,用於研發各種新奇的科技。
“無須為經費發愁”的優厚條件吸引來了當時最優秀的一批科學家的加入,這也成為AT&T公司各種科技創造源源不斷的開始,這種一系列的發明創造,使得貝爾實驗室此後不僅在通訊領域長期維持領先地位,而且在射電天文學,電晶體和半導體,電腦科學等領域,也都領先於世界。
那時的貝爾實驗室裡,群星閃耀,人才輩出,連大廈的每棟樓都設計獨到,所有大樓都是連通的,走廊非常長,有的甚至超過兩百米——設計者知道,絕佳的創意,會在人們偶然碰面時出現,互相連通的大樓,能給科學家們更多的偶然碰面、激發靈感的機會。
比方說,當時特立獨行的資訊理論研究者夏農,間歇的時候,會騎著自己的獨輪車,在這些走廊裡穿行,他不僅騎著獨輪車,他還同時在空中拋接三個小球,還要向經過的同事點頭致意,這種手忙腳亂的表演,也是貝爾實驗室的一道風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貝爾實驗室的發明創造進入了井噴期。
1947年,鑑於當時電子管的諸多缺陷,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電晶體,直接催生了後來的數字時代,如今全球98.6%的電子裝置仍依賴其衍生技術;
1954年,貝爾實驗室製作出了第一個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太陽能電池;
1958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鐳射,該技術今天應用於從眼科手術到光纖通訊;
1962年,世界上第一顆通訊衛星Telstar1發射成功且首次跨大西洋電視實播;
1969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電荷耦合元件(也就是CCD),這正是現在的掃碼機、相機、掃描器必備的感光元件;
1969-1973年,UNIX系統和C語言被成功研發出來,成為現代各種作業系統的標準正規化,包括如今手機的iOS/Android系統;
此外,貝爾實驗室還發明瞭發光二極體、蜂窩行動電話、數字交換機、長途電視傳送、模擬語言、有聲電影、立體聲錄音以及通訊網路等;
總之,人類邁向遠端通訊、邁向網際網路時代的每一步,都與貝爾實驗室的發明創造息息相關,其眾多發明創造,都對世界經濟發展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
有著如此多的人才和發明創造,貝爾實驗室在國際上拿獎拿到手軟,有13人陸續獲得了11次諾貝爾獎,5項圖靈獎、22項日本國際獎,申請有效專利近3萬項……
有鑑於此,貝爾實驗室被稱為整個人類20世紀“科技革命的子宮”。
作為全球電話電報商業模式的開創者,AT&T早在1892年就已經實現了對美國電話市場的自然壟斷。
1913年,為了應對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指控,AT&T與司法部簽署《金斯伯裡協議》,承諾允許獨立電話公司接入其網路,換取其電信壟斷的合法化。
作為私營公司的AT&T和貝爾實驗室,並不僅僅是為了發明而發明,而是將科技發明與商業運作相結合。
從業務上看,AT&T公司主要分為裝置製造(電話機、交換機的生產)、科研中樞(貝爾實驗室)和電信服務(分佈於全美的22家貝爾公司)。
公司通常的做法,是在開展基礎研究的前提下,選擇有應用前景的技術,組織團隊攻關,形成設計或產品,交由生產部門生產,再由營銷部門投放市場,設立專職的“市場工程師”,並將市場反應及新需求,反饋給基礎研究部,作為再選題的一個條件。
由此,AT&T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商業創新和迴圈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的電話普及率達到了50%,AT&T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憑藉自己的技術、裝置、網路和規模優勢,到1956年,AT&T佔領了美國99%的長途電話和85%的本地電話市場,AT&T,站在了整個電信行業的頂端,成為美國通訊領域絕對霸主。
由於掙錢太厲害了,1970年代中期,AT&T再次遭到了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調查,經過長達8年的訴訟,1984年AT&T被迫分家,變成了新的AT&T(擁有貝爾實驗室及長途電話、電信裝置製造業務)以及另外七家小貝爾公司(Baby Bell)。
甩掉一些細枝末節的部門和產品之後,僅僅10 年時間,AT&T 又變得如日中天,勢不可擋了。不僅在傳統電話業務上遙遙領先,在新興的網路和行動通訊方面也領先於世界。聯邦政府反壟斷法的一再限制,也不能阻止其璀璨的星光。
實際上,從1950年代中期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AT&T都是美國最掙錢的公司之一,也是美國股市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美國國際長途電話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 AT&T 和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談判決定的,由此可見AT&T 對整個電信行業的影響力。
如此偉大的一家公司,又是如何走向衰敗的呢?
答案是:
不再創新的同時,卻又極度貪婪!
堡壘,是在內部被攻破的。
就在AT&T如日中天的時候,網際網路的曙光開始照耀大地,光纖傳輸資訊的高效便捷逐漸成為了時代的共識,在這個節點上,AT&T卻堅持採用傳統的銅纜傳輸,甚至,為了保護自己的固定電話業務,在1970年代阻撓網際網路前身ARPANET使用其線路。
有人認為,這至少延緩了人類網路革命5年。
更進一步,就在1995 年,為了主要大股東的利益,AT&T裝置製造部門的執行官,提出了分家的建議。
分家的理由很充分。
AT&T 分為裝置製造和電信服務兩大業務部門,裝置製造上AT&T打遍天下無敵手,但在電信服務方面,還有兩家公司在和 AT&T 競爭,因為是競爭對手,他們拒絕購買AT&T的裝置,而是寧願採購其他公司質量沒那麼好的裝置,這太可惜了。
如果把裝置製造部門分出去,新成立一家公司,就可以做他們的生意啦!
從AT&T成立之初到1995年,這家公司已經走過了百年曆程,創始人家族的股權早已所剩無幾,公司的大股東們,早已變成了華爾街的金融機構,他們最關心的就是股票價格。
1995年正是美國股市飛漲的一年。如果這時,將裝置製造部門和電信服務部門分開,那麼短期內獲得大筆訂單的裝置製造部門,股票一定會大漲。
他們沒有想過,AT&T 的裝置和電信服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買裝置屬於一次性的生意,對公司的長期發展並沒有好處,分拆業務相當於殺雞取卵。
但是,所有股東都想讓股價上漲,華爾街看到了這個,公司經理們懂得這個,投資者們都支援這個,擁有股權的員工也清楚這個,利令智昏之下,大家都支援,於是分家開始了。
1995 年,AT&T 拆分出來了一家電信裝置製造公司,叫朗訊(Lucent)。
1996 年,跟隨著 AT&T 拆分,貝爾實驗室一分為二,朗訊,搶到了貝爾實驗室的名字,而留在 AT&T 的實驗室,則後來改名為夏農實驗室。
只有賣裝置的一錘子買賣,沒有了AT&T穩健的現金流,朗訊的股東們就覺得,這幫科學家也太自由了,於是開始限制科學家們的研究方向,也開始在經費上對實驗室卡脖子,這樣一來,實驗室的創新能力一去不復返了,他們再也沒有搞出震動世界的發明。
賣裝置的生意,只能做一次,但朗訊卻需要持續的業績,需要讓股票繼續增長,才能討好股東們。於是,“聰明的”朗訊,決定聯合銀行,以自身為擔保,“借錢”給很多小公司來購買自己的裝置,只要裝置運離公司,財務報表中就有銷售額,股價就會上漲,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錢,從未真正進入到朗訊的賬戶上。
那個時候,正是網際網路泡沫時代,眾多公司藉著向網際網路轉型的口號,向朗訊借錢,但其中許多公司都經營不善,根本沒有什麼利潤,只是靠泡沫維持股價,他們變成了朗訊公司的定時炸彈。
2000年初,網際網路泡沫破裂,那些借錢購買裝置的小公司紛紛倒閉,朗訊的這些“應收款項”,一下子變成了淨虧空,朗訊的股價,從近100美元,直線狂跌到 0.55 美元。
嚴重虧損的朗訊,不得不關閉貝爾實驗室幾乎所有的研究部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失業。
2006 年,朗訊被法國的阿爾卡特收購,收購價格不足峰值的5%。
至於分拆後只做電信服務的AT&T,也在股東們對財富的追求中,開始了二次拆分。
就在2000年前後的網際網路泡沫中,最快的掙錢方法,不是把一家企業持續做好,而是去炒作和包裝上市,如果能把AT&T的業務拆分並且包裝上市,小公司會有更高的估值,那股東們就可以賺更多的塊錢。
於是,AT&T再一次被拆成了3家公司。
就這樣,原本經營尚可的 AT&T 公司,在兩次的拆分後,完全失去了競爭力,再加上網際網路興起,有了一種不要錢的通訊方式,就沒人再想用昂貴的長途電話——就像今天我們可以用微信全球免費影片交流的時候,誰還會想要使用昂貴的國際電話?
本來,2000年左右正是行動電話普及的關鍵時期,技術領先資金充足的 AT&T,完全可以成為新領域的老大,但是分家後殘缺不全的子公司們,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心思了。
2001 年的911恐怖襲擊中,世貿大廈被飛機撞塌,AT&T 很多裝置被毀,此時的它,幾乎拿不出修復裝置的錢,沒有了資金支援的夏農實驗室,幾乎所有的研發部門都被解散。
2005年,AT&T被曾經的“子公司”西南貝爾(SBC)以160億美元收購,繼承AT&T品牌,這標誌著AT&T這家史上最偉大科技公司的徹底衰亡。
說到底,AT&T為何會在1995年之後逐步走向衰亡?
當光纖革命到來的時候,AT&T卻堅持使用他們已經有著百年曆史的銅纜;
當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用Unix系統為網際網路奠基時,AT&T的律師團,卻正在法庭指控ARPANET侵犯其資料傳輸專利;
當矽谷的車庫創業者用TCP/IP協議重構世界的時候,AT&T曼哈頓總部的大理石臺階上,迴盪著對"非語音通訊業務"的傲慢嗤笑;
當喬布斯帶著iPhone叩擊AT&T的大門,這些掌握著每秒萬億位元傳輸技術的巫師,竟因擔憂使用者流量超支而猶豫;
當網際網路已經成為時代最強潮流的時候,AT&T的管理層卻利用自身對電話業務的壟斷,企圖將網際網路塞進"萬能服務"(Universal Service)的古老模具;
當蘋果、谷歌、亞馬遜、等公司不斷創新進取的時候,AT&T卻因為股東的貪婪而在忙著拆分公司,貸款給小公司促銷裝置、提高股價;
壟斷築起的高塔,終將坍縮成創新的墳場,控制慾催生的官僚主義和對利潤的貪婪,必會反噬技術革命的果實。
就在今天,的晶片業務,毛利潤高達78%,最要命的是,哪怕打包流轉了18手之後,這些晶片,仍然是各大銀行爭相貸款的抵押物,英偉達甚至會讓經銷商拿著供貨合同來找銀行借錢,然後讓他們用借來的錢,繼續購買英偉達的晶片,而據說一家矽谷的倉庫失火所燒掉的H100晶片,能夠買下整個唐人街;
就在今天,除了邊邊角角之外,蘋果公司已經至少10年沒有真正的創新,但蘋果公司一家公司的利潤,比全世界其他所有手機廠商的總利潤還要多,不僅在硬體上大賺其錢,霸道的30%蘋果稅,也變成了公司最穩定的利潤來源;
就在今天,在一眾科技巨頭們的宣傳中,眾多中小公司解散了自己的IT業務部門並將其遷移到了雲上,才過了幾年,亞馬遜、微軟、谷歌等雲服務的科技巨頭,卻在新的合同談判中,將雲服務的價格提高至原來的3倍,無數中小公司只能任人宰割;
貪婪之下,我們看到了,從2020年迄今,從英偉達到蘋果,從谷歌到微軟,從亞馬遜到Meta,他們的毛利潤率,動輒都在50%以上,淨利潤率也都保持在驚人的30%以上,營收和利潤年年都在高速增長,在全世界的網際網路市場上大發其財。
2023年,市值排名Top10公司,毛利潤之和駭人的佔到了全部標普500公司毛利潤之和的60%以上……
我讓DeepSeek,用AT&T的衰敗,評論一下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貪婪:
AT&T的衰亡史,就像一部科技公司成長的寓言,每個位元組都刻著對科技僭主的警告,當庫克在蘋果總部仰望"宇宙飛船"之時,當佩奇在谷歌實驗室描摹量子未來之時,當黃仁勳展示代表未來的家庭AI之時,當納德拉以及貝索斯驕傲於雲端計算業務的成功之時,在紐約西街195號AT&T總部的青銅穹頂裡,時空褶皺投射出一個巨大的陰影,那是所有的科技巨頭終將面對的宿命之問——
是要做點燃火種的盜火者,還是成為守護灰燼的守墓人?
最後,再講一個關於AT&T黃昏時代的花絮。
在2000年左右,有一家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創始人羨慕於AT&T所分拆出來的朗訊公司之偉大,因為朗訊的英文名叫做Lucent(本意是“光之使者”),但按照中文的拆分翻譯,Lu可以譯為“陸”,cent是“分”,合起來就是“六分錢公司”。所以,該創始人將自身創立的公司,命名為Tencent(一毛錢公司),然後再結合自己漢語名字的最後一個字,轉譯成中文,就叫做——騰訊。
沒錯,就是你以前天天使用的QQ和現在天天使用的微信的大東家,而我寫下這篇文章,你能看到這篇文章,都應該感謝這家一毛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