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他文采斐然,詩作無數,每部作品,都是他一生氣節的寫照。
他是明朝第一忠臣,身為文臣,卻在兵臨城下時行武將之職,運籌帷幄,打得外族懷疑人生。
他歷經四朝,為皇朝延壽一百多年,最終卻含冤,死於曾經嘔心嚦血守護的城池前。
他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青山有幸埋忠骨,永為後世誦美名。
他就是于謙。
(于謙畫像)
一、粉身碎骨渾不怕
1398年,即朱元璋駕崩那一年,于謙在浙江杭州出生。
出生於官宦世家,家境不錯的于謙,並沒有託庇於祖輩餘蔭。他從小聰慧過人,讀書勤奮,卻又不讀死書。課餘時間,他喜歡閱讀各種課外書,如兵法、文史等。
于謙少年時,就非常崇拜文天祥。他把文山先生的畫像,掛在書齋內,日日祭拜。
給他上課的老師問他:“你為何對文山先生如此推崇?”
于謙滿臉嚮往道:“因為我將來也要做他那樣的人。”
為此,他還特意作詩狂贊偶像:殉國忘身,捨生取義。
(于謙懸掛文天祥畫像)
聰慧有想法,刻苦且勤奮,于謙年少時就才名遠揚,15歲就考中了秀才。
有一天,于謙外出散步,路過一處窯前,正好看到匠人師傅在燒石灰。他很好奇,就停下來觀看。就見匠人們把一堆一堆的青石,放到烈火中焚燒,燒透過後的白灰,這就是石灰。
于謙驚訝於大自然的神奇之餘,又感觸於石灰的誕生過程,當即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作——《石灰吟》。
(于謙和《石灰吟》)
找準人生方向,堅決前行的于謙,不知不覺間,就成長為一個鐵頭娃,並很快有了展現鐵頭的機會。
1421年,23歲的于謙奪得會試魁首。在朝堂殿試中,書生意氣的于謙,在大殿內高談時政,直言不諱地指出時弊要害。
可惜,這種當面一記直拳的方式,不但讓滿朝文武譁然,也使皇帝不喜。
於是,于謙面試成績只得了三甲第92名,落了個倒數。
鐵頭娃第一次試功,初步展現了“粉身碎骨渾不怕”的功力,結局是被打壓,被討厭。但這對他而言,卻是畢生追求的開始。
二、清風兩袖朝天去
雖然開局不利,但好歹是入了職場。
于謙坐了五年冷板凳後,終於迎來了他的第一任伯樂。
1426年,即明宣宗朱瞻基上任第一年,漢王朱高煦不負重望舉起了造反大旗。朱瞻基親自下場平亂,點了小御史于謙隨行。
(朱瞻基畫像)
朱高煦很被捉到皇帝面前,眾大臣懾於朱高煦餘威,無人敢上前宣佈他的罪行。
於是,鐵頭娃于謙出列了,他聲音洪亮、語句嚴厲、條理清晰、言詞確鑿,歷數朱高煦十八大罪狀,直罵得朱高煦兩股戰戰,伏地高呼“臣有罪,臣罪該萬死”。
這一罵,于謙也成功入了朱瞻基的法眼。
朱瞻基當即委派于謙負責江西省的工作。于謙不負其厚望,幾年時間,為獄中幾百人平反冤假錯案。當地百姓感激跪呼“青天”,皇帝評其為可堪大用之材。
1430年,朱瞻基大筆一揮,欽點于謙為兵部右侍郎,于謙工作地點中再添河南。
這一外派,就是19年。這期間,于謙翻山越嶺,輕騎簡從,奔波於兩省。
他走訪各地百姓,考察政策的落實和實施,將自己摸到的民生民情,和自己的見解、建議,一一如實上報。
(于謙墓碑)
可惜的是,朱瞻基這位伯樂走得太早。其兒子朱祁鎮上位不久後,太監王振霍亂朝綱,大肆行權和斂財。各地官員大多投其所好,全國貪汙行賄之風盛行,朝堂內外一片烏煙障氣。
鐵頭娃于謙每次回京述職,卻是啥也不帶。有同事私下勸他,就算不送錢,送點土特產也行,王振不挑的。
于謙作詩以答: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王振聞詩大怒,指使人找了個藉口把于謙抓入大牢,要砍于謙的腦袋。
百姓們也怒了,萬人血書救于謙,幾個藩王也含怒施壓。王振慫了,只好又找藉口釋放于謙,自此再不敢使陰謀害於謙。
自此,兩袖清風這個成語也流傳開來。王振犧牲自己,成就於謙的典故,也被代代相傳。
而於謙,以才能和人品為底牌,一顆鐵頭硬悍奸官,大勝。
(于謙祠正門)
三、中興諸將誰降敵
朱祁鎮繼位時,才九歲。
幸虧,前有三楊主政,後有太皇太后聽政,縱然王振一再霍霍,大明朝還撐得住,于謙也得以在外繼續磨礪。
但隨著太皇太后和三楊相繼去世,內憂外患日漸暴露,大明朝開始風雨飄搖。
1449年7月,也先率大軍趁機進犯大明邊境。
在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朱祁鎮堅決御駕親征。兵部尚書鄺埜隨駕,守護國門的重任落到于謙身上。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朱祁鎮上路了,兩月後就為大明送上了驚天大禮: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
明軍在土木堡一敗塗地後,也先趁熱打鐵,帶著大軍,帶著被俘的朱祁鎮,直逼京城。
集盡全國的二十多萬精銳大軍,都已葬送在土木堡,京城內外只剩下老弱病殘。
京城危在旦夕。
皇城內留守的官員驚惶無措,多數大臣建議南遷。
于謙忍無可忍,一聲怒喝:“諸位難道忘了宋朝南渡的事了嗎?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這一次,他的鐵口銅牙再次威震群雄。暫代國務的朱祁鈺被于謙說服,下定決心抵抗到底。
得益於從小愛看的兵法書,于謙一介文官,開始排兵佈陣,統領全國兵力,要打一場北京保衛戰。
他首先徵調全國的備操軍、備倭軍、運糧軍、浙軍,赴京守衛。為解決糧草危機,他轉換思路,讓各路赴京的大軍,全都由通州糧倉經過,取糧、運糧、入京三不誤。
11月,也先大軍兵臨城下。于謙命九門守軍主動出門迎戰,他自己則帶領大軍守護最重要的德勝門。
(北京守衛之戰)
出城前,于謙向兵部侍郎下達死命令:所有將士出城之後,九大城門立即緊閉,所有入城的人,立刻斬首。
這道背水一戰的命令,把所有人的僥倖、恐懼心理,全都斬斷了。
除了文天祥,于謙對岳飛也是極為欽佩的。所以在面臨同樣的困境時,于謙賦詩《嶽忠武王祠》:“……中興諸將誰降敵,負國奸臣主議和……”
最終,國難之時,他就是那個降敵之柱。
但是,相比於岳飛,于謙是幸運的。因為他的第二任伯樂朱祁鈺,最起碼不是軟腳蝦。朱祁鈺頂住了壓力,也信對了人。
于謙也頂住了,硬生生為大明朝,又延續了近兩百年。
四、但願蒼生俱飽暖
北京保衛戰,為于謙帶來了一生中至高的榮光,也為他以後的人生,埋下了無可避免的危機。
京城牢不可破,也先黔驢技窮,將人質朱祁鎮放到城門口,要求議和、要求高額贖金。
朝堂上,代理人朱祁鈺和大臣們進退兩難。交完了贖金,對方不放人怎麼辦?
鐵頭娃于謙挺身上前:“若另立新君,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于謙祠內銅像)
于謙的建議,也得到了太后的支援。於是,朱祁鈺登基為帝,史稱景帝。次年,太上皇朱祁鎮被接回幽禁。
救國加擁立之功,景帝發自內心地感激於謙,要給於謙封官晉爵,都被于謙堅決拒絕。最後實在推不過,于謙只接受了一個“少保”的職銜。
這使景帝更加信任器重於謙,但也勾起了不少官員的嫉妒心。其中尤以徐有貞、石亨和曹吉祥為甚。
徐有貞就是當初也先兵臨城下時,第一個跳出來要南遷的人。保衛戰勝利後,他被景帝厭棄,非常落魄。他不敢恨皇帝,就把于謙恨之入骨。
1457年正月,在徐有貞等三人的精心策劃下,奪門之變發動,朱祁鎮成功復位。
為了給自己的造反行動,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徐有貞說服了朱祁鎮,以于謙等人“意圖立外藩王做皇帝”為藉口,誣陷於謙謀反。
(于謙被抓捕入獄)
朱祁鎮起初不想殺于謙,但徐有貞毫不諱言說:“如果不殺于謙,那我們的行動豈不是師出無名嗎?”
朱祁鎮這才被一言驚醒。
當月二十三日,于謙在他拼死保衛過的城池前,被斬立決。
于謙被殺之後,按慣例應該抄家。
當抄家的錦衣衛到于謙家中時,發現其家中除了生活必須品,根本沒有多餘的東西,也忍不住對這位大明的忠臣落淚。家裡堪稱寶貴的,是一套蟒袍、一柄寶劍。這是景帝所賜,是榮耀的象徵。卻被于謙鎖在屋內,從未曾示人。
太后知道忠臣被枉死後,傷心落淚,幾天不吃不喝。
後來,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于謙平了冤,赦免了于謙被流放的兒子,併為他兒子封了官。到了朱祁鎮的孫子這一代,于謙又被追封了諡號:肅愍。
(于謙夫婦畫像)
但是,這些對於謙來說,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于謙求仁得仁,與偶像一樣“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將三十多年的職業生涯,都獻給了國家和百姓。他做到了“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如今,他在杭州的紀念堂,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他被無數人銘記。
也許,這也是他的畢生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