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冰糖葫蘆兒酸
酸裡面它裹著甜
每年冬天,如果沒有山楂,好像就不那麼完整——它是如此可愛而價格親民。只要有山楂,就能讓人輕易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當天寒地凍,四方皆白,那圓圓的、紅紅的、遍身撒著喜慶金星的果子卻像小燈籠一樣點亮著落雪的枝頭。若你頂著斜風出門,聽積雪在腳下吱咯,迎面見小販身邊立著一垛鮮亮如火的冰糖葫蘆,化為實質的幸福感便會一瞬間擊中你,全身的每一個細胞似乎都開始血脈覺醒,大聲歡叫著——“要過年了!”
中國如此廣大,“年味”有千百種表達方式,唯酸甜可愛的冰糖葫蘆可以無差別地斬獲大江南北的喜愛。而山楂的開啟方式又不侷限於此,它籌謀著全方位地攻陷你:山楂片、果丹皮、糖雪球、山楂罐頭,還有各種糕糕餅餅、湯湯水水。它的存在感看似不高,卻能染紅你生活的每個角落,不容拒絕地送你一個酸裡帶甜的冬天。
山楂身上的“中國味”可太濃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水果,2500年前的古籍《爾雅》中就有它的身影。雖有千百年的長情陪伴,卻因山楂味酸,很少有人直接鮮食,也就很少了解它的本來面目。其實只要你稍一留心就會發現——
山楂的世界,比你以為的更讓人眼花繚亂。
大江之北,酸甜宇宙有多少種色彩?
很多人印象裡的山楂,是一種很“北方”的水果。確實,細查史料,最早的山楂記錄出現在華北、中原一帶。晉時,陝西、河南、河北等地的人們已經開始栽培山楂樹,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培育出了“大果山楂”——如今北方人吃的大多數山楂,都屬於這個變種。
上千年的歲月中,大果山楂在北方遍地開花,生長出了一幅格外繽紛絢爛的風味版圖。
山東:對山楂的最高尊重就是直!接!吃!
你吃過鮮山楂嗎?
如果你的回答是“不敢吃,太酸了”,那你肯定沒吃過“甜紅子”。
甜紅子山楂長得很可愛,小小一顆,滴溜圓,要是皮兒上沒有細細的小金點兒,那看著簡直就跟櫻桃似的,切開看,果肉也帶著櫻桃粉。嗅一嗅,先聞到一股近乎蘋果甜香的果味,和平時吃的山楂大不相同;嘗一嘗,清甜中湧出濃郁的山楂香,而酸味只是若隱若現,完全顛覆你對這種水果的認知。
這種山楂來自臨沂市的平邑縣,如今已經遍佈整個魯中南山區。說起平邑縣,這著實是個種山楂的寶地,其境內的天寶山從明清起就特別盛產優質的山楂,如今天寶山羅圈崖上還有好幾棵上百年的山楂老樹。
“歪把紅”是天寶山山楂裡特別出色的一種——這可是市面上公認最適合做糖葫蘆的幾種山楂之一。很酸,但不澀口,果香極濃,果肉很細很“面”,裹上糖衣之後那才叫一個外酥裡糯、一抿即化。“大金星”也不賴,又大又圓,金星醒目,不僅味道好,看著還特別喜慶,堪稱山楂中的門面。
還有一種很適合鮮吃的山楂,叫“大五稜”,個頭大,形狀有點見稜見角的。和甜紅子相比,它更酸些,但耐儲存,越存越甜,而且吃起來特過癮。“大綿球”也是一位個頭大、滋味甜的選手,果肉很綿軟。不過這兩種山楂不太常在市場裡買到,因為它們實在太適合用來做山楂片、果丹皮、山楂罐頭了,往往一下枝頭就進工廠。
山東山楂裡真正的明星,還要數青州的“敞口山楂”。明代王象晉撰《群芳譜》,盛讚“(山楂)滁州、青州者最佳”,這青州的山楂,應當說的就是萼筒又大又深、在果子上形成一個“開口”的敞口山楂了。它的果肉緊實,卻不會幹巴澀口,味道也是酸甜適中,既能鮮吃,又是山楂小零食的最佳原材料。
青州人會種山楂,也特別會加工山楂,大小工廠遍地都是。如今,青州每年能產出15萬噸的各色山楂製品,和平邑等其他分佈在魯中南地區的“山楂之鄉”一起,承包了市面上七成的山楂食品生產。
山楂山楂,長在山裡,魯中南是山東山楂的核心產區,但膠東人對山楂的熱愛也一樣熾烈。青島海雲庵每年都舉辦盛大的廟會,本是各種小吃美食、雜耍演藝各顯其能的舞臺,卻因為廟會上的“糖球”(糖葫蘆)太招人喜歡,硬生生被青島人民給過成了“糖球會”。“糖球會”上不僅有各種口味、各種組合的糖球(不僅是山藥豆、橘子、草莓、葡萄,甚至還有榴蓮和鵝肝!),還有“糖球造型大賽”,讓你實實在在領略一把“三尺動搖風欲折,葫蘆一串蘸冰糖”的盛況。
糖葫蘆“頂流”,在燕山
燕山構成了華北平原的北輪廓,北拒寒風,南迎降雨,攏住山腳下藏風聚氣的風水寶地。《戰國策》中,蘇秦評價燕地“民雖不由田作,棗慄之實,足食於民”,可見千年之前這裡就盛產各種果品。如今,綿延六百餘里的燕山腳下,依然出產著極出色的蜜桃、雪梨、核桃、板栗,還有山楂。
在燕山山楂產區中,河北承德的山楂尤其出名。承德興隆縣盛產“霧靈紅”,果皮是深橙紅色的,沉甸甸的很飽滿。吃起來其實是有點酸的,但因為含糖量足夠高,不會酸倒誰的牙,倒讓人打心眼兒裡認為“這才叫山楂味兒”!還有一種“霧靈紫肉”,也很可口,但因為果皮果肉都呈一種濃豔欲滴的紫紅色,很多時候也會在其他山楂或者糖果製品裡充當“紅色素”。
冀北的山區裡,好山楂實在太多,差不多每個縣、每個鎮,都有那麼一兩個優秀的品種,比較出名的有“燕瓤紅”、“面楂”、“灤紅”等。北京懷柔、房山等地的山裡呢,也有幾個甜口能鮮吃的好品種,比如“掛甲峪1號”、“聶家峪2號”。燕山東南部還盛產一種俗稱“鐵山楂”的“燕瓤青”,生吃酸澀,可是出漿率特別高,果香氣濃郁,做成果汁喝真是絕了。現在“燕瓤青”是一款國民山楂飲料的指定原料,為免廣告之嫌就不說品牌了,反正你喝過的話肯定印象深刻。
這樣看來,北京簡直是被山楂海洋給包圍起來了,飲食裡山楂的存在感自然是高得不得了。就比如人見人愛的冰糖葫蘆,名字前面就冠著“老北京”三個字兒呢。
北京的冰糖葫蘆,確實有可取之處。一則是山楂好,而且一定是去過核的,二則講究一定得用熬化了的冰糖來蘸——用白砂糖也大差不差,兩種糖的區別只在於蔗糖的純度。但要用飴糖就太糊弄事了,蘸出來白不白黃不黃黏糊糊的招人笑話。燕地天寒,薄薄的糖一離開銅鍋就凝成晶瑩的殼,伴著灑上的白芝麻,吃起來細碎又清甜。最妙的是糖葫蘆向下挨著油紙的那一面,自然凝了厚厚一層糖,狠狠一嚼,是厚重到能把牙黏住的濃濃甜蜜。
美味的山楂小吃自然也不止冰糖葫蘆。“炒紅果”也是冀北和京津地區人人皆愛的一道甜品。說是炒,可並沒有用油,而是砂糖加水熬成漿,放入山楂,文火煨至半透明,酸甜開胃。好多人家還喜歡自己家烀點軟乎乎的山楂醬吃,冬天吃起來暖和極了。
汪曾祺老先生曾有句銳評:“北京人就知道吃白菜!”這實在是舊時北方天冷、不好買菜的緣故,但北京人能把鮮嫩嫩、甜絲絲的白菜心拌上金糕(山楂糕)絲,變成一道酸甜可口的小冷盤,也算苦中作樂。這道菜還可以升級,把懷柔山裡產的上好雪梨切絲一併拌入成為金糕梨絲菜心,清爽的滋味絕對讓人精神一振。
在東北,這才叫真正的“冰~糖葫蘆”呢!
如果說一般冰糖葫蘆的正確讀法是“冰糖~葫蘆”,那到了東北,重音一定要變成“冰~糖葫蘆”了。名稱在這裡的作用不再是介紹原材料,而是描述零下二十度才凍得出的冰沙沙的口感。
因為寒冷,東北山楂的共同特點是果肉緊實、抗寒能力強。但東北面積很廣,緯度跨度很大,山楂的風格也非常多變。
遼寧的溫度與冀北差不多,自古就是山楂的優勢產區,很多河北、山東的優質山楂都能在遼寧吃到。而且遼寧的氣候能篩選出更抗寒、抗病的果子,山楂的品質便能更上一層樓。如今北京房山盛產“磨盤山楂”,形狀圓圓扁扁,很像磨盤,滋味酸卻特別香,而且禁得住半年左右的儲存,還越儲存越甜。這種山楂其實就是從遼寧撫順篩選出來的。
到了吉林乃至黑龍江,很多味道溫柔甜蜜的大果山楂便難以適應極寒的溫度。在這裡,多見的是個頭小、野性十足、樹皮上還帶著刺的小山裡紅。可不要以為這些山楂長成一幅不好惹的樣子就不會好吃,寒地常見的“大旺”就是一種酸甜適口、果肉細軟的小可愛。你在“爾濱”吃到的糖葫蘆,一多半要歸功於它。還有一種最初從遼陽選育出來、現在已經種到了吉林很多地方的“軟籽山裡紅”,也是小小一顆,卻甜到讓人吃驚,而且籽是軟的,嚼嚼就能下肚,完全免去了“吃山楂要吐山楂核”的苦惱。
南方山楂,比北方玩得更花!
有一種說法,是山楂分為相對大而甜的“北山楂”和略顯酸澀的“南山楂”。其實山楂家族的親緣關係之亂,遠非粗略的“南北”可以概括——如果說所有山楂屬的植物都可稱作“山楂”,那我國就有18個物種屬於山楂。人們印象中的“北山楂”大致屬於前面所說的“大果山楂”,是羽裂山楂的一個變種。在南方,沒有“大果山楂”一家獨大,山楂的品種更加豐富,玩法也就更多了。
南方的好山楂,首先要推宿遷。這座江蘇小城地處長江之北,依然可以被劃在山楂的北方產區之內,在山楂的審美偏好上與山東同氣連枝,都以“大果”為佳。此地山楂種植歷史超過400年,舊時黃河故道的兩岸到處是成片的山楂林,每到秋天就燃成一片紅雲。
宿遷山楂的硬核,從名字就可見一斑——“宿遷鐵楂”,被本地人喚作“鐵球”,著實生猛。不過這“鐵球”的味道還是相當溫柔的,酸酸甜甜,有韌韌的咬勁兒。正因為“宿遷鐵楂”果膠含量特別高,才造就了宿遷著名的小吃“水晶山楂糕”,鮮紅透亮、冰滑開胃,即便是盛產山楂的冀北也不得不對這南方風味低頭服氣。
明朝名醫李時珍曾說“煮老雞、硬肉,入山楂數顆即易爛”,以此佐證山楂開胃消食的功效。山楂果酸含量高,確實能分解、軟化肌肉纖維,不過對我們這些俗世中的美食愛好者來說,用山楂燉肉主要還是為了——好吃!江南多糖醋風味,又臨近蘇北山楂產區,於是揚州、無錫、蘇州乃至上海、浙江的許多地方,都有將糖醋與山楂結合起來的菜品。無論是掛著濃郁漿汁的山楂小排,還是渾圓香嫩的山楂肉丸,都能在寒風乍起時為餐桌增添一抹別緻的調皮果香。
湖北、湖南地區,所種的山楂俗稱“猴楂”,其實學名叫作“湖北山楂”,與“羽裂山楂”是並列的兩個物種,不過從長相到味道都沒超出常人認知中的山楂範疇,只在清香的果味上略能品出湘楚獨有的特色。愛吃辣的湖南人,吃山楂時絕不受“甜品”概念的束縛,卻要把山楂切碎,拌上紫蘇,再放入辣椒麵,製成一塊又酸又甜又辛又辣的“山楂粑粑”,湘味十足,可比辣條誘人得多。
再往南,就是“雲南山楂”的天下了。這也是羽裂山楂之外的另一個物種,與常見的山楂相比,果子大、泛橙黃色,擁有讓人精神一振的酸味,特別適合做成山楂片泡水喝。廣西人還很喜歡用這種山楂做糖水,比如秋冬時用山楂和枇杷加糖燉湯,黃黃軟軟的山楂片溫柔地浮在半透明、略有膠感的湯水裡,看一眼就覺得滋潤極了。若是夏天,大排檔上還常見山楂葉子泡的茶水,清爽解膩,堪稱“下肉神器”。
廣東、廣西人印象裡或許還有一種“黃皮山楂”,長得就跟小蘋果一樣,初嘗酸澀,越嚼越甜。好多本地人誤以為這就是北方人常說的“山楂”,還疑惑這東西怎麼可能做成糖葫蘆吃。其實,這種“山楂”的學名叫“臺灣林檎”,是蘋果屬的植物。這種“黃皮山楂”的正確開啟方式是醃了做酸嘢,蘸點辣椒麵吃才格外顯出它的清甜。廣東信宜盛產這類山楂,當地人還喜歡將它蜜漬起來,直接吃或泡水都好,這裡生產的“蜂蜜山楂精”遠銷海外,撫慰了不少華人的鄉愁。
山楂對人的陪伴,總是潤物細無聲的。千百年來,無論江南江北,無論高山平原,無論豐饒貧瘠,山楂樹處處都能紮下根來。它不需細心照料,只是年復一年地捧出紅豔豔的果實。又到歲末,街上又飄起山楂香。快吃一串糖葫蘆吧,咬破糖殼,舌尖觸到酸味的那一刻,就是過年了。
文 | 貓騎士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封圖 | 張旭鴻
首圖 | 圖蟲·創意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