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出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三兵團司令的陳賡到戰犯管理所看望黃埔同學,三期學弟率先表示,要跟隨學長參加抗美援朝,當一個長槍士兵也行。
陳賡將軍對王耀武的表態十分高興,黃維卻在背後對著康澤潑冷水,說王耀武上了朝鮮戰場也沒用,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解放軍將領的水平和能力。黃維這話說得不全錯,但也不全對:原六十軍軍長曾澤生帶著本部人馬起義,改編為解放軍第五十軍後,軍長還是那個軍長,士兵還是那些士兵,但是再朝鮮戰場上的表現,絕對當得起“主力”稱號。
陳賡到功德林看望黃埔同學,是電視劇《特赦1959》中的情節,這個情節比較符合史實,因為陳賡看望被俘同學不止一次,每次都對同學們進行鼓勵,有時候還請他們吃飯喝酒,這就給了我們合理想象的空間:如果上級真的批准沒有大罪且表現良好的被俘將領去朝鮮參戰,他們能發揮怎樣的作用?
在筆者看來,如果王耀武和杜聿明也是起義將領,也能帶著本部人馬改編為解放軍、志願軍後參加抗美援朝,那麼王耀武應該能當兵團司令,杜聿明似乎就只能當參謀,至於王耀武為什麼能當兵團司令、杜聿明為什麼只能只能當參謀,以及陳賡將軍最好的同鄉學弟能幹什麼,都將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王耀武是一位“聰明的悍將”:抗戰期間,王耀武盡顯悍將本色,他指揮七十四軍血戰上高,任由日軍炮彈在指揮部外響成一片,他的手指卻從未離開軍用地圖,一戰擊斃日軍六千餘頭;內戰時期,王耀武則審時度勢,能不打的仗就不打,甚至連第二綏靖區司令長官兼山東省主席的職務也不想要,奈何老蔣軟硬兼施,王耀武不得不就範,但在打仗的時候,確實軟磨硬泡,根本就沒想死守濟南。
王耀武外戰強悍,內戰消極,抗美援朝是對外戰爭,王耀武如果真是起義將領,那自然是一心一意要揚我軍威揚我國威,根本就不用擔心他畏敵怯戰。
王耀武的聰明和勇悍盡人皆知,他的抗日之功也得到了廣泛認可,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在部下中的威望極高:王耀武不吃空餉,不喝兵血,反而自己做買賣補貼軍用,就連眼高於頂的張靈甫、黃埔一期的李仙洲,也對王耀武真心佩服。
濟南戰役後,王耀武一直埋怨吳化文起義沒帶上自己,如果王耀武也率部起義的話,部隊改編後,軍職應該跟陳明仁平級,比曾澤生高一級。
起義前,曾澤生是第四綏靖區副司令、吉林守備司令、第一兵團副司令兼六十軍軍長,真正的職務是中將軍長,其他兼職只是掛名,而且他的起義部隊就是一個軍,所以繼續當解放軍第五十軍軍長是很合適的。
王耀武也有很多兼職,但他卻是山東軍政一把手,在萊蕪之戰前,王耀武手上的兵力也比蔣系一個兵團還多。
萊蕪一戰,王耀武的主力被李仙洲帶著被殲滅,王耀武殺陳誠、揍李仙洲的心都有——如果早聽王耀武的,李仙洲和韓浚(《特赦1959》葉立三的歷史原型)就可能逃掉了。
我們細看當年老蔣的“整軍規劃”,就知道他們的“綏靖區”跟兵團平級,也就是說,王耀武那個“綏靖區司令”,就相當於兵團司令,比如劉汝明的第八兵團原本叫第四綏靖區,馮治安帶領第三綏靖區受“徐州剿總”指揮,也是兵團級別。
王耀武“人品不惡”,對外戰爭表現勇悍,而且此人精於謀略,對戰局的掌控和分析,遠在張靈甫之上,比杜聿明還強,甚至連陳誠也不如王耀武算得準。
如果王耀武當時率部起義,按照起義將領級別不變的原則,他肯定能當兵團司令,以他的對外作戰經驗,在朝鮮戰場的表現,未必會不如曾澤生。反觀杜聿明,似乎就沒有王耀武那麼聰明,也沒有王耀武那麼強悍,想當兵團司令,他還是缺少一些魄力,而且身體也不太行了。
杜聿明對美軍的瞭解極深,但是杜聿明身上,缺了王耀武的那種狠勁兒,這也跟他們的身體狀況有關。
遼瀋戰役和淮海戰役期間,兩頭跑的杜聿明已經百病纏身,如果不是被俘後戰犯管理所千方百計買來進口藥品,杜聿明絕對活不到1959年第一批特赦。
在老蔣看來,杜聿明遠比王耀武“聽話”,但這也恰恰是杜聿明不能獨當一面的主要原因:在東北,杜聿明先後給陳誠和衛立煌當副手,在淮海,又給“豬將”劉峙當副手,雖然很多軍情他都看得清、算得到,但是到了拍板做決定的時候,他不是請示就是猶豫,老蔣一瞪眼睛,他就不敢吭聲,明知道老蔣的命令不對,他也硬著頭皮去執行。
杜聿明在回憶錄中也承認自己的軟弱:“徐州搞得這樣糟,蔣介石沒有指責任何人不遵照他的命令,就料到有關國民黨軍生死存亡的‘徐蚌會戰計劃’的決策是蔣本人改變的。他在會議上將這個任務硬套到我的頭上,我心中忐忑不安,覺得上了蔣介石的當,並認為蔣介石、顧祝同是完全聽信郭汝瑰這個小鬼的擺佈,才造成這種糟糕的局面。我想質問郭汝瑰為什麼不照原定計劃將主力撤到蚌埠附近,正在猶豫不決之際,見顧祝同等人都同意郭汝瑰報告的這一案,覺得爭亦無益,一個人孤掌難鳴,爭吵起來,反而會失了蔣介石的寵信。”
杜聿明能看出危險,卻不敢跟老蔣硬剛,這說明他當參謀有餘,親自指揮不靈,沒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大將風範與氣魄。
抗戰期間,杜聿明曾與英軍美軍聯合作戰,對美式裝備和美軍作戰特點也比較瞭解,要是讓他像王耀武那樣帶兵作戰並臨危不亂,那肯定不行,但是留在一期同學陳賡身邊出謀劃策,肯定會發揮很大作用——陳賡的軍事素養,比老蔣強十倍,老蔣聽不得杜聿明的意見,陳賡卻一定能分析出杜聿明哪些建議可以採納。
杜聿明拼死拼活替老蔣賣命,“盡忠職守”四個字還是當得起的,他的弱點,就是有些柔弱,打不了硬仗,也不太果斷,所以他即使起義了,也不會是一個稱職的兵團司令,當一個“高參”,還是比較稱職的。
杜聿明跟陳賡都是黃埔一期的,但是性格卻截然不同:陳賡膽大心細慷慨豪邁雄姿英發,杜聿明少言寡語沉默內向謹小慎微,性格決定了兩人命運——陳賡指揮英勇無畏堅決果斷建立赫赫戰功,杜聿明瞻前顧後進退兩難戰敗被俘。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們從曾澤生和綽號“六十熊”的六十軍,加入解放軍後,變化之大令人瞠目,所以不是杜聿明王耀武不會打、不能打,而是要看他們為什麼打、在誰指揮下打,王耀武和杜聿明並非無能之輩,如果他們走對了路,一樣可以像曾澤生那樣破繭成蝶、鯉躍化龍。
王耀武和杜聿明站錯了立場,這才遺憾地錯過了為國建功的大好機會,只能在戰犯管理所寫一些分析美軍戰術特點的材料,或者為志願軍做炒麵,如果他們在濟南和淮海及早起義,肯定會像陳明仁、曾澤生那樣繼續帶兵,赴朝鮮參戰也不是不可能的。
王耀武和杜聿明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可能發揮作用,那麼陳賡“最好的學弟”宋希濂早些起義的話,有沒有可能跟隨陳賡上戰場?宋希濂要是能作為起義將領奔赴朝鮮,可以擔任怎樣的職務、承擔怎樣的任務?
我們細看宋希濂的履歷,就會發現他血氣方剛的時候,比王耀武和杜聿明加起來膽子還大——蔣系高層消極抗戰,宋希濂主動請纓,可以說是也有一點“兵諫”的意思了。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八十七師二六一旅少將旅長的宋希濂率領營長以上幹部三十餘人硬闖“國防部長”何應欽官邸,指著何應欽的鼻子質問:“守土禦侮是軍人的天職,人家騎在你脖子上,連哼都不敢哼一聲,請問,咱這是當的什麼兵,保的什麼國,還算什麼軍人?”
王耀武和杜聿明、宋希濂,首先是一箇中國人,同時也是中國軍人,最後才是蔣軍將領,如果他們跟隨的不是老蔣,那麼以他們的個人能力,在志司的正確指揮下,打出曾澤生的戰績,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一步錯,步步錯。王耀武和杜聿明、宋希濂沒有聽從周主任和陳學長的召喚奔向光明,就只能在戰犯管理所傳看志願軍捷報,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這些久經沙場的將軍們,會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如果給他們奔赴朝鮮戰場為國效力的機會,他們能否交出令人滿意甚至欽佩的戰績?在您看來,這三位抗日名將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比較適合擔任什麼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