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因吉祥而變得生活化,生活因吉祥而變得藝術化。
從春節到端午、除夕的歲時節日,到每一個平凡流逝的日子,吉祥藝術帶給人幸福與安寧,為生活平添了情趣。雖然,這種對於幸福生活執著的追求是帶有功利性目的的,但卻情感質樸真切,充滿著朝氣與活力。在蛇年正月初五“迎財神”之日,澎湃藝術帶來關於“財神”與“福祿壽三星”的民間藝術作品,講述其間的中國民俗故事。
清代財神年畫
財神——招財納福
私有制的出現使財富與金錢成為支撐個人與社會生活的重要力量之一,古人也深知對財富與金錢的合理追求並不可恥,而財神也是私有制經濟下民間最為重要的神祇之一。財神的興起極具地方色彩,最初的財神多為隨鄉而立的鄉土小財神,而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比干、、關羽等真正意義上的三大財神。
狀元分文武,財神也是。“文財神”顧名思義是由文官演化過來的,如比干、范蠡等,也稱作“財帛星君”“增福財神”。他們通常容貌富態、五綹長髯,一副文官的打扮,頭戴烏紗、身著紅袍、手持如意、足蹬元寶,有些則手持“天官賜福”的詔書。“武財神”則是由歷史或道教中的武將演化而來,如關公、趙公明。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則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是殊途,但也都有財可發,有仙人庇佑。而不管是文財神還是武財神,都不僅寄託了百姓對財富的渴望,更是表達了百姓對財富的態度和價值取向。財神們是在錢財面前規範世人的道德力量,關公代表了“誠信”,范蠡代表了“智慧”,趙公明和比干則代表了“公正”。
小校場年畫《五路財神圖》
在民間,最有群眾基礎和影響力的是趙公明,百姓所奉的財神爺形象很是高大威武,他黑麵濃髯、頂盔貫甲、手中執鞭,而且絕不是孤零零的,他的周身一般有聚寶盆、大元寶、珊瑚之類圍繞襯托,更顯出一種富貴華麗的效果。 文財神之一的比干也是百姓熟知的人物,他是紂王的叔父,為人剛直不阿。彼時紂王荒淫無道,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因此比干也常常勸諫,但紂王對此十分厭惡,妲己也不時加以挑撥,更是令紂王對其怨恨無比。比干總是強諫,不給紂王和妲己留一絲顏面,於是,紂王一日暴怒,對比干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叔父每日皆是聖人的做派,那我倒是要看看是不是這樣。”
說罷,紂王便叫人剖開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了他的心。比干雖遭此橫禍,但也成為了千古傳誦的良臣。提起剛直正義、坦蕩無私,人們必然會想起比干。而百姓也相信將錢財交由這樣的人掌管必定公平可靠,於是比干漸漸被奉為財神。
另一位為大眾所熟知的文財神是范蠡。范蠡是因為既善於聚財致富,又樂善好施而被視作財神的。他本是楚國宛邑三戶村的普通村民,而後卻憑藉自己的才能成為了越王勾踐最重要的大臣。
他有建國立業的宏韜偉略,在越王最落魄的時候來到了越王的身邊傾力相助,輔佐越王勵精圖治,一雪會稽之恥,最後終成霸業。而最後,范蠡一是不貪圖功名利祿,二是洞悉了兔死狗烹的道理,選擇功成身退以自保。他雖是不辭而別,但臨行前給好友文種留書一封:“高鳥已散,良弓將藏;狡兔已盡,良犬就烹。夫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鷹視狼步,可與共患難,不可共處樂,子若不去,將害於子。”信中的觀點頗有遠見,但文種並未聽從范蠡的勸告,最終為越王所害。范蠡逃出越國之後,來到了齊國的海濱開荒種地。他勤勞儉樸又善於經營,不過數年便聚財幾十萬,成了當地最大的富豪。齊王知道範蠡,封他為宰相,但後來,范蠡交還了相印,散盡家財,又帶著一家人悄悄離開了。據傳,范蠡後來到了山東定陶縣,自號陶朱公,專事商業貿易。過了幾年,又聚財億萬,成為天下首富,陶朱公也成為了富人的代稱。范蠡是淡泊而睿智的政治家,本就受人崇拜尊重;而作為商人,范蠡既經商有方,又樂善好施,也深受人們的喜愛,由此也就漸漸被視作財神。
桃花塢《和合財神》年畫
《封神榜》所載的財神是趙公明。他本是道士,在眉山羅浮洞修道,輔佐紂王。姜子牙封神時並非直接封他為財神,而是“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因其司職與財相關,所以民間也就視他為財神了。而元末明初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則說趙公明是終南山人氏,自秦時便開始隱居深山修煉,功成後被玉皇大帝封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供奉的財神尊容頗為兇悍,渾身上下似乎都寫著“不好惹”,他們多是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鋼鞭,一手捧元寶,以黑虎為坐騎,因此又多了“黑虎玄壇”之稱。這個版本的趙公明更是執掌除瘟剪虐,驅病禳災。若是冤抑難伸,他便主持公道;若是買賣求財,他也能使人獲利。因此,他的本職雖然不是財神,但能使人獲利的神力也沒有其他神明取代,百姓便將他視為財神了。
武強年畫 《增福財神》。
正月初五迎財神是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幾乎都有的習慣,這個習俗在明代便十分興盛了,一直影響到現在,民間至今都有“放鞭炮,財神到”的說法。傳說,趙公明雖位列仙班,公正嚴明,
但是卻懶散隨意,每年只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也不知道會去哪家。所以家家戶戶便都在這天起早放鞭炮,焚香獻牲,希望能趕在前頭把財神迎回自己家。不過,也有人打聽到,財神的生日其實是在農曆七月二十二日,便不去趕正月初五的熱鬧,而是在這天悄悄地備辦盛祭,給財神過生日。現在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商家在店裡放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在農曆七月二十二日忽然擺上四菜一湯便是由於這個緣故。
民間關於財神的年畫也是不勝列舉,常見的便有《財神賜福》《招財進寶》《開市大吉》等,除了主角趙公明外,畫中一般也會描繪他的四位部下——招寶、納珍、招財、利市,他們或分立兩邊,或圍繞在趙公明前後。趙公明依然是一身戎裝、身騎黑虎,一手執鞭、一手持寶。招寶手捧元寶;納珍手端聚寶盆;招財手託青龍,有時也會舉一串青龍狀的銅錢;利市手舉一小令旗,上書“宜利和合”。民間也有將趙公明及其四位部下合稱為“五路財神”的說法,並且一同祭祀供奉,意在路路通財。
年畫中的《財神像》
另一位眾所周知的武財神便是關聖帝君,即關羽,關雲長。
從陳壽的《三國志》到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的故事傳說至今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而關羽形象則漸漸“出圈”,他逐漸走出了文學、歷史等領域,成為一個獨特的象徵和符號。忠、仁、義、禮、智、信等儒家崇奉的倫理道德無一例外地被附著在關羽的形象上,而融合了這些,關羽自然也便成了一位舉世矚目的正統偶像了。民間對關公的崇拜十分興盛,他的廟宇也幾乎遍佈全國各地。關公幾乎是無所不管,司財只是他的神職之一。此外,關公還能司命祿、佑科舉讀書、消厄除病、驅魔辟邪、巡查冥司、掌管風雨、庇護商賈。人們如此崇奉關公主要是因為他的忠義,以忠義誠信的關公為財神實際上也是在提醒人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傳說中,關羽還管過兵馬站,擅長算數,而且為人講信用、重義氣,因此便被生意人尊為守護神,同時也就被視作財神爺了。
關公由此也成為了中國信仰中的一個典型符號了,其廟宇遍及世界各地,只要是華人聚集的地方便會有關公的身影。在中華文化中,關公也遠非只是財神、行業神、保護神,經過歷代的傳承和積澱,關公更被視為象徵中華道義和秩序的權威,而由此也在中華兒女的心中牽起一條剪不斷的紐帶。
河南安陽木雕— 趙公明
福祿壽三星——吉星高照
福祿壽三星可以說是中國民間最受歡迎的一組吉祥神,俗話說“人間福祿壽,天上三吉星”,他們代表了古人生活最理想的三個方面:幸福、富貴和長壽,體現了傳統生活的價值觀念和取向。可以說,人們對福祿壽有多少追求,對三星便有多少喜愛。他們是單純質樸的民族傳統祝福神,洋溢著鄉土的氣息,給人間帶來祥和與喜慶。民間小曲唱道:“福星高坐把福施,祿星送子下祥雲;壽星騎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臨門。”福星手持如意、衣著華貴,祿星頭戴牡丹、笑容滿面,壽星一手捧仙桃、一手持龍頭柺杖,在祥雲瑞氣之中,他們來到了人間。
明代福祿壽星君像
在三星中,人們一般以福星為中心,懸置在天上的“福星”被人格化了之後便成了福神,因為“福”的內涵和外延都極其廣泛,所以福星在民間也受到了最為廣泛的歡迎,福氣、福運、運氣、幸福等,福星無所不包。《韓非子》中便說:“全壽富貴之謂福。”而民間素有“五福”的說法:“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四曰做好德,五曰老終命。”也有不少人認為“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便是“五福”。不管五福的具體內容如何,單是一個“福”字,便足以讓百姓心嚮往之。
年畫 福壽天官
福神被人民作為偶像崇拜,人民期待福星、福神能給人間帶來福祉。然而福神究竟何許人也卻不很明晰,歷來也有著不同的說法。一般說來,福星便是“三官”中的“天官”,民間也有“天官賜福”的說法,而“三官”又來源於道教,即天官、地官、水官。東漢時期,張陵等人創立了道教,他羽化後,其子子承父業,繼續宣傳發展道教。他聲稱,信徒若生病了不必尋醫問藥,只要他在一張紙上寫出病人的姓名,交代上為什麼被罰患病,共寫三份,分別給天、地、水—給天的埋在山上,給地的埋在平地裡,給水的沉入水中,這便是“三官書”,書到病即可除,因為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赦免罪過,水官能幫人擺脫厄運。而“天官賜福”這一說法既朗朗上口,又寓意吉祥,因而廣受歡迎,於是天官便被當作降福的福神來祭祀供奉了,“天官賜福”也成為了年畫的重要主題。家家戶戶張貼年畫,以求天官帶來幸福好運。除了“福神”,天官也被叫作福星、福判。他們的外形都是典型的吏部天官模樣,一身朝官裝束,身著紅色袍服,腰繫龍繡玉帶,手執大如意,足蹬朝靴,五官端正,劍眉星目,氣質穩重威嚴,但又不失慈祥和善,一副喜顏悅色、雍容華貴的氣象。天官的身旁常伴童子,手捧寶瓶,瓶中插玉蘭、牡丹,寓意“玉堂富貴”。還有些天官則與眾不同,他們笑得更開心些,懷中抱一童子,膝下還伴有四個童子。童子們或捧鮮桃,象徵著長壽無量;或捧春梅,象徵著喜氣洋洋;或捧石榴,象徵著子孫滿堂;或捧蓮花,象徵著升官發財;或捧鯉魚燈,象徵著富貴有魚。
年畫 福壽天官
北斗七星中的六顆被合稱作文昌官,而其中第六顆星是祿星。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記載:“曰文昌官: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司祿”顧名思義便是執掌功名利祿,即是祿星。傳說中的祿星身份複雜,有人認為他是保佑考生金榜題名的文昌星,有人則認為他原本是身懷絕技的道士,總之,祿星寄託了人們關乎事業前程的方方面面。
清代 福建 《天官賜福春》
進入隋唐時期,由於科舉興起,功名利祿已成為一體兩面,而祿星能執掌文運,自然漸漸走紅。科舉考試使得普通百姓也有了成為“人上人”的機會,然而科舉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當現實與希望不對等時,不管讀沒讀過書自然都會試圖在神靈身上想想法子。於是文昌官裡的那顆祿星就不僅閃耀在天邊了,更閃耀在人們的心中,時至北宋,祿星更是被稱作了文昌星。四川綿陽梓潼縣的七曲山文昌大廟,是現存最古老的文昌廟,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廟的祖庭。七曲山文昌大廟中存有宋代鑄就的神像,每尊重達1.2萬斤。似乎因為神像有著超乎尋常的“分量”,因此它能夠歷經千年而不被損毀,捱過了刀兵戰火,儲存至今,而正是這些神像也使今人能有幸一睹千年以前文昌星的廬山真面目。宋代文昌星也是一副朝廷重臣的模樣,辦事員和童僕們分立左右,更是襯托出他高貴不凡的氣度。廟中獨佔鰲頭、蟾宮折桂等吉祥圖案几乎俯拾即是,似乎每一處都在衷心地祝你金榜題名。而這裡自然也成為歷代文人的許願福地,文昌星於他們而言是守護神,是幸運星。
在明代,祿星繼續拓展著業務範圍,在民間也被視作送子的神仙,在明初的唱本中就已經出現了“祿星抱子下凡塵”的唱詞。民間傳說祿神姓張,因此祿星也被稱為送子張仙,據《歷代神仙通鑑》記載,這位張姓的神仙本是五代時期一位道士,原名張遠霄,在青城山修道成仙。他擅長彈弓絕技,百發百中,專門針對那些在人間作亂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時期,他已經在巴蜀地區小有名氣了。張仙送子的故事最早見於北宋的文人筆記,蘇洵甚至在《張仙贊》中說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就是張仙託夢送來的。
兩兄弟同年參加科舉,一同高中進士,因此轟動朝野、名滿天下。而送子的張仙自然是功不可沒,由此也名聲大震。祿星由天邊的一顆星星成為執掌勳祿的神仙,能保讀書人登科及第,還能給凡人送子,因此也成為了三仙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祭祀祿神的方式和祭祀福神相似,主要是張貼祿神年畫。畫中除了祿神之外一般還有兩位童子,一喚作“天聾”,一喚作“地啞”。傳說,科舉考試的試題是文昌帝定的,安排一聾一啞兩位仙童做助手則是為了試題得以保密,對士人們也公平。執掌功名利祿的神仙除了祿星及由其演變的文昌帝,還有魁星。魁星本是北斗星鬥部四星的總稱,“魁”本來就意味著第一,因此讀書人崇拜魁星也就不足為奇了。魁星的形象直接是根據魁字的字形想象出來的——一個長得像鬼的神仙。而與魁星相關的圖畫中, 魁星或者用腳踢一隻鬥,或者手抱一隻鬥,頗有些行為藝術。還有些圖畫則是畫一隻鬼立於鰲頭之上,舉足起鬥,反顧以筆點之,稱之為“魁星點鬥,獨佔鰲頭”。
清代 河南朱仙鎮 《福字長壽仙翁》
司長壽的神明很多,但壽星無疑是影響最大的一位,其原型為星宿,是東方蒼龍七宿中的頭二宿,即角、亢二宿。郭璞注《爾雅·釋天》說,壽星“數起角亢,列宿之長,故曰壽”。因為角宿、亢宿列眾星之長,所以主長壽。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也記載秦朝一統天下時便在咸陽建造了壽星祠,供奉壽星。
《漢書·禮儀志》記載,漢明帝在一次祭祀壽星儀式中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他廣邀天下的古稀老人,只要年滿 70歲,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有資格成為漢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後,漢明帝還贈送每位老人一些酒肉穀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而這也是後來壽星手中持一柄手杖的由來。魏晉之後,壽星身上的政治教化功能被削弱,壽星的手杖也漸漸起了變化,鳩杖漸漸被桃木手杖替代。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由此,過去象徵著尊貴與特權的手杖就變成了壽星手中長壽吉祥的象徵了。明代更是取消了自秦漢以來國家祭祀壽星的制度。壽星的政治色彩被完全革除,開始向民間的懷抱飛奔而去,成為了中國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石雕— 福祿壽三星
提到長壽,自然便會想到養生,而道家養生觀念的融入甚至使壽星形象發生了變化,最明顯的便是壽星的大腦門。現存最古老的壽星形象可能要數山西永樂宮壁畫中的壽星,而在眾多神仙之中,壽星無疑是最好辨認的,這正是因為他的大腦門。傳說,壽星的出世比哪吒還艱難,他的母親懷胎九年還不能分娩,十分著急,便問肚子裡的孩子:“兒啊,你怎麼還不出來?”壽星在孃胎中答道:“家門口的石獅雙眼出血的時候,我便要出生了。”這話被隔壁屠夫聽了去,於是他便用豬血塗在石獅的雙眼中。母親告訴壽星時候到了,他便忙從母親的腋下鑽了出來,因為出生時依然未足年份,所以他的頭便長而隆起了。壽星母親超乎尋常的懷胎時間也預示著壽星生命長度的非同一般,由此可以給人帶來長壽。
河北民間剪紙 騎鹿壽星石雕
定型了的福祿壽三星形象自明代開始便廣泛流行開來,被用於繪畫、建築、傢俱,尤其是年畫上。最典型的福祿壽三星年畫便是福星居中,祿星在右,壽星列左,這樣的年畫在過去更是常常被懸掛在中堂之中。
《吉祥如意——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民俗故事》書封
注:本文文字部分摘自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吉祥如意——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民俗故事》,作者尹笑非,文學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工藝美術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非遺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嵇晗,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