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座城市文化地標,會給上海帶來更豐富的生活體驗,這是上海的魅力之一。
在今天舉行的“M20+全球頂尖博物館大會”上,上海博物館東館宣佈正式全面開放。
自2017年9月開工建設,上博東館建設歷時7年,總建築面積達11.32萬平方米;今年2月2日上博東館“青銅展廳”試開放、“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開幕,上博東館又分三步逐步擴大開放面積、提升接待人數,終於在今天正式全面開放。
家門口的大博物館
2017年6月底,“大英博物館百物展:濃縮的世界史”在上博人民廣場館舉行,觀眾排起的長隊幾乎繞了博物館一圈。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感慨:“還好東館已經籌建了,否則該怎麼回答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就在這次展覽開幕兩個多月後,位於浦東聯洋社群10號地塊的上博東館工程專案正式啟動。上博為什麼要建東館?於1996年建成開放的上博人民廣場館,位於上海城市中心黃金地段,建築面積達3.9萬平方米,在當時全國其他省市幾乎沒有現代化博物館的情況下領風氣之先。但隨著各地博物館建設大潮興起,全國各地博物館展館面積紛紛後來居上;隨著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頻繁和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嚮往益深,上博原有規模已經不能滿足功能需求。當時,上博只有三個臨時展廳,不少特展檔期甚至要提前兩三年排定,無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展覽和服務,這讓上博工作人員一直很著急。
2022年12月22日深夜,上博人民廣場館南側大門被拆下。即將舉行的“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當晚有兩批共19幅作品運抵,其中4幅因尺寸過大,需拆門後才能運進博物館——不僅展覽排期受影響,因建築體量有限,上博人民廣場館在迎接超大型展品時往往要臨時拆門。
為滿足觀眾參觀需求、承擔更多公共服務功能,專家普遍認為上博東館建成約10萬平方米的體量,對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是合適的。但這樣的建設規模在國際博物館界罕有先例:大英博物館是歷史形成的,大都會博物館則是多次加建才形成如今的體量。參與上博東館招標的9個單位,6個來自國外,3個來自國內。“競爭非常激烈,對於這樣超大規模的建築,大家都沒有經驗,中外團隊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上博東館主設計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李立介紹,設計方案就整整做了一年。而近年來席捲全國的“文博熱”也證明當初規劃建設上博東館的遠見。
2015年年底,上海市委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公佈,“加快興建上海博物館東館”被列入其中;2016年初,上博東館選址確定;2017年9月,專案正式動工;2020年底,工程主體鋼結構封頂;2022年底,上博在建館七十週年之際釋出《上海博物館“大博物館計劃”(2022-2025)》,總建築面積約11.3萬平方米的上博東館初露崢嶸。而未來以構建海內外體系最完整的中國古代藝術通史陳列為主的東館、以特展主題展為主的人民廣場館和以長江口二號古船為核心的北館,將構成國內最大博物館“航母群”之一。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屆時三館館舍建築總面積將超過20萬平方米,預計年觀眾接待總量超過600萬人次,將躋身世界博物館前十行列。
新空間不僅能帶來更多展覽,也讓寶貴文物有了新的開啟方式。剛剛開放的歷代繪畫館有個“館中館”特型館,清代畫家王翬代表作《重江疊嶂圖》18米在這裡完全鋪開。“中國書畫歷史上有很多體量非凡的鉅製。”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用“熟悉的陌生人”來稱呼部分展出的文物:例如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卷,全長約7米,過去在人民廣場館每次只能分段展出一部分,如今全卷展開,觀眾得以從頭到尾完整欣賞。“我們此次展出70%都是新畫面,既有沒展出過的文物,也有展出過文物觀眾沒看到的另一面。”
邊建邊開,常看常新
11月13日剛剛開放的上博東館歷代書法館和歷代繪畫館門口,幾乎每天都排起長隊,觀眾們靜靜等候欣賞《高逸圖》卷、《雪竹圖》軸、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卷、王獻之行書《鴨頭丸帖》卷、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等一系列或全新亮相或久違登場的國寶,不少觀眾從全國各地特意趕到上海參觀。有觀眾感慨:“今年一年不停來東館,每一次來都有新展覽,每一次來都能看到久違的國寶。”
自從開工建設以來,各類“全球最受期待的在建博物館”評選榜單中,上博東物館數次榜上有名。今年2月2日,上博東館青銅館試開放、“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開幕,揭開了上博東館的神秘面紗,也邁出了全年開放“三部曲”的第一步;6月26日上博東館開放面積擴大到80%;而隨著中國曆代書法館、中國曆代繪畫館等最後一批展廳年底開放,今天上博東館正式全面開放。
“何時對公眾開放是大家關心的話題,也是上博面臨的難題。”褚曉波表示,要讓這座超級博物館順利運轉起來,磨合的過程必不可少。例如上博館藏珍貴文物近15萬件(套),光搬運就需要200多車,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既要回應和滿足觀眾對上博東館開放的迫切需求,也要充分考慮文物保護要求、文物安全風險、文物搬遷節奏及場館運營磨合等專業要求。”
1月27日零點,上博東館啟用首日預約開啟,單日8000名額“秒殺”。5月16日,來自黑龍江的觀眾李興成為上博東館試執行以來第一百萬名觀眾,短短三個多月觀眾突破百萬,上博東館成了“頂流”,但“預約難”“觀眾太多”等抱怨也不時出現在社交媒體上。
“為龍年新春來臨之際給廣大市民觀眾提供更豐富的高品質文化服務,上博在開放人民廣場館的同時,以‘奮力一跳’的精神狀態努力實現2月2日東館‘青銅展廳’試開放和‘星耀中國’開幕。”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表示,這一過程也是壓力測試,上博將充分聽取觀眾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展陳製作水平。此外,館方也將根據試運營情況及觀眾訪問量變化,及時採取延長開放服務等舉措緩解參觀需求。今年春節大年初三起,上博東館連續加開夜場;今年4月19日將預約時間從提前7天進一步提前至14天;五一假期再次延長夜間開放時間……
發展的問題要靠發展解決。5月20日“星耀中國: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閉幕後,上博東館暫停對外開放,相關展廳進入裝修施工、裝置除錯和文物布展衝刺階段,待6月26日“重啟”後,新增10個展廳及互動體驗空間,開放面積達80%,日接待量提升至2萬人次。在經歷暑假兩館總接待量逾160萬人次的高峰之後,上博東館於9月15日起試行散客免預約憑證入館,進一步便利觀眾參觀。“不需要預約之後,我只要有空就來上博東館走走。”家住附近花木社群的市民潘先生說,“在家門口走進一流博物館的感覺真好。”
開放式博物館與城市互動
走進上博東館,許多觀眾會感覺與傳統博物館“不太一樣”——
四面八方的自然光線被引入博物館內,比傳統的封閉式博物館更敞亮自然;走上二樓歷代繪畫館,入口序廳既在館中造景,又如照壁般擋住自然光線以保護展廳內文物;登上四樓“木石雙清:江南石供與海派盆景展”,至屋頂江南園林中,再從園林出口步上巨大的旋轉步道,毗鄰的上海科技館、上海圖書館東館、東方藝術中心等文化設施收入眼底;一路行至二樓休息區,野餐車、休閒椅竟營造出一分野趣……
城市的文化地標,是城市氣質的縮影。李立與團隊從一開始就認定,超10萬平方米的博物館首先一定要“好用”。為了緩解觀眾在特大型博物館中的觀展疲勞問題,建築改變常見的封閉式流線設計,在流線不同位置設定敞開式的休閒邊廳以及室外露臺和花園,強調建築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交流互動。外立面蜿蜒起伏的曲線,暗合上海這座城市“海陸交匯”的地理位置,也象徵“勇立潮頭”的精神狀態。
設計理論和設計史專家王受之發現,近年來當代美術館在建築設計與公共藝術的關係探索方面有兩個趨向:第一個趨勢是把博物館做成公共藝術,例如美國密爾沃基藝術博物館就被設計成一隻用鋼索拉起的鳥,可以隨太陽起落伸縮,博物館好像是活的,“這樣的建築物本身就是公共藝術。”但現場參觀後,他發現作為博物館展線較小,觀眾容易將注意力放在場館本身,而大約20年時間裡國內也在追趕這個潮流。
但近十年以來,博物館發生很大變化,逐步迴歸比較冷靜的展示空間。“上海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他認為,博物館是陳列的地方,是公共藝術的載體。“上海已經走完了靠建築本身變成公共藝術的階段,進入將博物館變為公共藝術陳列地點的階段。”
城市的文化地標,與城市共同成長。上博東館規劃動工之前,選址地塊因周圍施工建築臨時堆土長期積水,形成了一個小池塘,雜草野蠻生長,吸引了一些人前來休閒健身。開工之後,對這裡進行清除曾引發一些人的疑慮,這片自然生態是否有保護價值?
為了回應社會的不同聲音,浦東新區邀請了高校生物專家實地勘察,其中包括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最終,鍾揚發現現場只有一種野生大豆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其餘均為上海常見植物。為此,他在施工現場舉行了一場科普講座,向市民志願者、附近學生等介紹這些植物的門類,說明該地塊不具備生態保護價值——這也是他生前在上海的最後一場活動。那株野生大豆也已被移植和保護了起來。
如今與上博東館毗鄰的商業街區也已開放,看完展覽,觀眾同樣有豐富的消費選擇。不少觀眾表示:“一座城市文化地標,會給上海帶來更豐富的生活體驗,這是上海的魅力之一。期待上博東館將帶來更多更精彩的文化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