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這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在1662年2月將佔領檯灣長達38年的荷蘭人趕出臺灣後,發自內心寫了這首詩歌,藉此表達高興和激動的心情。
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200多年後的清政府執政時期由於腐敗無能、治軍不嚴導致甲午戰敗,於1895年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從此,中國寶島臺灣被日本佔領長達50年。
鄭成功雕像
二戰勝利結束後,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開羅宣言》,將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寶島臺灣再次回到祖國的懷抱。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同年12月在一個陰霾的日子裡,戰敗後的蔣介石帶領一眾國民黨官員悄然登上美製“江靜”號軍艦,向臺灣逃亡而去。
在三年前蔣介石他雄心勃勃地宣稱“三個月到半年之內消滅共產黨”。當他的軍事幕僚以及美國都會認為,無論作戰兵力還是武器質量都決定了蔣介石贏得戰爭勝利是勢在必得。可他完全忽視“人心向背”的關鍵因素。
在國民黨政權統治末期,官員腐敗、物價飛漲使老百姓民不聊生,老百姓心目中國民黨已經是災難的代名詞。
蔣介石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這是毛主席得知解放軍佔領南京總統府後寫下的一句詩歌。意味著解放軍要解放全中國,逃往臺灣的國民黨軍隊也在“追窮寇”的範圍之內。其實,新中國成立之後,毛主席對於解放臺灣早已胸有成竹。存在的問題僅僅是何時發起渡海作戰。
對此,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政府也深知這是一個必然的結局。此刻,在蔣介石看來,唯一可以救命的稻草就是寄希望於美國能夠提供軍事援助甚至軍事幹預。但美國人的消極態度讓蔣介石惶惶不可終日。
解放軍佔領南京
美國政府的態度
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發出第二十八號密令:《關於臺灣的政策宣傳指示》。檔案指出,任何支援臺灣的做法都是對美國利益不利的,都會使美國捲入一場危險的戰爭。檔案同時強調,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1950年1月5日,杜魯門代表美國政府發表《關於臺灣問題的宣告》,再次確認《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協定》中關於臺灣歸還中國的條款。
美國總統杜魯門
毛主席的遠見
解放臺灣渡海作戰計劃在毛主席腦海中已經成熟,需要做的僅僅是軍事上的準備和氣象條件。但作為富有遠見的戰略家,他多少都預感到鄰國朝鮮半島的戰爭也許不可避免。
為了儘早做好解放臺灣的準備,早在建國前夕1949年7月,毛主席就派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央代表團到蘇聯訪問,請求蘇聯出動海空軍協助解放軍攻打臺灣。並向斯大林說明中國準備在1950年解放臺灣的想法,要求蘇聯提供200架飛機和訓練飛行員。
但是斯大林卻有他的顧慮,擔心美國介入,蘇聯人民已經飽受戰爭的折磨,不想再因為協助解放軍攻打臺灣誘發蘇美之間的衝突。
劉少奇
毛主席親自到蘇聯請求軍事協助,被斯大林婉拒
為了加快解放臺灣的準備,1949年12年,在莫斯科最寒冷的季節,毛主席率領代表團以參加斯大林七十壽辰的名義,乘坐火車橫穿西伯利亞來到蘇聯,這是毛主席第一次出國。但是,到達蘇聯後並沒有被馬上安排與斯大林見面。
在毛主席第一次與斯大林見面的時候,便提出希望蘇聯援助中國解放臺灣。但斯大林卻十分含糊的回應,“這樣的援助不是沒有可能的,本來是應該考慮這樣做的,問題是不能給美國一個干涉的藉口。如果是指揮和軍事人員,我們隨時都可以派給你們,但其他的形式還需要考慮。”
斯大林
其實,斯大林最真實的內心想法是,不想也不能破壞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會議上對戰後遠東政治格局劃分的共同承諾。但為了維護與中國的關係只能含糊的表態。同時斯大林認為與中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會違背美、蘇、英簽訂的《雅爾塔協議》。
但為了爭取蘇聯對中國的援助,表明堅持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決心,毛主席耐下心來,在蘇聯待上長達3個月左右的時間。
就在此時,當毛主席還在莫斯科時,美國杜魯門總統發表《關於臺灣問題的宣告》。這讓斯大林的態度有了較大轉變,既然美國都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那麼蘇聯還需要小心翼翼的麼。
於是,蘇聯政府立即著手與中國代表團簽訂原本不想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斯大林同意“在適當的時候為解放臺灣做必要的準備”,並同意給予中國三億美元的貸款用於購買海軍裝備。但直到最後,斯大林始終不同意蘇聯海空軍直接參加解放臺灣的戰鬥。
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正是斯大林這種含糊、不夠果斷以及需要平衡蘇、美關係的態度,以至後來對毛主席做出不等蘇聯政府的援助,中國親自出兵抗美援朝的決定產生重要影響。
就在1950年5、6、7月份中國解放軍準備攻打臺灣時,朝鮮戰爭提前爆發了。正是為了出兵援助朝鮮,臺灣統一問題至今仍未解決。
中國,為了抗美援朝做出了極大犧牲!
中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