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吟光的小說《港漂記憶拼圖》由九個篇章構成,每個故事中的主角都代表了其所在的群體。他們迷茫又奮進,消極但堅強,寂寞卻熱烈,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成為繁華都市生命運轉中不可或缺的齒輪,為命運滾動、磨損。
《港漂記憶拼圖》
小說於2023年9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近日,作者吟光與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文貴良、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周立民、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長聘教軌副教授施東來、作家出版社創意合作部主任宋辰辰等做客上海書城福州路店,打撈記憶中的香港-上海雙城故事。
青年作家吟光
陳子善首先以書名為切入點,講到從“北漂”“南漂”到“港漂”的歷史梳理:“港漂”並不是現在才有,張愛玲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去香港,也可以說是“港漂”。早期“港漂”有的是做生意,有的打工,有的從事文化的工作。
而這一部小說中的“港漂”特指現在去香港念大學的這一批年輕人,他們在唸大學當中遭遇的各種問題,從而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而今,這部小說把新一代年輕人的港漂置於更大更復雜的文化背景下加以表現,與以前的港漂已有很大的不同,寫出了新一代年輕人港漂的追求和困惑,很有意思。”
文貴良認為《港漂記憶拼圖》是一部新形態的、具有探索性的小說。和以前的只有文字不一樣,它有二維碼,有地圖,有音訊,有影片,把現代媒介技術納入到小說中。“現在年輕人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也許更喜歡閱讀這種新形態小說。這是小說在形式上的創新。從語言層面來說,作品中英語、粵語和現代書面漢語(普通話)三者結合在一起,又有實際的區分,使得小說具有獨特氛圍,每個角色透過自己的語言變得更鮮活、具體,形象更突出。”
活動現場
周立民表示,受港臺文化的影響,香港在很多人的腦海裡是幻象的存在,這種幻象可能是香港的一部分。而這部小說給大家提供了香港的另外一部分,在流行歌曲,武俠小說,電視劇,電影之外的一種情調,或者是抒情之外的痛感。
“城市痛感是讀這本小說非常有感觸的一點,吟光把這種痛感表達到位,讓讀者感受到敏感又堅強的情緒,引起共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作品中表達了對現代社會的看法,思考城市的命運,甚至是整個地球、全人類的命題,這在年輕作家中非常少見。”
他還強調了書裡的幾個元素:港漂身份,拼圖的敘述方式,尤其是記憶,“小說的表述是一種記憶的方式,社會也必須建立起它自己的記憶。記憶這個詞是我們和機器人區別的一個重要方面。小說包括文學樣式,替我們保留了社會的感覺和記憶。”
吟光也是跨媒介創作者,香港作家聯會及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常務理事。《港漂記憶拼圖》特別邀請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媒介與互動研究所製作故事線索圖、科幻影片等,崑曲藝術家施夏明、音樂家周天歌、滑倒樂隊為圖書提供音樂支援,使得作者的跨媒介創作以圖書為載體完整呈現在讀者面前。
在活動現場,吟光也分享了作品的一個獨特之處,最後一章以劇本殺的方式,讓每個角色在看似遊戲的空間裡換了身份,給了故事多元的結局。她講道,這部小說也是基於自己的觀察,故事中的人物都有一定的原型,可能是來自她在港留學的同學,室友,或者朋友。未來她會繼續書寫香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