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有不少畫素風的動作RPG獨立遊戲深受玩家們的喜愛,其實早在當年風靡全球的任天堂GBA掌機上就出現過不少這型別的神作。因為動作RPG兼具簡單爽快操作和豐富故事情節的雙重要素,非常適合空閒時間在掌機遊玩。本期我們就來回顧下,GBA掌機上最有代表性的十部動作RPG遊戲,這些作品即使放到今天也毫不過時!良心推薦,記得點贊收藏哦~
10.《博德之門 黑暗聯盟》(Baldurs Gate Dark Alliance)
當年GBA掌機發售時,PC遊戲《暗黑破壞神2》可以說是現象級流行,幾乎每個電腦玩家都安裝了這款作品,完善的系統也影響了整個動作RPG品類的發展至今,其它廠商在各個平臺推出同類遊戲也是順理成章。《博德之門 黑暗聯盟》藉助經典CRPG世界觀,打造出了以實時動作戰鬥為核心的冒險體驗,玩家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種族職業,透過消滅敵人升級加點數,遊戲除了主線故事流程外,還有豐富的支線可選,刷武器裝備自然也不會缺席。本作當年在PS2、XBOX等主機端頗受歡迎,還曾移植到最新的硬體平臺,GBA版雖然受限於機能和卡帶容量,多邊形畫面改成2D平面形式,但透過45度視角和光影等特效,仍然實現了不俗的場景效果,能夠在便攜裝置上體驗到暗黑式動作冒險之旅,是很多GBA玩家的選擇。
09.《王國之心 記憶之鏈》(Kingdom Hearts Chain of Memories)
PS2主機上推出的《王國之心》取得640萬套全球銷量,可以說是史克威爾和迪士尼這兩家王牌公司強強聯手經典的成功案例,前者完善成熟的故事冒險遊戲玩法,與後者經營數十年的龐大人氣角色群完美融合,吸引了大量沒有經歷過街機時代的“非傳統玩家”,當人們期待正統續作時,GBA版《記憶之鏈》首先出場。本作的故事設定在1代和2代之間,繼續講述了索拉和唐老鴨、高飛等角色尋找失蹤朋友的故事,遊戲玩法採用新穎的實時動作和卡牌對戰結合形式,主角可以自由跳躍奔跑,攻擊、魔法、召喚等操作需要使用卡牌,不同卡牌消耗點數不同還有組合效果。之後遊戲曾3D化重製移植到PS2主機,足以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08.《我們的太陽》(Boktai The Sun is in Your Hand)
如今的手機和電腦等電子裝置,光線感應器幾乎是標配,根據環境光線強度自動調節螢幕亮度和顏色,可謂是非常方便,但早在2003年GBA掌機玩家就提前領略到這項“黑科技”的魅力。《我們的太陽》由小島秀夫擔任製作人,遊戲採用了經典的45度視角動作冒險玩法,你將扮演一名吸血鬼獵人,使用有著多種功能的太陽槍深入場景中,破解謎題並消滅敵人。本作最大的特色,就是太陽槍需要補充能量,而補充能量的方式則是利用卡帶上的陽光感應器,透過“曬太陽”方式實現,這種新穎的玩法當年曾引起廣泛關注,再次展現出天才製作人非凡的創意。由於光線感應功能需要正版卡帶,限制了當年的流行程度,直到多年以後才透過模擬器破解形式,用普通按鍵即可正常遊戲,讓更廣泛使用者真正領略到其魅力。
07.《魔戒 王者歸來》(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魔戒》電影三部曲在本世紀初期曾引起轟動,龐大的世界觀、特色鮮明的多方勢力角色、激烈的戰鬥場面,自然是改編遊戲的絕佳題材。GBA版《王者歸來》採用了45度視角畫面,充分挖掘了掌機效能展現出原作故事背景,玩家可以選擇阿拉貢、甘道夫、萊戈拉斯、金利等經典角色,在多個場景中體驗打怪升級、獲取裝備等樂趣。當年我玩的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電影原作中令人恐怖的戒靈,在遊戲中也會出現,需要時刻小心,此外透過聯機線合作闖關也非常方便,還可以交換武器道具,算是電影改編少有的成功之作,在國內GBA玩家群體中曾風靡一時。
06.《光明之魂》(Shining Soul)
《光明》系列曾在國內MD玩家群體中廣泛流行,隨著世嘉放棄自研遊戲主機,旗下眾多品牌也陸續登上GBA等平臺。《光明之魂》以遠古時代光明軍團和黑暗勢力之間的戰爭為背景,玩家可以選擇騎士、巫師、弓箭手、龍戰士四種職業,在多個不同風格的場景中挑戰敵人,包括武器、服裝、配色、盔甲等元素均可定製,透過戰鬥獲得經驗值升級後,還可以自由分配屬性點和技能點,遊戲最多支援四人聯機合作。GBA掌機還推出了續作,基本玩法變化不大,主要增加了新的職業、競技場、支線任務等,兩作表現均屬上乘。
05.《召喚之夜 鑄劍物語》(Summon Night Swordcraft Story)
2000年誕生的《召喚之夜》系列在很短時間裡在策略戰棋領域站穩了腳跟,除了在主機平臺繼續正統作品外,在GBA掌機上推出了外傳性質的《鑄劍物語》。本作沒有采用動作RPG常見的俯視角戰鬥,而是類似傳說系列的橫版動作,武器鍛造是核心系統,劍、斧、矛等型別分別有著各自的攻擊特性和連招,需要消耗各種元素材料才能獲得自己用起來最順手的,此外還有召喚獸輔助玩家。《鑄劍物語》在GBA掌機共推出三部,之後玩家對於續作的呼聲一直不斷,還有愛好者自行製作了漢化版。
04.《新約 聖劍傳說》(Sword of Mana)
曾經在黑白GB掌機定位“最終幻想外傳”的《聖劍傳說》,讓玩家感受到掌機平臺動作RPG的巨大魅力,甚至比任天堂自家的《塞爾達傳說》還要更早。來到GBA平臺後,已經合併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自然不會忘記鼻祖,本作並不是GB原版的簡單重製,而是在原始世界觀的基礎上,從人物、故事、玩法等領域進行全面重製,幾乎是一款全新的作品。
遊戲的故事仍然從被奴役的角鬥士開始,看到曾經熟悉的畫面進化成彩色,讓人代入感十足,實時戰鬥仍然是核心體驗,共有9種武器可以體驗,同時每種武器都有3種攻擊特徵,還有獨特的外觀,你需要靈活使用每種武器的突刺、撞擊、斬切等攻擊特性,針對種類繁多的怪物會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新約 聖劍傳說》利用大幅強化的GBA掌機效能,營造出全新風格的動作冒險體驗,華麗的色彩和細緻的場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當年在國內玩家群體中廣泛流行,時隔十幾年後再一次為掌機平臺樹立了動作RPG新的標杆。
03.《銀河戰士 融合》(Metroid Fusion)
現在的新玩家可能都聽說過“類銀河惡魔城”這種玩法,《銀河戰士》和《惡魔城》究竟誰才是地圖探索冒險的鼻祖一直都有爭議,但對於當年的GBA掌機玩家,多多益善才是最好。《融合》設定為系列第四代正統續作,繼承了2D橫版卷軸戰鬥和區域探索經典玩法,許多道具都是從該系列的前幾款遊戲中發展而來,本作採用了單一結局設計,終極目標是100%收集所有物品,並且要在2小時內完成,對於那些硬核玩家是不小的挑戰。遊戲發售後獲得廣泛好評,IGN將其評選為年度最佳GBA作品,我個人的建議是一定不要看攻略遊玩,那種探索秘密的成就感是其它遊戲難以體驗的。
02.《塞爾達傳說 不可思議的帽子》(The Legend of Zelda The Minish Cap)
“塞爾達必神作”這個定律在GBA平臺仍然有效,儘管系列正統作品已經進化到3D視角冒險玩法,出現了《時之笛》這樣的全滿分神作,但任天堂也沒有放棄傳統2D玩法。《不可思議的帽子》選擇與卡普空進行合作開發,與系列之前作品相比難度大幅下降,迷宮的數量和複雜程度幾乎是史上最低,整體風格更偏向純粹的動作冒險,遊戲中沒有複雜的裝備系統,針對GBA按鍵數量較少的特點,主角林克的所有動作都會根據環境自動感知,以直觀的形式在畫面中展現,即使是沒有任何遊戲經驗的新人,也能輕鬆迅速地沉浸在海拉魯世界中。
《塞爾達傳說 不可思議的帽子》發售後取得了142萬套銷量,《FAMI通》給出了36分白金殿堂評價,IGN評分則為9.0,儘管和幾個滿分塞爾達遊戲相比並不突出,但仍然屬於頂級表現,本作標誌著傳統畫素畫風塞爾達劃上了句號,之後也沒有任何移植和重製,對於沒有接觸過這個系列的新玩家來說,可以說是最適合上手體驗的。
01.《惡魔城 月之輪迴》(Castlevania Circle of the Moon)
GBA掌機共推出了三部惡魔城遊戲,其中最具特色的當屬第一部《月之輪迴》,PS時代的《月下夜想曲》取得巨大成功後,科樂美在N64主機進行的系列3D化嘗試並不盡人意,於是決定迴歸已經受到玩家認可的成熟玩法,《月之輪迴》也成了GBA掌機首發作品之一。
本作的故事背景和之前系列作品關聯極少,在後續也沒有得到延伸,像是獨立出來的外傳,基本玩法則是延續《月下夜想曲》,玩家可以用相對自由的方式來探索二維空間的城堡,沒有正逆城設計也沒有商店系統,但敵人的強度明顯偏高,主角使用的鞭子直線判定範圍很小且有短暫的延遲,類似傳統過關式惡魔城的操作手感需要適應。遊戲新增了DSS特色系統,允許玩家透過兩種不同的魔法卡的組合來釋放多種能力,共有多達100種組合,收集全部卡牌和全地圖探索是兩個最重要的目標。本作發售後取得了89萬套銷量,IGN評分9.0,GameSpot評分9.6,當年在國內是吸引很多小夥伴購買GBA的原因之一,稱得上動作RPG玩法的代表。
GBA掌機上還有很多優秀的動作RPG遊戲,相信每個玩家心中都有自己的最愛,那麼你最喜歡GBA上的哪款動作RPG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推薦~
關注“碎碎念工坊”,每天分享好遊戲,從此告別遊戲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