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其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承德避暑山莊修建之後便迅速成為清代皇帝的離宮,眾多清代帝王皆來此處理政務,此地儼然成為紫禁城之外另一個政治中心。那麼,清朝皇帝為什麼會選擇在承德興建避暑山莊?
木蘭圍場與塞外行宮
1644年,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後,仍沿襲滿族騎射和遊牧的生活習俗,相繼在東北的盛京(瀋陽)、吉林、黑龍江和北京近郊的南苑建立了狩獵場所。
1661年,康熙繼位。此後,康熙先是解決了鰲拜集團,穩固了內部政權。但不久之後,“三藩之亂”又席捲南方多省,清廷的統治爆發巨大的危機。
康熙十六年(1677),正值清朝平定三藩的關鍵時期,漠南蒙古又舉兵反清。在這種形勢下,康熙帝不得不將部分精力北移,派兵武力鎮壓的同時並親自北巡。
康熙二十年(1681)四月,康照帝第二次北巡,當其北出長城喜峰口,經寬城行至華北平原與內蒙山草原之時,發現這裡水草豐美,林木蔥鬱,動物繁多,於是令人“前往相度地勢,酌設圍場”。不久,清廷劃定了東西長約150公里、南北長約100公里,共計14000多平力公里的地方作為狩獵之地,這即是木蘭圍場。自此以後,康熙帝規定,每年秋天,王公貴族皆要到木蘭圍場行狩獵之事。
確實水草豐美,景色宜人
縱觀有清一代,清朝皇帝經常帶領其皇子皇孫行圍打獵,並非純粹是為了遊山玩水、狩獵娛樂。康熙設立木蘭圍場首先是想利用行圍狩獵保持八旗的弓馬嫻熟,訓練軍隊以提高戰鬥力,與此同時也希望通過蒙古王公的隨獵,增進感情,加強團結,鞏固“滿蒙一體”的政治聯盟。
除此之外,康熙建立木蘭圍場還是因為滿清貴族入關定都北京以後,一度對北京夏天的炎熱氣候很不適應,“京城建都年久,地汙水鹼,春秋冬三季猶可居止,至於夏月,褥暑難堪”。因此,清廷設立木蘭圍場後,還謀劃在塞外之地營建避暑納涼的離宮。
而且,清帝每年到木蘭圍場時,都要親率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及八旗精銳數萬人,所需的大批軍用或生活物資,若完全依靠駝馬、車隊來往運輸,每年所耗巨大。為節約錢糧,並保證皇帝及王公大臣沿途休息,同時也為了物色納涼之所,清帝下詔在沿途建立行宮。
透過今人的照片,足以想象當時滿清貴族浩浩蕩蕩前來行獵的模樣
為此,清廷在沿途風景優美、水源豐富、適合留宿的地方便開始建造行宮。北狩路線上的行宮,以古北口為界,分關內和關外兩段。關內行宮有藺溝、湯山、三家店、懷柔、鬡髻山、南石槽、密雲、遙亭、石匣城、白龍潭、羊山、河漕、南天門。
關外行宮有巴克什營、兩間房、常山峪、鞍子嶺、王家營、樺榆溝、蘭旗營、釣魚臺、黃土坎、唐三營、喀喇河屯、熱河、湯泉、二溝、中關、什巴爾臺、波羅河屯、張三營、濟爾哈朗圖、阿穆呼朗圖。以上行宮總計33座。
從紫禁城至木蘭圍場,沿途共設定了33處行宮。根據其用途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茶宮”“尖宮”與“住宮”三類。“住宮”是清帝及隨從人員晚間住宿之所,規模較大,而其中的熱河行宮便是日後的承德避暑山莊。
最初,康熙帝北巡之時,如今的承德避暑山莊並不是首選,而喀喇河屯行宮則是首選之地。喀喇河屯行宮位於熱河行宮西南三十五里處,是清王朝在塞外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宮苑。它位於承德市雙灤區灤河鎮西北,地處灤河與伊遜河匯合處的南北兩岸上。
但是,由於“熱河行宮”一帶森林蔥鬱,氣候清涼,適於避暑納涼,且靠近河流,風景怡人,地理位置也十分的優越,這是喀喇河屯行宮遠不能比的。因此,熱河行宮逐漸取代了喀喇河屯行宮的地位,成為清帝夏日避暑並處理政務之地,故稱“避暑山莊”。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處理。因此,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
康熙在此指揮了對準噶爾噶爾丹的烏蘭布通之戰,也在此處理了對沙俄的一系列棘手問題。乾隆在這裡接見並宴賞過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臺吉三車凌、土爾扈特臺吉渥巴錫,以及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等重要人物,在籠絡蒙古西藏及新疆地區的少民族上層,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方面發揮了其重要的作用。之後,乾隆還在此接見過以特使馬戛爾尼為首的第一個英國訪華使團。
此外,清帝嘉慶、咸豐皆病逝於此。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帝咸豐攜王公大臣及嬪妃們避難至避暑山莊,在煙波致爽殿的西暖閣批准了中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致使中國喪失了大片的領土和主權,進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861年8月,咸豐帝病亡後,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在此與載垣、端華、肅順等八大臣發生激烈的政治鬥爭,並在慈禧太后居住的西所,與恭親王奕共同策劃了影響中國歷史“辛酉政變”。承德避暑山莊在清代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為什麼清朝皇帝在原來的33處行宮中,獨對“熱河行宮”情有獨鍾呢?
首先就是熱河行宮地理環境優美,氣候涼爽,適合修建皇家禁苑。原來的“熱河行宮”一帶,群巒疊嶂,山巒環抱,森林濃密,景色秀麗:“自京師東北行,群峰迴合,清流縈繞,至熱河而形勢融結,蔚然深秀。
古稱西北山川多雄奇,東南多幽曲,茲地實兼美焉,蓋造化靈淑特鍾於此。”也就是說,熱河這個地方的天然風景和涼爽的氣候,是康熙帝決定在此修建避暑離宮的關鍵所在。
涼爽的氣候
其次就是當地土地資源豐富。當時的熱河行宮一帶原為蒙古王公的放牧之地,人跡罕至,雖地處原野卻無荒墳野冢,水流清澈,空氣清新。因而此地更加適合營建皇家禁苑。
另外,熱河地方不但水草豐美,而且可以依山傍水,木石取之不盡,可以大大減少工程所耗錢財。康熙也盛讚此地:度高平遠近之差,開自然之峰嵐。依松為齋,則竅崖潤色;引水在亭,則榛煙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為助,無刻桷丹之費,喜泉林抱素之懷”,也就是說,熱河行宮的修建工程不必大費周章,依原有的自然景緻就可以大有作為,也因此可以節約大量的民力和財力。
再者熱河行宮地理位置適中,自古以來,便是從北京通往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東北地區乃至沙俄的重要交通要道之一。此地北至木蘭圍場約150公里,向南距北京250公里,奏章快報可以朝發夕至,與身處京師之中無異。
康熙年間,被派往蒙古、東北及沙俄的使臣大多經此一線。熱河這種既是京畿門戶,又可控馭關外蒙古諸部,又可俯瞰廣闊關內的獨特地理位置和交通優勢,便是清朝君主選中熱河為其第二政治中心的關鍵所在。
除此之外,熱河地方人口稀少,修建園林便利。熱河原來被稱之為熱河上營,當時只有幾十戶人家,並非人口聚集之地。康熙帝更是表示:“念此地舊無居人,闢為宮門,無侵民田廬之害”。因此,清廷最初擴建熱河行宮時,並非是大興土木,只是對原來的沼澤水灘進行了深挖疏浚,營建宮牆宮門,修建宮殿,建築面積並不是很大。
最後,熱河行宮的修建也有著籠絡蒙古王公的政治意圖。清朝入關以後,便同關外的蒙古各部距離疏遠。即便如此,清朝統治者也深知蒙古地方是自己的大後方,沒有蒙古的穩定,就沒有滿洲龍興之地的穩定,自己在全國的統治就會有後顧之憂。
因此,清帝絕不敢在政治上冷落蒙古各部。但讓其長途跋涉去往京師朝覲卻有著現實的阻礙。因此,清廷在天氣涼爽,而距離蒙古諸部較近的地方設立行宮,便可以有效地籠絡蒙古王公,鞏固滿蒙之間的政治關係。
蒙古貴族:這遊湖,多是一件美事
“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浩渺清史”,承德避暑山莊從最初的避暑行宮,最終成為清朝僅次於紫禁城的第二政治中心,在清代歷史上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