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當年大家對街機遊戲中出現的道具都是在怎麼稱呼的呢?
一般能直接分辨出來的物品,都是直接叫名字或者方言,像是常見的:巧克力、雞肉、、香蕉、雞把子、全豬、烤羊......當然了,也有很多東西因為辨識度低被我們叫錯了三十年,直到如今仍然改不了。如下圖:
《三國志》中那隻最大的補血道具我們叫燒雞,但是多年之後才知道官方名字叫“北京烤鴨”。奇怪的是,幾乎一模一樣的貼圖,放在《鐵血戰士大戰異形》之後就變成燒雞了。
看來是什麼玩意,完全是CAPCOM說了算啊!畢竟他們擁有最終解釋權。
鴨子在石器時代就已經被馴化,在三國時期已經是很平常的家畜之一。但能做成“北京烤鴨”這麼考究怕是沒有吧!(北京周口店猿人表示,我允許你再說一次)
如果是這樣,那下圖也是很合理的了:
遊戲雖然是改編自本宮宏志的《吞食天地》,但CAPCOM在打造遊戲時,還是參考了中國的《三國演義》,因此我們才能看到其中出現那麼多熟悉的劇情和人物。另外,遊戲中出現的道具、武器和食物大多都是根據時代背景設計的,因此每次玩《三國志》時都有一種歷史厚重感,那時候還真以為是中國人設計的遊戲,一點違和感都沒有。
那麼,遊戲中出現過哪些道具呢?
加分道具包括:
卷宗就是《孫子兵法》、典籍則是《孟德新書》、金幣袋裡面裝滿了小金幣、財寶袋裡面都是金銀珠寶、寶物口袋裡面則全都是價值連城器皿和寶劍。
這些道具都是符合歷史背景的,畢竟那個時代硬通貨幣相對比較單一,就是金銀器皿、寶劍、美女和寶馬,沒有古董的說法。玩《三國群英傳》的朋友就知道,想要籠絡自己的部下,沒事就要送一些值錢的東西,千萬不能捨不得,最低要求也要送美女,要不然部下叛逃那是分分鐘的事。
當年多少玩家和我一樣,將裝金銀珠寶的袋子看成了人頭?
《三國志》召喚馬匹的道具是銅鑼,這玩意是不是也有來歷呢?
如今敲鑼這項民俗依然保留了下來,出現在香港各大賽馬活動中。下圖是沙田馬場馬匹亮相圈主持開鑼儀式。因此《三國志》中出現銅鑼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啊!
這裡順便一提,《圓桌騎士》中的馬、1UP、2UP都是按照國際象棋的造型設計的。因此我們吃到馬就會真的出現一頭馬。要是吃到2UP就直接獎勵兩條命。
食物方面:
遊戲中按照補血效果排序分別是:包子、雞腿、大塊肉、盤包、魚蝦、北京烤鴨和烤全豬。
其中魚蝦補血效果一樣的,烤鴨和乳豬效果也是一樣的。
肉包子
包子在三國時期有了嗎?那時候小麥肯定是有的,但那時候真的有技術將包子做出來嗎?
我們檢視各種文獻和野史就會發現,提到包子起源的年代就是在三國,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創造出來的,不過那時候不叫包子而是叫饅頭,作為行軍乾糧使用。真正的包子是在唐宋時期才做出來的。
怪不得了,在遊戲中敵兵總是會爆出包子,原來全都是軍糧啊!但不對啊!《三國志》還是五虎將時期,距離諸葛亮七擒孟獲還早著呢!還沒有將包子捏出來。包子此時出現怕是不大符合時代背景吧!
魚蝦
魚在任何時代出現都是比較正常的,但在內地見到蝦那就實屬罕見了。雖然有淡水大蝦,但遊戲中這種蝦只有大海中才有的,按照當時的運輸環境,這玩意基本上離開大海就活不了。
三分天下之後,只有魏和吳有靠海的地方,但似乎並不產大龍蝦。蜀國這邊想都不要想,別說吃蝦,怕是見都沒見過吧!大龍蝦傳入中國已經是在明清時期了,因此在遊戲中出現是絕對不合理的。
如今我們玩到的遊戲,背景故事發生在西方或者現代才有可能出現大龍蝦。
武器方面:
《三國志》中的武器雖然看上去都是冷兵器,但追根溯源的話沒有幾 把經得住推敲的。
在上馬之後,關羽使用青龍偃月刀、張飛使用丈八蛇矛、趙雲使用的是龍膽亮銀槍、黃忠和魏延就比較尷尬了,使用的還是原來的武器,感覺一點優勢都沒有。
其實魏延使用的也是大刀,和關羽的青龍偃月比較相似,但沒有霸氣的名字。而黃忠使用的武器是九鳳朝陽刀,偏偏他更加精通弓箭,於是遊戲中也沒有安排其他武器。
至於其他可以撿的武器,偃月刀、鐵錘、狼牙棒、飛刀、娘刀、三叉、暈錘、青釭、斧頭、七星,以及被刪除的怒龍寶劍在這個時代出現都是比較合理的。
而虎徹、菊一文字、村雨、村正、草薙......這些武器全都是來自東瀛,而且全都是名刀,在這個時代出現是絕對不可能的。草薙更是三大神器之一,擁有毀天滅地的威力。
遊戲中的“聖劍”就更有來歷了,是英國傳說的名劍,也就是亞瑟王在石頭中拔出來的那把劍,被稱為“石中劍”。最初我都不敢相信這把《三國志》中的聖劍居然是石中劍,但看到官方介紹之後不得不承認。
經歷了多年滄桑,玩家早已被歲月磨平了稜角,再也沒有了當年的“雄心壯志”。家中的街機搖桿放在角落已經吃灰多年,這才發現在這“字裡行間”回味遊戲別有一番風味,畢竟這是我們最美好的青春啊!
靜下心來慢慢閱讀,會發現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其中甚至還蘊含著某種文化、某種故事。
年輕時候的我們只顧著玩遊戲,錯過了不少沿途風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