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皇上隔三差五都要叫上滿朝文武上朝,只不過現代人把這個叫開會。皇上開會的時候,臺下密密麻麻人頭攢動,但細心觀察你就能發現,其實都是一個個錯綜複雜的小集體。最簡單的的集體名目就是——工作單位。
這個情況合情合理還符合實際,既不會站錯隊,也不會讓皇上心煩。三省六部是最基本的小團體分類,其中自然是一個單位一個帶頭的站在最前面,一般情況下都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頭。
(上朝劇照)
三省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人家的員工不會太計較誰大誰小。畢竟離了誰都不行,公平公正的說三家的地位一般高。但是六部的這幫人就一點不安分,常常想要在對方面前佔一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誰大誰小呢?
一、選對單位很重要
其實,六家單位的“老大”心裡還是很清楚自己在朝廷裡的地位和重要性,誰在皇上心裡位置高一點,誰在皇上心裡不受待見一點,都心知肚明。但是他們不能開口阻止自己手下的“員工”去爭個高低。
輸了,是一碼事兒;認輸,那是另一碼事兒。於是戶部不服吏部,兵部想壓工部,刑部最不想把自己牽扯進去,禮部完全就是置身事外。好像局勢明朗一點了,到底是誰在從中作梗,不難找。
(三省六部制)
從最不願意參與到“政治鬥爭”的禮部講起吧。他們的出場戲份相對而言比較少,酌情劃分為配角最合適。禮部這個單位不僅同事們不待見,皇上也不怎麼待見。畢竟誰都不願意幹個啥的時候,一堆人冒出來和你談仁義禮智信,何況這個王朝,你才是老大。
刑部的業務人員都是熱愛極了這份職業的“天賦型”從業者,他們一點不在乎待遇和地位的問題,只希望皇上不要干涉他們在工作場地的“在崗表現”就行。鬥來鬥去的,萬一哪天皇上心情不好,拿他們出氣,那才是得不償失。
(唐代上朝圖)
工部的“老黃牛”多少帶點“土木工程隊”的感覺,任勞任怨還撈不著好處,到頭來搞得“豬嫌狗不愛”。工程隊可以自己招,但是工程款得戶部批,但凡戶部剋扣一點,工部都得過沒有油水的日子。就算是這樣,皇上還是會懷疑工部“手不乾淨”。
篩選一遍,藏在水底的“大魚”集體浮出水面,吏部、戶部和兵部,三家最能鬧騰的單位,也是入朝為官最容易選錯就業方向的單位。
二、吏部尚書最大?
吏部的老大哥,官方稱呼叫“吏部尚書”,喜歡看歷史題材影視劇的讀者都不會陌生。當然了,如果不喜歡歷史題材,那你十有八九也看過幾集《甄嬛傳》,畢竟清朝也有吏部尚書。這個官職最早設定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唐吏部尚書長孫無忌)
三國時,魏國落到司馬氏手裡後,在司馬師執政時期任命山濤為尚書吏部郎。對比史料,應該可以認定,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吏部尚書。等到西晉建立後,尚書吏部郎改任吏部尚書,算是正式完成了官職的轉變,也定下了一直沿用的官方稱呼。
吏部的任務很簡單,負責選拔低階官員。為什麼是低階官員呢?因為能夠站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提意見的人都屬於高階官員,高階官員的任命權都在皇上的手裡。但即便如此,這已經是一份非常讓人眼饞的工作。誰不知道,高階官員佔少數呢?
十六國到南北朝時期,吏部尚書逐漸獲得了更多的權利,不再只是簡單的負責低階官員的選拔與任免。到了隋朝,一躍成為了六部尚書之一,一直被後世沿用直至清朝。當然了,官大官小不能單憑一張嘴,還是要有官方資料做支撐才行。
(清吏部尚書劉墉)
自唐朝起,吏部尚書的品級大小在三品與一品之間浮動,小的下降忽略不計。
可以說吏部尚書的官是越做越大,手中的權利也是越來越多,掌握的人脈同樣錯綜複雜。因為其工作性質的特殊性,幾乎可以認定,他就是“六部之首”。
三、戶部也來湊熱鬧?
戶部是六部之中,最不服氣吏部當老大的部門,有種說法是“戶部尚書,才是六部之中最大的官”。戶部尚書管什麼呢?放到今天,戶部尚書就是國家財政部部長。不僅管錢,還能管人,可以說古代社會最重要的資源,他是一手抓。
唐朝以前還叫“民部尚書”,後來到了唐高宗時期,為了避諱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才改變官名為“戶部尚書”。變成戶部尚書之後,手裡的權利也慢慢大了起來,包括但不限於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各種能撈到油水的“肥差”。
(宋戶部尚書葉夢得)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那任職人員的身份就不能是“大街上隨便拉一個”就能當的了。基本上歷朝歷代,能夠成為戶部尚書的“普通人”,都是依靠科舉一步步熬出來的。除此之外“不太普通”的“普通人”就是當朝功臣元勳或者門蔭制度的受益者了。
這也很好理解,科舉出來的,基本上都經過了多年的摸爬滾打。年齡擺在這,好不容易完成了階級的巨大跨越,正常人都是兢兢業業善始善終。而功臣跟著皇上東征西討鞍前馬後,名利都有了,在這個位置上一般也不會犯錯誤。
最後就是門蔭了,這都是官二代或者官N代,祖上能一直給自己鋪路到這一步,說明基本沒有犯過大錯。可如果犯了律法上不能原諒的錯誤,那整個家族都難逃一死。如果不是天生反骨,誰會去冒這個險。
(清戶部尚書和珅)
戶部尚書在朝中的地位一直都是穩定發揮,從唐代的正三品到清代的從一品,可謂是步步高昇。
四、兵部還是算了吧
兵部尚書別稱“大司馬”,負責統籌管理全國的軍事行動。但是,這裡要加一個但是,兵權是個燙手的山芋,可是皇上就喜歡把它攥在手裡捂手。那都這樣了,兵部尚書的手裡攥點什麼好呢?
一般情況下,我們預設兵部尚書的手裡攥著自己岌岌可危的“小命”。從大一統王朝在中國歷史上開始的那天起,始皇嬴政就發明了“虎符”。往後歷朝歷代的皇上,都設定了具有本朝特色的兵符,以此作為調動軍隊的憑證。
(宋兵部尚書歐陽修)
所以你說兵部尚書官大麼?不小,畢竟人家是個尚書,再差也是正三品。可是大麼?不大,吏部尚書和戶部尚書都有自主決斷權,兵部尚書說好聽點就是“同聲傳譯機”,直白點就是個“提線木偶”。
兵權,自古以來就是掌握在最高統治者手中,但凡有威望有能力的將領手裡掌握了不屬於國家的武力,那王朝的通知一定無法繼續。例子不勝列舉,隋的李淵,十國的趙匡胤……於是兵部的存在,似乎成為了中央集權政治的遮羞布罷。
(清兵部尚書姚啟聖)
言已至此,其實高下已現。
補充一點必要的知識:隨著朝代的更替,三位尚書的權利也在不斷地擴大。吏部尚書基本上負責官員的選拔、推薦、任免和考核。而戶部尚書則代表戶部掌握了國家的經濟與財政,包括戶口、稅收、國庫收支等一系列工作。
兵部的活聽上去最重要,掌管了軍事業務的所有不需要皇上親自調動的內容,例如對王朝上上下下武將的選拔、管理,軍隊的招募和軍備器械的製造。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這都是紅線以外的重點,皇上自然兩隻眼睛都在上面盯得死死地。
(清代上朝圖)
一個簡單的不等式做個概括: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兵部尚書。
或許只需要討論討論吏部和戶部的關係,至於兵部尚書,還是“安分守己”比較好。
參考資料
吳士勇.《明史·職官志一》"三公三孤"條考辨(三)[J].江海學刊, 2013(1):1.
- 隋新超.唐代戶部尚書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23-11-27].
- 陳滿光.論三省六部制形成於兩晉南朝時期[J].河北學刊, 19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