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民族的起名方式和習俗,經過幾千年的演繹發展,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門類,但卻不是越來越複雜。現代人的姓名,其實只是姓氏和名字的合稱,已經極為簡化。
遠在中國古代,起名一直較為講究,要把姓、氏、名、字、號等都結合起來,並各自賦予其一定寓意。
如今人們早已把“名字”當作一個詞義來理解,而從古代到民國初期,漢族人起名時,除了名,還得有字。“名”叫“ 本名”,而“字”叫“表字”。
舊時候給孩子起的“名”,一般是供長輩和至親叫的,不便在社交場合被別人指名道姓稱呼,“表字”則是平輩或晚輩及外人都可以稱呼的。
表字實際是除本名外另取的兩個字,這兩個字與名有的是意義上有關聯,有的是意義上相輔,也有的是意義上相反。
比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可以相互註釋,字義相近;周瑜字公瑾,“瑜”和“瑾”均為美玉,義相近;劉備,備什麼?備了“玄德”(大德);還有曹操,字“孟德”;孫權,字“仲謀”。也有名與字互為補充,可以連義推想的。如比如趙雲,字子龍,雲從龍;比如岳飛,字鵬舉,取大鵬振翅高飛之意,與“飛”互為補充。
還有,我們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看到的人物相互稱呼都是以此人的“字”為主;在電影裡,也可常見蔣介石稱手下將領的“表字”,如他對愛將杜聿明稱之“光亭”等。
毛主席和新中國十大元帥都出生於清末,他們的名字自然會帶有那個時期的特色,既有名又有表字。
毛澤東,表字“潤之”,人們對此都比較熟悉,不必贅述。
下面,想要具體盤點一下十大元帥的表字,與大家分享一點人物歷史。
朱 德
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字“玉階”。他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日生於四川省儀隴縣一個佃農家庭。
據介紹,他剛出生時,母親和家人以川北習俗,有時稱呼他為“狗娃子”。長到4歲,父親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給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給他起了表字“玉階”,希望他往後用功讀書,要像玉石那樣潔白做人,沿著玉石砌成的階梯,步步登高。
1909年初春,朱玉階投考雲南陸軍講武堂。當時因講武堂是滇人所辦,只收雲南省人。他求學心切,來到報名處假稱自己是雲南臨安府蒙自縣人,並即興將名字改為“朱德”。
參加革命的1922年之前,朱德曾任滇軍旅長,雲南省警察廳長、陸軍憲兵司令官,中將軍銜。
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朱德毅然捨棄了已經獲得的名利。此後。他歷經無數艱難險阻,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勳。毛主席稱讚他是“人民的光榮”。
彭德懷
彭德懷元帥原名彭清宗,字“懷歸”,號得華、石穿。
1898年10月24日,彭德懷出生於湖南湘潭烏石峰彭家圍子的一戶農家。他父親彭民言喜得第一個兒子,高興地給他取乳名鍾伢子,意思是鍾情可愛的娃娃。
學會蹣跚走路時,父親根據家譜宗字輩,給他起名彭清宗,寓意他長大了有出息,有榮華富貴,還要清清白白做人,對得起祖宗。
彭德懷幼年讀過兩年書,因家貧輟學務農,下煤窯做工。15歲參加饑民造反,被官府通緝,逃到洞庭湖當堤工。18歲投身湘軍當兵,在連隊秘密組織“救貧會”,後因派會員殺死一惡霸被捕,在押解途中逃脫。1922年應好友黃公略之邀到長沙投考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入學後改名彭德懷。
(戰爭年代的朱德和彭德懷元帥)
彭德懷對家人說:“我為什麼要改名叫彭德懷?‘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我不想升官發財,置田買地,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多為人民辦好事的人。”從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他回湘軍任排長、連長、營長。1926年隨部隊編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結識共產黨人段德昌,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28年入黨,不久與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了著名的“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任軍長兼第13師師長,自此開始了彭大將軍青史留名的革命生涯。
林 彪
林彪元帥1907年12月5日出生於湖北黃岡林家大灣,原名林祚大,字“陽春”,號毓蓉,曾用名育容、育榮等。
1925年,林育蓉不顧父親反對,毅然前往廣州報考黃埔軍校。一路上,他一直想著把自己的名字改一改。他認為“林育蓉”過於女性化,有人看到名字還誤以為他是一個女子。他為自己改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彪”字。
父親得知他改名,認為“彪”字含有刑戮、兇疾、失敗之意,用在名字中不好。但林育蓉不為所動。到廣州後,他沒有先去報考,而是來到了楊家祠堂中共廣東區委機關,先和黨組織取得了聯絡。他在中共廣東區委機關所在地楊家祠堂門房遞上的會客單上,首次提筆寫下了“林彪”兩個字。
1926年10月,林彪從黃埔軍校四期畢業,被分派到國民革命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任見習排長,參加北伐戰爭。此後,他參加了南昌起義、湘南起義,1928年4月隨湘南起義軍到達井岡山。參加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反“進剿”、反“會剿”鬥爭。因作戰勇謀兼備,迅速由基層連、營長,成長為紅軍能征善戰的高階指揮員。
劉伯承
劉伯承元帥原名劉明昭,字“伯承”。曾用名劉伯堅。
他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劉帥剛出生,他的祖父劉正富和祖母楊氏在7天內先後病逝。因此,家人給他取乳名“孝生”,意指他一出生就服喪戴孝。
劉伯承天資聰明,5歲開始讀私塾。他父親劉文炳是個失意秀才,看到兒子著實惹人喜愛,不禁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章句:“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就給兒子起名劉明昭。而他們劉家家族的譜序是“國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完全符合“明”字輩的起名要求。
“伯承”這個表字,是他父親後來給他起的。伯,即長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業之意。
(老帥們罕見的合影照)
劉伯承12歲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5歲因父病故家庭困難,被迫輟學務農。飽嘗生活艱辛,立志“拯民於水火”。
1911年,當辛亥革命的風暴席捲中華大地之際,他毅然選擇了從軍之路。當時,親朋好友多不贊成此舉,他卻慨然作答:“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自己一身之富貴?”
他剪掉辮子,懷著富國強兵的強烈信念,投入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曾任川軍第二混成旅團長、旅參謀長、東路討賊軍第1路指揮官、國民革命軍暫編第十五軍中將軍長。1926年5月經楊闇公、吳玉章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參加南昌起義前,劉伯承已是川中名將。
賀 龍
賀龍1896年3月22日出生於湖南桑植洪家關一戶貧苦農家,原名賀文常,表字“雲卿”。
他5歲入學時曾取名“平軒”,11歲時因家境貧窮,父母再為他改名“振家”,希望他能振興家業。
少年的賀龍以憤世嫉俗,仗義疏財,敢於同惡勢力相抗爭而聞名鄉里。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他於1914年18歲時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桑植、石門、沅陵等縣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裝鬥爭。曾三度入獄,威武不屈。
1916年,他以兩把菜刀鬧革命,奪取反動派的武器,組織起一支農民革命武裝。在討袁護國和護法戰爭中屢建戰功。
賀龍積極擁護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高舉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旗幟,主動率部參加北伐戰爭。
1927年因戰功卓著,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中將軍長。他不斷追求真理,在北伐戰爭中,逐漸由信仰三民主義轉變為信仰共產主義。這年“四一二”事變後,革命轉入低潮,賀龍無所畏懼,堅定地站在共產黨和工農大眾一邊,率部參加並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擔任起義軍總指揮。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經周逸群、譚平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湖南桑植,按照賀氏族譜,賀龍為“文”字輩,最初起名為“賀文常”。後來,他父親們認為“文常”、“雲卿”這兩個名字,表達不了他們所寄託的期望,議論重新給他起個響亮而有深意的名字。
賀龍叔父賀士奎是教書先生,說:“雲卿、文常(長),取其中雲長二字演義下去,雲中之長者,當然是龍。龍能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我看就以‘龍’字為主,再加一個字,理想名字成矣。”
但加什麼字好呢?他們一時沒想出個結果來。當時站在一旁的賀文常則說:“我看就用一個‘龍’字吧,又好說,又好記!”從此,賀龍就成了他的大名。
陳 毅
陳老總是四川樂至人,1901年8月26日出生於樂至復興場張安井村,原名陳世俊,表字“仲弘”。
他5歲入學,父親陳昌禮給他取的學名叫世俊,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才智出眾的俊傑。
陳毅在成都德勝鄉讀高小時,十分敬佩北宋文學家蘇洵,蘇洵字明允,為此將“明允”倒過來借用,一度改名“陳允明”。
(陳毅)
陳毅元帥的革命經歷,許多人都知曉。他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人民解放軍的建立者和領導者之一。1916年15歲考入成都甲種工業職業學校(現成都工業學院前身),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
據說在讀書期間,他一天讀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這句話時領悟到,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任重而道遠。看來光有弘(剛強)還不夠,還須要有毅(毅力),堅持始終才行。於是,他自己再次改名陳毅,將號“仲弘”與名“毅”結合在一起。
赴法國勤工儉學的1921年10月,陳毅因參加中國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被武裝押送回國。回到四川家鄉後,他透過與蔡和森通訊,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到北京中法大學文學院學習,並經顏昌頤、肖振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羅榮桓
羅帥原名羅慎鎮,表字“雅懷”,號宗人。1902年11月26日生於湖南省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今衡東縣榮桓鎮)。
他父親羅國理,按照村裡族譜的行輩,給他取名慎鎮,號宗人,家裡人都叫他“羅宗人”。
羅宗人8歲進入私塾讀書。1914年12歲時,他家附近的一個祠堂,辦起了羅氏嶽英小學。父親羅國理便把他從私塾轉入小學就讀。小學校長羅炳文覺得“羅宗人”這個名字不好聽,羅國理便請這位校長另給兒子起個名字。
羅炳文略作沉吟,在一張紙上寫下“榮桓”二字,並解釋說:“《詩》雲:‘桓桓於徵’。‘桓桓’者,威武也;‘徵’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紀雖小,但長得十分魁梧,現在國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將來講習武事,建功軍旅也未可知。”羅宗人此後改名為羅榮桓。
1919年後,羅榮桓陸續在長沙協均中學和私立青島大學讀書,1925年作為青島大學學生會負責人之一,積極組織學生參加“五卅”反帝愛國運動。1926年夏畢業後,回鄉組織農民協會,進行反對土豪劣紳的鬥爭。1927年4月到武昌中山大學理學院就讀。5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
革命戰爭年代,羅榮桓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人民軍隊成長壯大建立了豐功偉績,特別是對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的建立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毛主席曾用十句話概括羅榮桓的品格:無私利,不專斷,抓大事,敢用人,提得起,看得破,算得到,做得完,撇得開,放得下。
1963年9月,羅帥因腎功能衰竭引發尿毒症而再次住院治療,12月16日不幸在北京病逝。他去世後,毛主席心情十分沉痛,在《七律·吊羅榮桓同志》詩詞中發出“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的深情感慨。
徐向前
徐帥1901年11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永安村,原名徐象謙,表字“子敬”。他上面兩個哥哥的乳名是“銀倉”、“銀福”,祖母便給他取乳名“銀存”,意思希望他一生有錢花,發財享福。
徐向前的父親徐懋淮是清末秀才,也是永安村上學問最大的人。他認為一個人的名字很重要,應該叫起來響亮順口,賦有深刻含意。於是,他按家譜,給這第三個出生的兒子小“銀存”起了正名“象謙”,表字“子敬”。
少年時的徐象謙讀了3年多的私塾,1914年被送到東冶鎮陀陽高等小學校讀書兩年。後因家境困難,又回到本村讀私塾。即便如此,他的學業也未能繼續,一年後便結束了少年時期的讀書生活。
輟學在家的徐象謙,在無奈之中承擔起了生活的重擔。16歲至18歲在河北省阜平縣書店裡當學徒,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份社會職業。兩年艱辛的學徒生涯,磨鍊了他頑強的意志和善於忍耐的品格。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典小說,萌生了為國獻身的雄心壯志,激發了學軍習武的濃厚興趣。
(抗戰時期的徐向前元帥)
1924年,他考入黃埔軍校,成為第一期學員,畢業後留校任排長。1925年春,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後到國民軍第二軍第6旅任教官、參謀、團副等職。1926年11月到武漢後,任南湖學生兵團指導員。大革命失敗後,他下定決心,立志要做一個繼續前進的人,於是便將徐象謙改為徐向前。
1927年3月,徐向前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四軍軍長,八路軍第129師副師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代理校長,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要職。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他帶病組織指揮太原戰役,任太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書記。
1949年開國大典之際,朱老總和周總理就由誰來出任新中國的首任軍隊總參謀長,向毛主席推薦人選。毛主席聽後說:“看來,我們的總參謀長一職還得請我們的名將‘子敬’出山。”“子敬”是徐向前元帥的表字,毛主席對此十分熟知。
除了榮任解放軍總參謀長,徐帥後期還歷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等職。
聶榮臻
聶帥1899年12月29日出生於四川江津縣吳灘鎮石院子(今重慶市江津區),曾用名聶雲臻,表字“福駢”。他的名字是父親聶仕先翻書選出來的。
有史料介紹,聶榮臻出生後,其父聶仕先翻閱典籍《隨身寶》,指著書中的一句對妻子唐氏說:“‘百福駢臻得雙全’,這句話吉利。按家譜排列我兒是‘榮’字輩,就給他取名‘榮臻’,字‘福駢’,你看要得不?”
唐氏點頭表示同意,又接著說:“我看娃兒的小名也照這書上取吧,就叫他‘雙全’”,聶仕先也點頭贊同。
聶榮臻7歲入私塾接受啟蒙,11歲正式進學堂讀書,18歲以優異成績考入江津縣立中學。
五四運動時期,聶榮臻因參加家鄉學生愛國鬥爭,遭到反動軍警當局通緝抓捕。為了避開眼前的危險,他於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並積極投身旅法學生運動。1922年8月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隔年春轉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10月奉命進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後轉入蘇聯紅軍學校中國班學習軍事。
1925年聶榮臻回到祖國,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從此展開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
葉劍英
葉帥是廣東梅縣人,1897年4月28日出生在梅縣雁洋堡,原名葉宜偉,表字“滄白”。
葉劍英兄弟姐妹八人,他排行第二。父親葉鑽祥很喜歡這個兒子,按照自家葉氏族譜,給他取名葉宜偉。
他少年時在丙村三堡學堂和梅縣東山中學讀書,受到辛亥革命影響,立志報效祖國。1916年隨父赴南洋謀生。1917年夏回國考入雲南講武堂。
為了表示投筆從戎的決心,他在講武堂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偉”改為“劍英”,立志做“民之利劍”,為民族獨立解放而奮鬥。
葉帥的一生輝煌經歷,許多人都熟知。1976年10月上旬,他在黨和國家面臨危險的緊急時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與華國鋒等中央領導果斷決策,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反黨集團,在危難之際挽救了國家,挽救了黨,贏得了人們的衷心愛戴。
1977年3月,葉帥再次主持軍委日常工作。此後歷任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1977年5月14日,是葉帥80大壽,多年老戰友和諸多親屬朋友紛紛前往祝賀,大家都為國家充滿新的希望而振奮。
(葉帥)
送走客人之後,葉帥思緒萬千,揮筆寫下了後來膾炙人口的七律《八十抒懷》:
八十毋勞論廢興,
長征接力有來人。
導師創業垂千古,
儕輩跟隨愧望塵。
億萬愚公齊破立,
五洲權霸共沉淪。
老夫喜作黃昏頌,
滿目青山夕照明。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選“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宣告:文中參考資料和配圖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