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 ▲ 關注「歐茜醫生」瞭解更多育兒知識
1歲8個月的娃竟然吞下足足3根6cm長的鋼釘,這樣的新聞足以讓大部分家長感到心驚。
異物吞入多發於6-36月齡的兒童。這個年紀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旺盛的年紀,對物品的危險性缺乏認知。不小心誤吞鋼釘這樣的尖銳異物,如果滯留在食管或胃腸內,很大可能會引起穿孔!
不止是鋼釘,紐扣電池、大頭針、磁力珠...你永遠想象不到孩子會吞下什麼東西,以及若不及時發現處理,究竟會有怎樣的後果。
ps: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兒童誤吞異物進消化道的情況,關於誤吞異物入氣道的文章,詳見《》
孩子誤吞這些異物
要儘快就醫
兒童誤吞異物入食管和胃腸道事件很常見,大多數時候,孩子吞入的異物能自行排出,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但也有一些異物家長要格外注意,這些異物在孩子體內滯留的時間越長,造成傷害的可能性越大。
1、紐扣電池
和誤吞鋼釘比起來,誤吞紐扣電池對於孩子來說簡直輕而易舉。據統計,1982-2015年,美國每年平均有1.5萬個兒童誤吞紐扣電池。這小小、圓圓、亮晶晶的神秘物體,很容易就能透過孩子的咽喉,進入食管和胃腸道中。
可能的後果包括但不限於:因嵌頓時間過長引起的潰瘍和穿孔、電池放電或內容物滲漏引起的腐蝕性損傷、重金屬中毒等。研究發現,紐扣電池卡入食管後2小時即可出現食管損傷,8-12小時後損傷會更嚴重。
網上模擬實驗:雞肉餅被紐扣電池燒黑
2、磁體(磁鐵、磁力珠)
被誤吞的磁力珠、多個磁鐵可能會隔著多層腸管相互吸引,從而導致壓迫性腸管壞死、瘻、腸扭轉、穿孔、感染或梗阻等不良後果,嚴重者可能需要切除部分腸管。如果腸繫膜血管卡在相互吸引的腸袢之間,還可能發生腹腔內出血。
即便只是吞入單個磁體,也可能吸附身體外部的金屬衣物和飾品,如皮帶扣、金屬紐扣、耳釘等,為避免出現不良後果,家長也要儘快帶孩子去醫院。
3、超強吸水聚合物
可以理解為吸水後體積會擴大數倍的細小物體。國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寶寶“,吸水後可膨脹變大5-19倍,多被用來當成多肉植物的培養土。
兒童誤食這類超強吸水聚合物之後必須立即取出,否則有引發腸梗阻的危險。
4、含鉛異物
千萬不要覺得鉛中毒離自己和孩子很遠,一些家庭用品中也會含有高含量的鉛,比如釣魚用的下沉球、氣槍彈丸、窗簾墜以及一些玩具或獎章。
孩子急性鉛中毒後,可能會出現嗜睡、嘔吐等症狀,家長髮現異常一定要及時帶娃就醫。
5、食管內食物嵌頓
吃飯時能卡住的通常是比較大的食團,如大塊的豬肉、一整顆丸子等,因為不是魚刺、骨頭等比較尖硬的東西,一些家長可能會期待孩子自己喝兩口水吞進去。如果能吞下去自然是好,若不能應及時干預,最遲不宜超過24小時;如果孩子出現了呼吸不暢、不能吞嚥口水的情況,應該立即帶孩子去醫院。
臨床上,因食物嵌頓而就診的兒童中基礎食管病變(包括食管炎、解剖異常或食管動力障礙)的發病率比吞入其他食管異物的兒童更高。誤吞食團,風險並不止誤吸,這點家長一定要注意。
6、硬幣
硬幣可以說是兒童最常吞入的異物之一,因為沒有尖銳邊緣、表面金屬無毒性,所以不太可能引起併發症。相比前面幾種,硬幣被取出的緊迫性沒那麼強,但其可延遲處理的時間也是有限度的。
一般來說,大部分(約佔2/3)兒童吞入的硬幣會到達胃裡,如果孩子一直沒有什麼不舒服,可以先看看能不能拉出來。同時,建議每1-2週上醫院複查一次,到第4周還沒排出,則應該用內鏡取出。如果不巧卡在食管內,在無不適症狀(如吞嚥困難、拒食)的情況下可暫時觀察,超過24小時後仍不能下行,應立即就醫取出。
當然,家長通常很難自行判斷孩子的硬幣吞到了哪裡,為防止硬幣卡在食管引起誤吸,最保險的做法還是立即帶孩子到醫院。尤其當孩子出現了吞嚥困難、呼吸不暢等不適症狀,更是不能拖延。
除了以上提到的幾種物品,尖銳物品(如釘子、大頭針)、長形異物(如牙刷、勺子)也是需要及時處理的異物,篇幅有限我就不展開講了。
家長第一時間
如何處理
其實,單純異物吞入的治療手段並不複雜,如果無法自行排出,大多放個內鏡也能取出來了,極少需要開刀。
對於家長而言,難點主要集中在發現孩子的異狀上。大多數誤吞異物至食管的兒童並無症狀,少數表現為拒食、吞嚥困難、流口水或呼吸道症狀(包括哮鳴、喘鳴或窒息)。如果異物到達胃部和腸道,更是可能什麼症狀都沒有。
所以,家長一旦懷疑孩子很可能吞入了異物,應立即引起重視。
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幾種異物需儘快就醫外,孩子存在以下任何一種警示徵,都應立即就醫:
出現氣道損害,如氣管受壓,可表現為呼吸困難
有食管梗阻的證據,如不能吞嚥口水
有提示炎症或腸梗阻的症狀或體徵,如發熱、腹痛或嘔吐
異物位於食管,且疑似吞入時間在評估前24小時或更早,或吞入時間不確定
如果孩子暫時沒有什麼不舒服,且能確認吞嚥物品並不危險,則可以適當延遲干預時間(但不要超過24小時),期待自行排出。注意不要自行催吐,以免造成額外的食管損傷。
另外提醒一句,由於紐扣電池在吞入後短時間內可能損傷黏膜,在趕往醫院的路上,我們可以每10分鐘給孩子喝2勺蜂蜜(最多重複6次)。這樣做可以包裹電池,從而儘量避免灼傷食管黏膜。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僅適用於1歲以上且對蜂蜜不過敏的孩子。如果孩子不能服用蜂蜜,硫糖鋁混懸液(一種黏膜保護藥)也可起到一定的效果。
哪怕物品並不小
也應提高防範意識
孩子誤吞異物後果可大可小,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收好家裡的零碎物品、遙控器。
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嗓子眼就那麼大不可能吞得下去”。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發布的指南中提到,直徑小於4.4cm的圓狀物體,如彈珠、小球等,有可能卡住喉嚨,導致呼吸困難;直徑小於3釐米、長度小於6釐米的玩具,可能被兒童吞嚥或卡在氣管中。兒童的食管壁薄而柔軟,容納一個不大不小的異物透過遠比大家想象得容易。
從兒童腹中取出的髮卡
所以,哪怕物品並不小,作為家長我們應儘可能提高防範意識。
當然,如果發現孩子誤吞東西了也不要驚慌自責,建議儘可能地收集有用資訊(比如孩子玩了什麼玩具,家裡有沒不見什麼小東西)並及時將孩子送往醫院,這些對醫生的診治會更有幫助。
end
參考資料:
1、UpToDate:吞食紐扣電池和圓柱電池的臨床特徵、診斷和初步處理、兒童食管及胃腸道異物
2、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889306/
3、https://kidshealth.org/en/parents/safetoys-young.html
免責宣告:本文資料更新於2022年2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的科普資訊,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
注:封面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