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就是絕對的權威,皇上說什麼,下面的人就應承什麼,就算皇帝是錯的,他的奴才也得將錯就錯。
有一回,康熙皇帝在接見來使的時候走了神,說錯了西域進貢水果的名字,朝上眾人沒有一個出來指正的,結果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在使用康熙說的錯名字……
康熙與西域
早在漢武帝時期,西域就已經與中原有了緊密的關係,但是一直到漢宣帝二年,西域正式被納入漢朝的版圖。
但是西域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特殊,易攻難守,因此在很長時間內,西域都不屬於中國,而是被很多遊牧民族掌控著。
唐朝末年,吐蕃帝國崛起,他們在向北擴張的途中,就將西域吞併了,自此之後的一千多年裡,西域就一直沒能返回祖國的懷抱。
明朝雖然一直在向北進攻,但是他們比較注重東北地區,並沒有成功收復西北地區。
一直到了清朝,西域才有了迴歸的希望。
很多人對於清朝的貢獻不屑一顧,認為清朝只是外族侵略者,但實際上,清朝只是在前期屬於侵略者。
清軍入關之後,他們到處燒殺搶掠,確實是侵略者的行徑,但是到了順治晚期以及康熙早期,清朝便從侵略者轉變為了統治者。
那侵略者與統治者有什麼不一樣的呢?那當然是做事的方式不一樣,心態也不一樣。
作為侵略者,他們想的是如何從這片土地上獲取更多的利益,因此他們會做出很多暴力行徑。但是在成為統治者之後,他們想的是如何維護自己的統治,單純地使用暴力已經不行了。
統治者已經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利益,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更多、更持續地獲取利益。
當然,滿人將自己視為正統統治者,人們可不這麼認為,少數民族統治就是會出現這樣的狀況。為了能夠維持“大一統”,清朝必須聯合其他少數民族,還要穩定中原漢人。
清朝廷既然自稱統治者,那也肯定要做一些統治者該做的事,比如開疆拓土、收復失地、守衛邊疆。
當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被入侵時,清朝皇帝自然要不遺餘力地去幫忙。
清軍入關時,得到了蒙古人的大力支援,因此在入關之後,就屬蒙古人與朝廷的關係好。
當蒙古人遭遇入侵時,康熙皇帝馬上便組織人手前去支援,甚至御駕親征噶爾丹,讓西域再一次與中原建立了聯絡。在康熙趕走噶爾丹後,西域眾國都認識到了清朝的強大。
此時的清朝就是他們最大的靠山,於是他們紛紛向清朝稱臣,主動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年年向清朝進貢。
鄯善瓜與哈密
在這些向清朝稱臣的小國中,有個叫哈密的小國,他們那裡沒有什麼好東西,每年都會因為進貢的事情發愁。
哈密還有個叫于闐的鄰國,人家天生就有好東西——和田玉,清朝統治者十分喜歡和田玉,因此他們也是清朝廷的重點關注物件。
哈密可羨慕于闐了,但是光羨慕也沒有用,他們真沒有那樣的東西。但是你要說哈密真沒有點自己的特產嗎?那還是有的。
其實有很多人看到哈密國時,就已經把這種水果猜出來了,被康熙改了名的水果,就是“哈密瓜”。
在我們現在看來,哈密國長出的哈密瓜,這不是很合理嗎?為什麼說這個瓜的名字是錯的呢?這就要從這個瓜的來歷說起了。
哈密瓜的原名叫鄯善瓜,準確地說叫鄯善東湖瓜,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原產地是鄯善國,而不是哈密國。
鄯善國就是之前的樓蘭國,在鄯善國有一個湖名為東湖,這種哈密瓜只有在東湖附近才能生長,因此得名鄯善東湖瓜。
當時的鄯善已經非常弱小了,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他們只是哈密國的一個附庸,每年都要給哈密王送來這種哈密瓜。
上好的哈密瓜需要非常精心的培養,而且由於瓜中的含糖量特別高,這種上好的瓜比一般的瓜更容易壞。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種鄯善東湖瓜就算不好吃,只憑它的稀有程度,也足以成為哈密國的代表性特產。
哈密國的特產也就屬哈密瓜最出名了,既然鄯善人每年都會給哈密王送鄯善瓜吃,哈密王為什麼不進貢哈密瓜呢?難道他也好這一口?
其實並不是哈密王不想送來,他也是沒有辦法,這哈密瓜太容易壞了,從鄯善到哈密還能堅持,但是要送到北京去,可有點難度。
清朝那時候可沒有冷藏車,更沒有冷鏈運輸,從西域哈密國送到北京,再好的哈密瓜也守不住。
哈密王每年都在想辦法,只要能把哈密瓜安全地送到北京,就再也不用發愁他們該進貢什麼東西了。
哈密王有這樣的自信,可見真正的哈密瓜有多麼好吃。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這個運輸上的技術難題,還真讓哈密王給破解了。這瓜什麼時候吃最好?當然是剛摘下來吃就最好。
於是,哈密王讓人做了很多大木桶,然後將這些大木桶裡都裝上鄯善東湖湖邊最肥沃的泥土,然後又將這些大木桶放在了馬車上。
哈密王居然把哈密瓜種在了這些木桶裡,讓瓜在沒有長出來的時候就出發,等到哈密瓜成熟時,這輛馬車也正好到達北京,立馬就能拿給康熙品嚐。
這裡面還有一個技術細節,那就是瓜的甜度與日照時長息息相關,這些種在馬車上的瓜,很有可能會不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哈密王命令自己的使臣,白天將哈密瓜敞開曬太陽,不許趕路,等到太陽落山之後,再把哈密瓜蓋起來出發。
如此一來,康熙皇帝終於吃上了一口接近完美的哈密瓜,當時的康熙皇帝正在批閱奏摺,他其實並沒有把這些來進貢的人放在心上。
但是當他吃了一口哈密瓜後,馬上就被哈密瓜獨特的清香給吸引住了。
其實剛才太監已經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了這種瓜的名字和來歷,告訴了康熙這是“哈密王進獻的鄯善瓜”,但是康熙沒有記住。
康熙又不想承認自己剛才的心不在焉,只好隨便胡扯了一個名字。
康熙只記得這瓜是哈密王送來的,於是把鄯善瓜叫成了哈密瓜,眾人也沒有多說。其實哈密瓜這個名字能夠被大家認可,靠的並不是康熙的威嚴,哈密瓜這個名字確實比鄯善瓜好多了。
一直到光緒年間,光緒皇帝覺得哈密瓜每年這麼運過來實在是太耗費人力了,而且他也不喜歡吃,於是便免除了哈密的進貢,但是一直到民國時期,哈密瓜的質量一直都是皇家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