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十的神秘面紗:石頭節的由來
春節,這場盛大的傳統節日慶典,從除夕的闔家團圓,到元宵的張燈結綵,每一天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在這一連串喜慶的日子裡,大年初十雖不如初一、十五那般廣為人知,卻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它,被稱為 “石頭節”,一個聽起來就充滿神秘色彩的名字,不禁讓人好奇,為何這一天會與石頭緊密相連?
據說,在民間流傳著關於正月初十是石頭神生日的傳說,每一個都充滿了神秘色彩和文化韻味。
傳說人類的祖先是猴子,而在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猴王孫悟空是從石頭縫裡出生的,按照這樣的邏輯,石頭就應該是猴子的母親,進而石頭自然也是人類的祖先了。所以,人們祭拜石頭,就有了追本溯源、敬重祖先的意味。在臺灣泰雅族,流傳著石頭生人的傳說。據說在遠古的時候,一座大山的岩石突然裂開,從裡面生出來一男一女,二人結婚後,生下許多兒女,後來這些兒女便繁衍成了泰雅族。這個傳說反映了泰雅族對自身起源的獨特認知,石頭在他們的文化中,是生命誕生的神秘源頭,承載著民族的根源記憶。
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羌族人崇拜白石 。傳說羌族最早居住在西北草原,後來因戰亂被迫逃亡。在逃亡途中,幸好遇到一位叫木已的天女,天女丟下三塊白石,白石化作三座雪山,擋住了後面追兵的去路,他們才得以化險為夷,到達松潘草原。可沒想到在這裡又與戈基人發生爭端,因為屢戰屢敗,只好求助天神木比塔。天神託夢給羌族人的首領,傳授他用石頭和木棍做武器的方法,最終羌族人終於戰敗了戈基人。為了報答天神,羌族人就用白石作為天神的象徵,供奉於每家每戶的房頂之上,早晚祭拜一次。後來,在歷史長河中不斷演變,最終,他們將白石作為一切神靈乃至祖先的象徵進行崇拜。這個傳說不僅展現了羌族的歷史變遷和民族精神,也體現了石頭在他們宗教信仰和文化傳承中的核心地位。
這些關於石頭神的傳說,雖然內容各異,但都表達了人們對石頭的敬畏和崇拜之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們是民間文化的瑰寶,代代相傳,為大年初十這個特殊的日子增添了更多神秘而迷人的色彩。
從歷史發展來看,大致是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石頭,作為土地的一部分,更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從原始社會開始,石頭就被人類製作成各種工具,如石斧用於砍伐、石刀用於切割、石磨用於加工糧食等。這些石器工具,在當時簡陋的生產條件下,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可以說,石頭是人類走向農耕文明的重要基石。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石頭的依賴和敬畏之情與日俱增,逐漸形成了對石頭的崇拜。大年初十被定為石頭節,便是這種崇拜的具體體現,人們希望透過祭祀石頭,祈求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石器工具使用順利,農業生產不受阻礙。
初十習俗大賞:從吃的講究到特別活動(一)食俗之美
在大年初十這一天,不同地區有著各具特色的飲食習俗,每一道美食都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內蒙古、山西等地,莜麵是初十餐桌上的主角。莜麵的製作過程頗為講究,需歷經 “三生三熟”。首先,收割下來的莜麥是生的,這是 “一生”;將其炒熟,成為 “一熟”。接著,把炒熟的麥粒磨成莜麵,又成了生的,即 “二生”;用開水和麵,這便完成了 “二熟”。最後,將和好的面製成各種形狀,如莜麵窩窩、莜麵魚魚等,再上籠屜蒸熟,這便是 “三生三熟”。蒸熟後的莜麵,口感筋道有嚼勁,搭配上羊肉臊子或酸菜滷汁,味道濃郁醇厚,令人回味無窮。人們在初十吃莜麵,不僅是因為它獨特的美味,更寓意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莜麵
棒子粥也是初十常見的美食。製作時,先把大米洗淨,再將玉米粒剝下洗淨,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熬 20 分鐘左右,直至粥變得濃稠。棒子粥色澤金黃,口感香甜,散發著淡淡的玉米清香。在春節大魚大肉的飲食之後,喝上一碗棒子粥,既能清腸養胃,又因其金黃的色澤象徵著財富和豐收,寓意著新的一年糧食滿倉、生活富足。
在河南等地,人們在初十會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饃餅通常是圓圓的,有的還會包上各種餡料,如韭菜雞蛋、豆沙等。製作饃餅時,先將麵粉加入酵母和適量溫水,攪拌成絮狀,再揉成光滑的麵糰,醒發一段時間。然後將麵糰分成小劑子,擀成薄片,包上餡料,製成餅狀,放入鍋中烙至兩面金黃。吃饃餅寓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新的一年財運亨通,生活美滿。
(二)獨特活動
除了美食,大年初十還有一些獨特的活動,充滿了趣味和節日氛圍。
在山東鄆城等地,有著抬瓦罐的習俗。初九夜裡,人們會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子穿過瓦罐的邊耳,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石頭始終不落地,就預示著新的一年會大豐收;若石頭落地,則意味著年成可能不太好。這個習俗看似簡單,卻蘊含著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豐收的期盼,大家都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茁壯成長。
正月初十還是 “老鼠嫁女” 的日子,許多地方會舉行祀鼠活動。在屋隅、牆角及水甕裡點燈、焚香、敬紙,對老鼠娶親表示祝賀。有些地方,人們會在晚上忌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麵粉做成的 “老鼠爪爪”“蠍子尾巴” 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是為了給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這樁喜事。吃 “老鼠爪爪” 表示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 “蠍子尾巴” 則是為了讓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彷彿是在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這些習俗反映出北方地區在農耕文化中,對老鼠這一與糧食密切相關的動物的複雜情感,既害怕它們糟蹋糧食,又希望透過討好它們來換取糧食的平安。
各地習俗差異:南北東西大不同
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初十習俗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環境因素。
如前文所述,在北方,山東、山西、河北等地,“老鼠嫁女” 的習俗尤為盛行。
而南方的初十習俗則更具特色。在廣東、廣西等地,初十掛花燈的習俗十分流行。初十這天掛起的花燈被稱為 “添丁燈”,這一叫法源自粵語發音中 “燈” 和 “丁” 相近,所以 “添燈” 寓意著 “添丁” 。在一些村莊,若有男嬰降生,到了正月初十,家人便會前往社稷壇掛上花燈,有些長輩還會在花燈上寫上孩子的名字,寓意著家族人丁興旺,新生命在家族中正式有了名分。這一習俗體現了南方地區對家族傳承和繁衍的重視,花燈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家族希望的寄託。
在東部沿海地區,如浙江、福建等地,初十的習俗與海洋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絡。一些地方會在初十舉行祭祀海神的活動,人們帶著豐盛的祭品,來到海邊,向海神祈求新的一年漁業豐收、出海平安。祭品中除了常見的三牲、水果外,還會有當地特色的海產品,如干貝、海魚乾等。而在西部地區,像雲南、貴州等地,初十的慶祝方式則與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相結合。例如,一些少數民族會在初十這天舉行盛大的歌舞表演,人們身著鮮豔的民族服飾,唱起歡快的歌曲,跳起獨特的舞蹈,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這些舞蹈和歌曲往往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寓意,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南北東西初十習俗的差異,主要源於地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不同。北方地區以平原為主,農業生產發達,老鼠對糧食的影響較大,因此產生了 “老鼠嫁女” 的習俗來祈求糧食安全;南方地區家族觀念較強,重視人口繁衍,所以有了掛 “添丁燈” 的習俗 。東部沿海地區靠海而生,海洋是他們生活的重要來源,祭祀海神成為他們祈求生活保障的方式;西部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
初十傳統在現代:傳承與新變化
在現代社會,大年初十的傳統習俗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雙重挑戰。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速和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習俗的生存土壤逐漸發生變化。
一方面,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們無暇顧及一些傳統習俗的細節,初十的很多傳統活動在城市中逐漸被簡化甚至遺忘。像 “老鼠嫁女” 這樣的習俗,在城市裡很難看到孩子們為老鼠準備糖果、花生的場景;祭祀石頭神的活動,在高樓大廈林立的城市中也難以找到合適的場地。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衝擊和現代娛樂方式的豐富,使得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被新事物吸引,對傳統習俗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然而,初十傳統習俗也在現代社會中展現出了新的生命力和變化。越來越多的家庭在初十這一天選擇舉行家庭聚會,一起製作初十特色美食,如莜麵、棒子粥等,分享節日的喜悅,傳承家族的文化記憶。社群也開始舉辦各種初十慶祝活動,像舞龍舞獅表演、花燈展覽等,讓居民們在參與中感受傳統習俗的魅力,增強社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一些地方還將初十傳統與旅遊產業相結合,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旅遊專案,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既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又為初十傳統習俗的傳承提供了新的途徑 。
我們應當重視初十傳統習俗的傳承和發展,讓這一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政府和社會各界可以加強對傳統習俗的宣傳和保護,透過舉辦文化活動、開設文化課程等方式,讓更多的人瞭解初十傳統習俗的內涵和價值;家庭作為傳承的重要載體,長輩們應將這些傳統習俗和背後的故事傳遞給下一代,讓孩子們從小就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和熱愛;每個人也應當積極參與到傳統習俗的傳承中來,從自身做起,在初十這一天遵循傳統習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大年初十的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中代代相傳,成為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