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武王墩墓主人已確定為楚考烈王,或許人們會對他的名字感到陌生,但歃血為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等成語都與他相關。從武王墩出土的萬餘件文物中,有哪些成了考古專家探究歷史真相的關鍵呢?
祭祖敬天,卜問祈福,透過《楚辭》的描繪,可以感受到古人,對自然的敬畏,對萬物的親和,對傳承的尊尚。
兩千多年後,安徽淮南武王墩大墓,禮樂祭祀相關的大量文物出土,又成為探究歷史的珍貴實證。
這是一件子母口圓鼎,鼎身素樸、蹄足高挑,呈晚期楚器典型風格。
鼎腹上部一行銘文並不醒目,卻讓考古專家欣喜若狂:楚王酓前作鑄白鼎以供歲嘗。經專家考證釋讀,“酓”在上古音中,與“熊”字音義互通,“前”也可與“元”字通假,因此“酓前”即為後世史書中的“熊元”。
銘文中熊元既稱楚王,就不可能出自之前的歷代王墓,其後三位楚王,幽王墓已於上世紀被發現,哀王被篡位所殺,末代楚王負芻亡國被俘,應不會有如此規格大墓,因而武王墩大墓的主人,最終鎖定為楚考烈王熊元。
銘文中的“歲嘗”二字,也是歷史文化的印證。依據周禮,一年有春祠、夏礿、秋嘗、冬蒸,四場重大祭禮。七月秋日,以新熟五穀進獻宗廟先祖,此為“嘗”。僅武王墩墓出土帶“歲嘗”銘文的器物,就不止一件,足以遙想當時盛況。
考古,不斷探尋真相,總會遇見新的未知。銘文中“白鼎”的“白”字作何解,是規格形制,還是功能用途,目前尚無先例可判斷。
荊楚八百年,創業於蠻荒,篳路藍縷中,孕育出浪漫奔放的底色,敬天地尚先祖的傳統也更為濃厚。漫漫歷史長河,文化融匯傳承,祈願家國安泰,護佑社稷穩固,已經成為華夏子孫的共同信念,築起行穩致遠,繼往開來的精神之基。
(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