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6年,郭守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將唐宋渾儀重新改良,發明出了測量天體位置的“簡儀”。因為簡儀比渾儀更簡單、精確,除北極星附近以外,整個天空一覽無餘,故稱簡儀。
簡儀包括相互獨立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365.25 日分度。其中“百刻環”提高了刻度分劃的精細程度,每刻又被等分為36份(前人每格最小為1/12 度,簡儀光刻度就比前人精確了3倍),提高了時間觀測的精度,在當時屬於高精度的儀器。
更重要的是,簡儀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分別是近代大型望遠鏡赤道裝置和地平經緯儀的原型,“窺管”兩端的十字絲,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鼻祖等,因此簡儀是一件超級精密儀器,不僅代表中國古代科技的高超水平,也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學術界對此總結評價是:中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第谷的儀器是原創、還是仿造加改良,其實一目瞭然,但現在的歷史敘事卻是第谷原創,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一個人就走完中國幾千年的探索過程,只能讓人質疑。
其實,簡儀中的赤道裝置,要比歐洲人使用赤道裝置早500年左右,也即清朝中期時歐洲吸收了中國成果,站在中國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超越郭守敬的簡儀。國際上著名的科學技術史專家、英國人李約瑟博士曾經說過:“對現代望遠鏡廣泛應用的赤道裝置來說,郭守敬的做法實在是很早的先驅!”
然而,如此重要的天文儀器,卻在清朝康熙年間,慘遭西方傳教士毀掉!問題在於,西方傳教士為何毀掉簡儀,背後有何目的?
慘遭毀掉的簡儀
簡儀的設計獨特、工藝精美、實用性強,是人類天文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但讓人遺憾的是,郭守敬製作的簡儀沒能保留下來。
郭守敬的簡儀,先被放在北京司天臺,明朝初遷至南京,1668年又被遷回北京,一直傳承了元明清三代,但在康熙晚期卻被毀了。1715年,在欽天監工作的“外籍僱員”——法國傳教士紀理安,以鑄造地平經緯儀為藉口,被其當作廢銅熔化。至此,郭守敬製作的簡儀失傳。(下圖,簡儀結構圖解)
需要說明的是,清朝晚期之前的欽天監,長期由西方傳教士把持,一個如此龐大國家的天文,竟然讓西方傳教士把持200餘年,簡直不可思議,背後原因不外乎“防漢”。有人說西方傳教士天文先進,中國無人能勝任欽天監監正,其實這是個偽命題,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了。
如今儲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簡儀,是明代正統二年到七年(公元1437-1422年)間的複製品,用於北京古觀象臺的天文測量。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人將“明制簡儀”打包準備運回國,後來迫於輿論壓力才歸還清政府。1933年,明制簡儀遷到南京紫金山天文臺,一直存放到今天。
令人費解的焚燬
問題在於:紀理安為何要毀掉郭守敬的簡儀,背後到底有何目的?
首先,一臺簡儀,需要的銅料並不多,折算成銀錢,也沒有多少。因此,紀理安以鑄造地平經緯儀為理由,將其當成廢銅熔化,首先在節約資金角度上是說不通的。
其次,如果真的非常缺錢,製造地平經緯儀時非要融化一些其他儀器來獲得銅料,那麼完全可以融化仿製的“明制簡儀”,而非正版的郭守敬簡儀!
第三,簡儀在當時依然可用,可以得出高精度的天文資料,且其中赤道裝置等,歐洲當時還沒有,更是還領先歐洲。因此,從技術價值角度來說,紀理安將其毀掉也說不通。
第四,紀理安鑄造的地平經緯儀,與郭守敬的簡儀,功用有所不同,實在沒有理由毀掉簡儀去製造其他型別的儀器。
因此,紀理安為何將郭守敬的簡儀當成廢銅熔化,實在令人費解。
餘論
關於本文話題,還有四點值得思考:
首先,紀理安毀掉簡儀的理由,實在過於勉強,由此不得不讓人思考另外一種可能:如果他沒有毀掉簡儀,只是說毀掉了?那麼,郭守敬的簡儀又會去哪了,被運到了歐洲?
其次,中國天文儀器發展非常清晰,郭守敬能造出簡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麼文章開頭談到的第谷,為何在沒有基礎的情況下,能製造出類比郭守敬的簡儀等儀器?
第三,紀理安莫名其妙的毀掉簡儀,還讓人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西方傳教士來華,到底有何目的,是真的幫助中國提升科技,還是滅史亡國或竊取情報?
第四,僅以郭守敬簡儀看,上面就有許多重大原創發明,至今還在使用,可見中國對人類科技有著巨大的貢獻。因此,所謂“中國對人類幾無貢獻”的言論,只能說不是蠢就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