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就投資上的得與失做了些文字反思,分享在公眾號,供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反思自己造成嚴重虧損的決策,絕大部分都是FOMO型投資。有句話叫,“買在無人問津時,賣在人聲鼎沸處”。但大部分新手,往往是反向操作:人聲鼎沸時進場,無人問津處割肉。
巴菲特老爺子說“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但在未經過訓練的情況下,普通人的心智和情緒往往是:別人恐懼你更恐懼,別人貪婪你更貪婪。
大家都在搶購,情緒大機率被FOMO主導,虧損是大機率的事情,比如10月8號的大A,比如21年的樓市股市。
資產價格大漲的流動性寬鬆時期,擔心通貨膨脹和法幣貶值,搶購各類資產,潮水退去後,只剩一地雞毛。
若是流動性較好的資產,尚可血虧出售,回一點本;
若是流動性不好的,譬如非上市公司股份、收藏品,那就幾乎是血本無歸了。
覆盤了取得了不錯收益的投資,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自己看得懂的標的,在某個階段被市場報了低價,因此能以合理偏低價格買入。
在基本面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5年、10年市盈率分位值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
最理想狀況是,戴維斯雙殺時買入,戴維斯雙擊時賣出,既賺業績增長的錢,也賺估值提升的錢——實現“雙贏”,也就是你贏兩次
第二種是,買入的核心資產,在高位被套牢了,苦捱幾年穿越了週期,來到下一個週期高點,算下來,居然也能獲得還不錯的回報。
比如,美圖公司21年高位買入大餅,一度虧損超70%,深套幾年後,前段時間賣出,居然年化也有近20%。
再好的資產,買點不對,也會跑輸時間的。但所幸,買點再差,代價也就是跑輸幾年時間。
為了避免FOMO型錯誤,我做出了以下調整:
1,只研究十個以內最好的資產。
優質資產,買在高位的代價也就是跑輸幾年時間,到下一輪週期還會再回來的;而不夠好的資產,則很可能造成本金永久性損失。
“撿菸蒂”是有機會撿到便宜,但且不論是否能真正“看懂”,單論時間有限,就會造成花時間在“撿菸蒂”就沒有足夠時間去研究“大猩猩”了。撿菸蒂上限有限,而優秀標的的成長往往上限更高。
跟我之前做MCN的經歷類似,前20%的達人創造80%的收益。花很多時間在試圖帶出後80%的達人,其實遠不如抓住並放大前20%的達人的優勢。這是我當年不懂的。
2,預設自己是韭菜,放棄第一個週期。
普通人聽說某個標的,往往都是牛市中後期了。所謂菜場大媽都在聊股票了,就該賣出了,對於陌生的、未曾研究過的標的,我的水平跟菜市場大媽沒太大差別。
我覺得,沒有十年投資年化收益資料的驗證,就預設自己就是韭菜,新聽說某個標的時,以學習研究為主,第一個週期觀望或小額嘗試(建立觀察倉主要是為了保持關注);等待泡沫破滅後,再評估自己是否真正“看懂”了、能否加大投入,到時候自然能“清醒”不少,也更能聽到市場上負面的聲音,找到自己的認知盲區。
因為槓桿和週期變化,資產價格難以避免經歷波動。如果真的是優質資產,不差那一個週期。這個週期沒賺到,下個週期再慢慢賺就是了。
3,書面寫下交易計劃,設定買點和賣點,堅決按照計劃執行,如有調整,需要書面寫明原因。頭腦容易陷入情緒上頭的非理性狀態,而當用文字書寫時,則逼迫自己去思考和計算出具體數字。
買點,要預留一定的安全邊際。買的價格偏高,安全邊際不夠,會在熊市捱得很難受。
讓你心慌、焦慮、睡不好的投資,一律不是好投資。吃得下、睡得好,永遠比賺錢更重要。
4,定期、定額投入;大額投入,需要設定一個月冷靜期。
買點的計算和把握相當有難度,一次性買入後,還在不斷下跌,難免心態不好。相比之下,定投是新手保護傘,平滑波動,越跌越買、降低成本,心態好。定額而非定量,低位的時候自動買得更多。
一時興起的大額投入,先書面寫明原因,並設定一個月冷靜期。“急不可耐”的情緒是危險的,往往意味著正在FOMO。
錯過,無非少賺點,沒那麼可怕,本金永久性損失才最可怕。
以上是我的階段性反思,歡迎指正如有更新迭代,會不定時分享出來。如果你對投資也有自己的體系和見解,可以加我微信(學習版)交流:472271,辛苦簡要自我介紹下,以便我知道你是誰,將你加入到對應的標籤(因為好友快滿人了,相關朋友圈會分組傳送,不打擾其他好友),謝謝。這個號沒有助理協助管理,訊息較多,如有疏漏,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