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我前兩天給大家曬的OK的期末考卷把媽媽們整焦慮了,這幾天好多人都來問我,紀錄片單呢?課外閱讀書單呢?趕快交出來!這個寒假可不能讓孩子“砸手裡”了。
先別急,咱們一個一個來,今天先來數理化篇——也就是理科方面的科普紀錄片和相關書籍。
有時間看紀錄片的看紀錄片,更願意看書的看書,最後都附上了連結!
前陣子去參加OK的家長會,不管是數學老師還是科學老師,都再次強調了看課外書籍、科普紀錄片的重要性:
“現在的家長都急著漲分,一看娃成績差,就問我們推薦練習冊,但我特別想說,如果他們對一門學科、一個知識點提不起興趣,那刷再多的題也沒有用。所以我是建議,當孩子‘雞’不進去,‘雞’了沒效果的時候,家長可以先從課外閱讀,科普片,紀錄片入手。”
所以這個寒假,我給OK準備了3部理科類的科普紀錄片《我的牛頓教練》、《門捷列夫很忙》和《被數學選中的人》,以及與之相關的同名書籍(可以劃到最後看)
這三部是央視出品的“數、理、化”三部曲,一集在25分鐘左右,6歲以上的孩子都可以看。
這些年陪OK看過不少紀錄片,但這3部紀錄片依舊帶給我不小的震撼。難怪它們被打上了“央視神級紀錄片”“寒暑假必看”的標籤,它們獲得了包括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金獎在內的十幾項大獎。
先從整體上來說一下,它們的魅力在哪裡?
首先就是形式上非常輕鬆,趣味優先,給孩子做科普啟蒙,知識的輸入,一定要是無痛的。
比如片中會隨時出現的“Q版”牛頓和門捷列夫,只要他們一出現,娃的注意力一下就被牢牢抓住了。
旁邊的風格也很逗趣幽默,比如講賽艇比賽時說,“賽艇還對中國人學習英語有幫助,‘exciting’這個詞出現時,中國人發明了‘一顆賽艇’。”
乾貨也是滿滿當當,片中涉及到的知識點,都是和生活緊密聯絡的。
比如花瓣的瓣數居然符合一個神奇的數列;怎麼游泳比較省力;手機最關鍵的晶片和螢幕,其實是用沙子提純後做的。
娃未必能懂其中的原理,但卻是一個很好的啟蒙。
最後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科普紀錄片超級“接地氣”,真不愧是央視出品的,涵蓋了好多歷史上的、本土化的數理知識,這是任何國外優質科普片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在分析舉重運動時提到了秦武王舉鼎,元素的中文名其實是明代皇帝、王爺的名字;電視劇裡常見的“銀針探毒”也有科學原理……
《我的牛頓教練》
懂力學的都是武林高手
《我的牛頓教練》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在紀錄片中,牛頓化身為體育專案的教練,並從物理學的知識角度,給大家講解各種體育運動專案中的原理。
“牛頓不擅長什麼專案,但卻指導著每個參與體育的人。”
片中提到的運動也都是咱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那牛頓教練能怎麼指導這些運動員們呢?比如,他會讓腳踏車隊伍在行進中排成一字長龍?
這有什麼作用呢?是為了看起來整齊美觀嗎?
當然不是,這當中就涉及到空氣動力學知識。
當騎行速度超過11㎞/h時,空氣阻力就佔到了騎行阻力的80%!領騎的人撕開空氣牆,後邊人的阻力才會小。
空氣動力學的應用在現實中更是無處不在,還有南遷的候鳥排列的“人”字型,飛機機翼的設計等等。
這部紀錄片還穿插了很多物理小實驗,在家就能做,對我啟發特別大!
滑冰場上,稍稍留心就能注意到,運動員在做原地旋轉這個動作時,能自由控制旋轉的快慢,但咱們觀眾看來,他只是做著優美的動作,好像沒有發力加速、減速。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這也是一道物理知識。
用到的原理是角動量守恆,用專業語言來講,就是角速度和運動慣量的乘積是一個定值,如果轉動慣量變小了,角速度就會增大,反之,減小。
說人話就是當運動員胳膊或者腿離軀幹越遠,轉速就會越慢,相反,當胳膊和腿收回來,跟軀幹保持一條直線時旋轉就會變快。
咱們雖然不能像運動選手一樣馳騁冰場,但可以坐在旋轉椅上體驗一把角動量守恆。
兩臂張開速度減慢,兩臂抱胸時,轉速就會加快。
另外你可能完全想不到,咱們聰明的古人早就學會利用複雜的力學了。
你不一定會太極拳,但肯定聽過“四兩撥千斤”、“借力打力”這些“秘籍心法”,這就是力學在實踐中的運用。
經常健身的年輕小夥使勁全力也推不動一個比他瘦小、比他老的太極拳師傅。這件事該怎麼用物理解釋呢?
原來玄機就藏在師傅的站姿中,師傅呈一個弓步站立,身體前傾,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
小夥推老師傅時,推力的很大一部分被分解成了向下的力,小夥其實是在跟地面對抗,只要老師傅保持姿勢不變,小夥就很難推得動,還得再回去練幾年。
紀錄片中挑選的這些案例,基本上都是生活中看過、聽過的,即便是後面講解的物理學知識,他們一時半刻還不能全盤吸收,但等到了上物理課的年紀,不對這門學科產生仰望的心態,我想看這部紀錄片的目的就達到了。
《門捷列夫很忙》
朱元璋和化學的關係是?
《門捷列夫很忙》是“數理化”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講了化學知識和化學家的一些趣事。
主人公門捷列夫是一個相當傳奇的人物,他發現了元素週期律,並且靠元素週期律精準預測出了當時還未發現的元素,還給這些元素在元素週期表上預留出了位置。
看到這裡,OK還由衷的發出感慨,“門捷列夫好厲害啊,他到底是科學家,還是魔法師,占卜師?”
紀錄片還涉及到了元素週期表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化學週期表上的元素中文名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還和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
為了取個國家興盛不衰的好寓意,朱元璋給朱家的後代們規定了一套起名規則,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的偏旁要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順序使用。
為此,老朱家還自創了很多新字。
時間來到元素週期表傳入中國的清代,啟蒙家徐壽擔任了翻譯工作,他很快發現字不夠用了,金屬元素有近百種,但帶金字旁的漢字可沒那麼多。
正發愁時,他翻開了《明史》,看到朱成鈷、朱成鈀、朱恩銅、朱恩鉀……可高興壞了,這不就是現成的元素名嘛!
於是咱們現在看到的中文版元素週期表就誕生了,朱元璋也不會想到,自己間接的成為了“元素之父”。
當然,我們今天便利的生活離不開化學家在科研的道路上前仆後繼。
像現在牙膏、空調、不粘鍋中都會用到“氟”,別看現在已經很常見了,但當年為了提煉它,可是經過了幾代化學家,長達118年的生死接力。
由於當時對元素的認知匱乏,不少化學家甚至為了試驗獻出了生命。
接力的最後一棒,第一位分離出單質氟的化學家亨利.莫瓦桑在實驗中四次中毒,獲諾獎兩個月後就去世了。
這部紀錄片不僅講了化學知識,傳遞出的科研精神也是很可貴的。
《被數學選中的人》
數學家的故事太燃了
《被數學選中的人》是這一系列的最後一部。
這部紀錄片在OK學校的數學節上,還公開放映過,我想老師們也是想讓孩子們看一看,什麼樣的人是“被數學選中的人”?為什麼數學學到後來,越來越枯燥,抽象,複雜,這些數學家們還都甘之如飴。他們究竟在數學中發現了什麼常人無法察覺的樂趣?
這部紀錄片就從孩子也能理解的角度,去嘗試告訴大家,數學家們前赴後繼探索的動力來自哪裡,並且從多個角度一點一點向我們展現數學家工作的意義。
OK當天在學校看完,回來就滔滔不絕的和我聊了大半天,我想他一定是感受到了數學的奇異,也被數學家們的熱愛所深深的觸動。
在熱愛數學的學霸眼中,數學代表著——控制力,性感,天馬行空
簡單,深刻,普遍,對稱
邏輯性很強,公式很美
而數學看起來如此複雜抽象的,但它恰恰來自於孩子也熟悉的日常。
比如神奇的“斐波那契數列”,向日葵種子的螺線,松果的螺線,樹幹的生長,花瓣的數量等,都符合這個數學模型。難道世界真的是一串待發現的程式碼?
數學還和音樂關係緊密,古琴古箏的琴絃就是靠數學定位的。我想當時的制琴匠人,未必懂得這些深奧的原理,他們肯定是在反反覆覆的操作和除錯中得出了“最優解”,想想都很神奇!
這部紀錄片還回答了很多人一直以來的迷思,就是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學過這麼多公式、圖表,學習的過程真是格外的辛苦,但最後工作中要是沒有涉及到,那大部分的人鐵定都還給老師了,那麼數學學習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
北京海淀的高階數學教師張鶴就回答了這一問題,這段話真的好戳我:
“透過數學訓練,可以讓一個人的邏輯思維變得比較強,推理能力變得比較強。這是其他學科沒有的,唯獨數學學科有的,它可以鍛鍊學生思維品質的有兩個,一個是抽象,一個是推理。理科的其他學科沒有研究抽象的。數學能夠培育人們嚴謹的思考,培育人們理性的精神,培育人們獨立思考的意識。”
數學真的是很美好的東西,它的美好並不在於應試,好好學習它,一定能賦予你很多一生都能受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