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很愛吃豆腐,尤其是在冬天,基本上離不開豆腐,就以我們當地為例,人們自己種黃豆,自己打豆腐,而且每一次一做就是一大桶,吃個把星期完全不在話下,吃完又接著去做,在冬天的話,豆腐燉魚,香煎豆腐、釀豆腐,黃丫頭燒豆腐等,吃著也會讓人相當滿足。
自從2000年前,豆腐被劉安發明之後,它就成為了大眾最喜歡的食物之一了,鮮美爽口,可炒可燉還可煮,幾乎可以勝任各種烹飪手法,如此美味的食物,到底是如何製作的呢?
豆腐的製作方法:
很小的時候,家裡就有製作豆腐,而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等到豆花快凝固的時候,吃上一碗,滑溜的下口,相當的過癮。
在家裡製作豆腐的話,需要提前一天晚上,把黃豆進行浸泡,然後第二天,用豆腐機,把豆子磨出來,中間會加入清水,這樣就得到了最原始的一個生豆汁,當全部磨好之後,就會把這個是生豆汁倒入大鍋中,開始燒,也叫燒漿。
漿燒好之後,會倒入大一個大缸裡面,讓它簡單冷卻一下,然後就到了最為關鍵的一步,那就是點漿,點漿,最開始用的石膏,也有人家會用滷水,點完漿之後,豆花就開始分層,變成了我們看到的豆腐腦。
這個是時候豆腐腦當中的水分還特別的大,而且也不成型,所以就會進行最後一步,找一個大桌子,上面放上模具,裡面放入大的濾布,把豆腐腦全部放進去,然後按壓濾布,把它包好,壓上大鍋蓋,鍋蓋上面,放入石頭,或者是其它重物,逼出多餘的水分。
過濾完水分之後,就是我們看到的豆腐,這個時候還是一整塊特別大的,把它用刀切成塊,就是我們吃的豆腐了。
那麼同樣是豆腐,“”和“石膏豆腐”有啥區別?哪個更值得吃?
它們的區別在於點漿的時候,用的原料不一樣,石膏豆腐,用的是石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硫酸鈣,作為凝固劑,而滷水豆腐,用的是氯化鎂。
它們的區別也比較的明顯,滷水豆腐口感較硬,而石膏豆腐口感較嫩;滷水豆腐鈣含量稍高,而石膏豆腐鈣含量相對較低;滷水豆腐的製作工藝相對複雜,儲存時間較長,而石膏豆腐易變質,儲存時間較短。
我們經常聽到一個詞,叫滷水,也就是說滷水製作的豆腐,它的口感其實要更硬一些,但是相對好儲存,石膏豆腐就比較的嫩一些了。
哪個更值得去吃呢?
這個全憑個人的喜好了,有些人喜歡吃,有些人則喜歡吃老豆腐,喜歡嫩豆腐的話,你可以選擇石膏豆腐,如果喜歡老豆腐,燉著吃,那麼可以選擇滷水豆腐。
當然我們在買豆腐的時候,也要注意,可不能隨便去亂買,比如說看上去非常的白,聞著有一股刺鼻味道,價格還特別的實惠的,那麼這種豆腐,很有可能存在食用安全隱患。
其次就是摸著非常涼的一個豆腐,也不要去買,一般這種豆腐,時間都可能會比較的長,甚至還有可能不是當天的一個豆腐。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市面上有些所稱的豆腐,它可不是豆腐,比如說千葉豆腐、日本豆腐、魚豆腐等,它都不是豆腐,可千萬不要被矇蔽了,不然的話,你以為吃的是豆腐,其實吃的是其它合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