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2》海報 圖據影片官方微博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 受訪者供圖
婦好數字復原形象。受訪者供圖
春節檔電影《封神第二部:戰火西岐》(簡稱《封神2》)正在熱映,截至2月6日,票房已突破10億元。片中精美的服裝、道具和場景引發觀眾熱議。與此同時,影視作品的改編與真實歷史如何完美契合也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對此,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專訪了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殷墟考古隊隊長唐際根。1《封神2》眾多人物在歷史上有跡可循 雖然電影是文藝創作,細節不能深究,但其中眾多人物在歷史上確實有跡可循。例如,電影中的殷壽和妲己。據文獻記載,殷壽的原型商紂王是自焚而亡。紂王死後葬在哪裡呢?河南安陽殷墟王陵區有一座不帶墓道的大型土坑墓,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錫璋推測,這座墓葬可能就是商紂王的墓地。 唐際根則表示,妲己到底在歷史上是否存在,依舊存疑,但司馬遷曾在《史記·殷本紀》中提到過她。至於電影中出現的散宜生、南宮适等其他人物,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線索。 唐際根告訴記者,當前的考古學成就非凡,既有關於真實商王朝的宏觀歷史,也有商朝人生活的歷史細節。比如,考古發現當時的人均壽命只有三十來歲;人們以“族”為基本單元,居住在地面而非以前認為的半地穴建築中;當時社會階層明顯,國王位於權力中心,軍隊以矛、戈為兵器,能征善戰;農業是當時的經濟基礎,而手工業中鑄銅、製陶、制骨、制玉、紡織、釀酒等較發達;人們使用文字,信仰天命,敬畏祖先;遇到大事習慣占卜決疑,祭祖問策。而生活中的細節,從已發掘的商王武丁王后婦好的墓中就可見一斑。比如商人以骨笄固發,衣服袖口都很窄小等。 在唐際根看來,如果以真實的歷史來要求,電影《封神》在這方面的表現還可以提升。但考慮到電影《封神》取材於神話題材,就不必深究這些細節。但他同時強調,神話雖然不是真實的歷史,也同樣應嚴肅對待。例如《封神》中的殷郊法相,現代感太強,過多地失去了審美的民族性。2神話是從歷史中“成長”出來的 唐際根表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他希望影視工作者能夠按照考古研究成果中的真實歷史來進行作品創作,這樣既能體現考古成果,又能還原真實的歷史,“這樣大家接受的都是經過學術過濾的資訊,是準確的”。不過唐際根也表示,對於《封神2》等影視作品應持寬容和理解態度。一方面是因文藝作品要滿足觀眾需求的多樣性,另一方面也是對古人想象力的尊重。 唐際根認為,觀眾群體知識背景不是鐵板一塊,大家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大家可以先看神話,從神話入手、入眼,保留審美的多樣性,保留想象的空間,也保留冷靜思考的空間。“如果有人因為觀看影視作品而對真實歷史產生興趣,這便是學者‘出場’的時候。學術界可以透過合適的方式介紹真實的歷史,引導大家用嚴肅的態度面對歷史。” 唐際根認為,除了真實的歷史,許多神話本身就是古人思想觀念和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的另一面。神話代替不了真實的歷史,本身也不是真實的歷史,但是它又跟歷史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因為它是從歷史中“成長”出來的。 比如神話小說《封神演義》,就是從商周交替的歷史背景裡“成長”出來的。“神話傳說是中華民族的財富,我們應對其持寬容態度。神話本身可能是奇幻的,但又是古人虔誠信仰的‘真實思想’。他們是真的相信這些故事,我們不應該抹殺這些美麗的想象,應該予以尊重。東王公、西王母、夸父逐日這些美麗故事,還有那部充滿東方式想象力的《山海經》,同樣需要尊重。”唐際根說。 對於《封神2》中的細節,唐際根表示,影片中確實存在一些錯漏之處,但自己並不願意去批評這些細節,“商朝那時候不可能騎馬,也不可能長劍在手。當時打仗的基本兵器是銅戈和銅矛,軍隊中指揮作戰時拿的是鉞,但是在電影中沒有這樣的呈現,影片中的背景紋飾和圖案也經不起推敲。” 儘管如此,唐際根依舊認為,觀眾沒有必要苛求這部作品的主創,“這畢竟是一部奇幻片,我們應該用寬容、冷靜的態度來對待它。但作為專業人士,我們同時要保持專業性,在必要的時候、合適的場合告訴大家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3希望婦好的故事能夠影視化 殷墟是中國考古發掘時間最長、次數最多、面積最大的古代都城遺址,唐際根曾在這裡從事了 27 年的考古工作。在此之前,他的老師、著名考古學家鄭振香率領團隊發現了殷墟最重要的一座墓葬——商王武丁王后婦好墓。這是殷墟遺址自發掘以來,迄今為止唯一一座未被盜掘過的墓葬。2023年,婦好首次以數字形象出現在公眾視野,引發強烈關注。 曾有人聯絡過唐際根,希望根據考古成果拍攝一部歷史影片《婦好》,但苦於現實原因未能實現。 在唐際根看來,婦好的故事非常值得講述,他和其他考古學界的專業人士都願意對此提供歷史學上的幫助,將真實的商王朝歷史以影片形式奉獻給大家。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雷蘊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