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美食地理
騰衝,位於雲南省西部
被稱為“極邊第一城”
在西漢時稱滇越
大理國中期設騰衝府
是中國通向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門戶
請橫屏觀看
俯瞰騰衝市固東鎮銀杏村
這裡有1萬餘畝、3萬多株的銀杏樹
圖源|圖蟲創意
明代“旅遊達人”
曾用四十餘天遊歷騰衝
以三萬餘字記載此次“極邊之行”
讓後人感受到絕妙的風物之美
“村在林中,樹在家中,人在畫中”
九月底至十二月,小山村一片金黃
圖源|圖蟲創意
這個邊關小城東依高黎貢山
西毗鄰國緬甸
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的橫斷山系中
請橫屏觀看
油菜花開的季節
在騰衝鳳凰山上耕播的人們
攝影|劉正凡
億萬年前的地質構造運動
使其成為世界罕見
並且是最典型的火山地熱並存區
火山發育出的神柱谷柱狀節理景觀
呈豎狀密集排列
攝影|李貴雲
並發展出火山奇觀
神柱谷
火山堰塞湖溼地
北海溼地
全國唯一的城市瀑布
疊水河瀑布
低溫溫泉暗河
壩派巨泉和熱海高溫溫泉
騰衝火山眾多
有“天然地質博物館”之稱
圖源|圖蟲創意
方圓1000平方公里
有99座火山,88處溫泉
火山是炙熱的
而熱海也是滾燙的
“遙望峽中蒸騰之氣,東西數處,鬱然勃發,如濃煙卷霧,東瀕大溪,西貫山峽”
這是徐霞客筆下的壯麗熱海
熱海大滾鍋
是一口直徑6.12米,水深1.5米的泉眼
攝影|楊建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熱海大滾鍋
大滾鍋又稱“一泓熱海”
是熱海沸騰的“心臟”
因盛產硫磺,又稱硫磺塘
水溫約96℃~97℃
“鍋”底水溫可達102℃
沸水從泉底躍出
如同晶瑩剔透的珍珠
攝影|楊建
據說從前有一頭牛不小心掉入其中
待牧童從村裡喊人來時
已煮成一鍋牛肉
雲南十八怪中的兩怪
“雞蛋用草串著賣”“摘下草帽當鍋蓋”
攝影|劉正凡
蒸氣的溫度比熱泉更高
當地百姓利用泉邊的出氣孔
墊上稻草,蒸花生、紅薯、土豆
只需等待一小會兒
便可享受到獨一無二的騰衝風味
冬日的暖陽下
騰衝村民在陽光中就餐
攝影|劉正凡
一口滾鍋烹煮食物
這是好山好水的饋贈
水汽瀰漫中
更沸騰了人生
咕咚作響的泉眼與砂鍋
是騰衝鼎沸的敬語
敬這火山熱海大滾鍋
更敬餌絲米線土鍋子
騰衝,天地高遠心遼闊
01、在騰衝,實現“餌絲自由”
來到騰衝只辦三件事
吃餌絲,吃餌絲,還是吃餌絲!
肉餌絲、三鮮餌絲、酸湯餌絲
稀豆粉餌絲、大救駕、燒餌塊
可以連吃一個月都不重樣
三四千年前
“雲南就已種稻,又有野生稻分佈”
這能看出雲南栽培水稻的悠久歷史
依地勢錯落分佈的梯田
是農耕地區人們智慧的結晶
攝影|張耀臣
騰衝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由於其臥於高黎貢山腳下
檳榔江、龍川江、大盈江三大水系
灌溉出優質的稻米
米制品格外豐富
和順收穫稻穀景象
截至2023年10月,騰衝全市共種植水稻44.43萬畝
攝影|張正凡
通俗來講
餌絲就是用米做的麵條
口感比米線更加細膩香糯
騰衝餌絲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騰衝洞山鄉胡家灣村
是餌絲的發源地
得用當地的江水
和當地的漿米
這種漿米也稱“粑粑米”“餌絲稻”
為高原晚秈型別
大穗大粒,米質較硬
餌絲要歷經泡米、蒸米、舂米
壓片、切絲等步驟製成
胡家灣是騰衝餌絲發源地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攝影|劉正凡
舂米是最具儀式感的環節
需要三四個人齊力完成
在沉重的石碓下
一人眼疾手快地翻攪米團
一臼米飯一千克
需要捶打95-100次
餌絲才能久煮不糊
似乎隱喻著人們的一生
亦不過是在起落中迴圈
方可柔軟而有筋骨
大滾鍋餌絲
是過橋米線的“孿生姐妹”
攝影|解宏偉
取下舂好的大米
揉搓,擀薄,晾曬,切絲
“家裡大型請客,一定會做餌絲。”
騰衝牛肉餌絲
配以騰衝臘醃菜、西紅柿、香菜等食材
攝影|張玉翰
看似單調的餌絲以“不變”應“萬變”
不變的是餌絲
變的是豐富的配料
餌絲是配料共同譜就的美好
一碗美食
讓生活變得滾燙鮮活
02、騰衝最“野”的火鍋:銅瓢牛肉
豪邁、粗獷
是人們對銅瓢牛肉的第一印象
它最早源於茶馬古道
馬幫馱夫一路就地取材
雲南盛產銅
這道美食便從“銅”開始
銅瓢由大理白族匠人制作
銅鍋導熱快
還能補充人體中不足的銅元素
更能保留牛肉的原汁原味
銅瓢牛肉用銅瓢代替鐵鍋烹飪
湯鮮肉美、葷素相宜
圖源|圖蟲創意
雲南當地的土黃牛肉質緊實
肥瘦相間,醇而不膩
高湯以牛骨熬煮五個小時以上
帶皮的片狀牛肉爽滑彈口、筋道紮實
再輔以自家種的土豆、白菜打底
一大鍋牛肉便多了一味清香
糊辣椒是雲南的特色
也是蘸料的靈魂
大片牛肉,蘸水鹹香
舒服,滿足
03、舌尖上的火山熱海:土鍋子
“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
溯著水源來到和順
600餘年來
和順在多種文化的交流碰撞中
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
土鍋子是傳承數百年的傳統菜餚
囊括了“一湯六菜”
“一湯”為土雞和鮮排骨熬成的高湯
“六菜”為青菜、芋頭、酥肉
黃筍、泡皮、蛋卷
土鍋子用的是土法燒製的土陶鍋
將各色食材慢火慢烀
攝影|王立權
以炭火慢慢熬煮三四個小時
最大程度地保留食物鮮味
土陶鍋形似火山
也被稱為“舌尖上的火山熱海”
春冬祭祖和逢年過節的飯桌上
永遠少不了土鍋子的身影
人們把對祖輩的思念
和對未來的期望
寄託在這一口鍋子裡
土鍋子內塞以炭火
食物越煮越香
攝影|劉正凡
它將最尋常的食物
烀出了最不簡單的味道
如此“大雜燴”的土鍋子
同和順人一般
溫厚且包容
04、邊地僑鄉:和順古鎮
和順古鎮起源於明朝
它位於騰衝西南四公里處
中原文化、西洋文化
南詔文化、邊地文化
在這裡交匯碰撞
這裡是“火山環抱中的桃源仙境”
因此躁動與安寧
成為了它氣質的兩極
和順古鎮依山傍水、環山而建
是雲南著名的僑鄉
圖源|圖蟲創意
沿著西南絲綢之路
在明代中期時
和順人就已出國闖蕩“走夷方”
“夷方”指與和順僅隔70多公里的緬甸
和順先民從緬甸購入玉石、棉花
並將中原的絲綢、茶葉賣到“夷方”
過去
和順人在“走夷方”之前
都要吃一碗“頭腦”
寓意聰明伶俐,有頭有腦
如今
每逢農曆的正月初二
丈母孃也要做一碗“頭腦”給女婿
祝願女婿體面順利
小兩口甜蜜和諧
重演的“走夷方”
到東南亞國家謀生創業,是過去和順人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
攝影|劉正凡
“頭腦”原名“酘醪(dòu láo)”
讀音逐漸被諧音“頭腦”所代替
據考證,它是從中原傳入的美味
製作一碗“頭腦”並不複雜。
由炸幹餌塊片、紅糖甜酒水、荷包蛋製成
再加上蛋絲、豆腐絲、肉絲等配菜
滋味鮮甜,酒香淡淡
也許對於和順人來說
“夷方”代表著理想
即使難捨家園和親人
也依然要去遠方闖蕩
吃下家鄉的食物
總有從內心噴薄的力量
這一闖
不但闖出了最古老的跨國商號
還掀起了雲南最早的跨國貿易熱潮
上圖騰衝賭石之風盛行 攝影|李貴雲
下圖為騰衝翡翠 攝影|甘霖
由於明朝朱元璋的戍邊制度
和順也有不少中原移民
不同文化的交融
使得和順成為了西南最大的僑鄉
2020年
和順全鎮人口僅7000多人
但有3萬多人僑居緬甸、泰國
美國、加拿大等十餘個國家和地區
形成了“海外和順”
騰衝傈僳族表演“跳火海”
將苦難轉化為一種“美學”
攝影|劉正凡
此生天地一滾鍋
水霧隱藏了騰衝人種種辛酸苦辣
生活得以呈現出畫卷般的繾綣
拂手塵煙散
滾鍋內外
是騰衝人對人生浮沉的豁達
是對生活樂觀進取的態度
是對未知一往無前的勇氣
“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能夠自由地享受陽光,森林,山巒,草地,河流,在於平平常常的滿足。”
——托爾斯泰
騰衝的美食遠不止於此
騰衝海陸空
將谷花魚、棕包米和蜂蛹同燉
騰衝稀豆粉
搭配油條最為經典
更有難得一見的民族風情
景頗族綠葉宴
壯族簸箕宴
以手為筷,自然野性
它們都是屬於騰衝人的味覺記憶
一食一味,一味一城
極致且滾燙
是騰衝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