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古人的名字,確實和我們今天的姓名不太一樣。
就比如說,在春秋時期稱霸一時的吳王闔閭,今天的百家姓當中,根本就沒有‘闔’這個姓。而且,闔閭的兒子,並不叫‘闔某某’,而是叫夫差。
再比如說,秦國名相百里奚的兒子,並不叫百里某某,而是叫孟明視。
除此之外,孔子也不姓孔,人家姓子。屈原也不姓屈,人家姓羋。商鞅也不姓商,人家姓姬。
之所以會出現這些情況,原因大致有兩個。
一是因為在漢朝之前,姓、氏以及名,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後來,大家直接簡化成了姓名,這才成了我們今天熟悉的樣子。
二是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很多人的人名,其實都是音譯的。而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前,各國的文字都有些微不同,各地口音更是天差地別。這就導致因為口音而音譯出來的名字,會讓人覺得很奇怪!
先說第一個原因。
在漢朝之前,姓氏本身是分開的。
按照目前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姓是來自於母系氏族社會的產物。所以我們會發現,古代最古老的幾個姓,比如說嬴、姚、姜、姬等姓氏,裡面都帶有一個女字。
這真不是巧合。
但是後來,隨著社會逐漸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個姓的制度出漏洞了。
首先,因為之前很多人是隨母姓,而當時的婚姻制度又不太完善。這就導致很多孩子長大之後,不知道自己父親是誰。
其次,隨著地盤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姓一樣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問題是,姓最開始出現的時候,有一個功能,就是防止近親結婚。但隨著人口的增加,這種姓的制度,已經很難再起到這種作用了。
所以後來,氏的制度就逐漸出現了。
簡單來說,就是這個人家裡的特徵。比如說,逃命的時候遇到一棵李樹,因為吃了樹上的李子,這才活命,所以後來這家人的氏,就是李氏。
再比如,一個老嬴家的人,被分封到了趙地。那麼接下來,這一脈的族人,就是嬴姓趙氏,這就是秦始皇他們家。
此外,還有一個姓媯的人,被分封到了陳地。自此之後,他們家這一脈的氏就是陳氏。後來,他們家有一個公子,逃難去了齊國。因為他們家這一脈的後人,不繼續生活在陳國了,為了避嫌,他們就不再稱自己為陳氏。然後,按照當時的口音,他們家又挑了一個和陳字讀音相同的字,就是田字。
所以後來,這一家就從陳氏改為了田氏。
但如果按照今天的讀音,陳和田這兩個字,讀音顯然是不一樣的。
再後來,到了秦朝末年的時候,這一家的後人,為了躲避戰爭,逃避追殺,又再次改了氏。因為他們家祖上做過王,所以後來,他們家又改氏為王。
這就是王莽他們家。
所以如果嚴格按照古代的姓氏制度討論,王莽他們家,最初其實應該姓媯。
總之,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按照這套制度,那位吳王闔閭,應該是姬姓,吳氏,名叫闔閭。而如果按照現代的姓名習慣,我們其實更應該叫他姬闔閭,或者吳闔閭。
同樣,他的兒子夫差,我們也應該稱作是姬夫差,或者是吳夫差。
說完了姓氏的原因,我們再說名的問題。
闔閭這個名字,到底有什麼寓意呢?
其實如果直譯的話,闔是關閉的意思,閭是門戶的意思。對於這個名字,後世史學家有一種猜測。可能是因為當時吳越地區的口音,和秦晉之類的國家,口音截然不同。然後秦晉之類的國家,聽到這個特殊口音的名字之後,用自己的文字記載下來之後,就叫闔閭。
但實際上,按照史書記載,吳王闔閭其實還有另一個名字。
他叫公子光。
公子是他的稱呼,光是他的名。
如果按照這個稱呼的話,我們或許也可以稱這位吳王為‘姬光’。
而古人的姓名,真正演變成我們所熟知的樣子,其實得感謝秦始皇。
秦始皇在位的時候,統一了文字。如此一來,大家就不用再透過音譯,來確定一個人的名字了。反正不管是江南還是關中,大家用的文字都是一樣的。你把你的名字寫出來,給我看一眼,我就知道你叫啥,以後也就不用再玩什麼音譯了。
此外,到了漢朝之後,因為大家覺得姓氏這套制度,太過繁瑣。所以後來,姓和氏就逐漸合流了。以後再也沒有什麼媯姓王氏,你們家就姓王就可以了。
於是,從漢朝開始,絕大多數的人名,就變成我們所熟悉的樣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