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去香港陪讀,現如今成了一股超強颱風。
2022年底港府實施多項人才計劃以來,已有16萬人才攜同家人抵港。香港新界、屯門、元朗等一帶也成了眾多內地陪讀媽媽的駐紮地。
與去海外全職帶娃不同,這群陪讀媽媽被骨感現實牽制著:沒有老家上百平的高檔小區,住在香港五六十平米的老破小裡,還得自己動手洗衣買菜做飯輔導娃,每月花銷至少三四萬。
她們甘願忍受生活降級的首要原因是,娃可以接受國際化教育,未來升學也有多種選擇,名校錄取率也高。於是,我們看到一大批赴港媽媽們開始一種新生活:事業不停,陪讀之餘順帶做些業務,開啟不一樣的中年人生。
新港漂陪讀媽媽,
搞娃之外也搞錢
在某自媒體平臺上無意間看到一則投票:新港漂媽媽們是在工作,還是全職帶娃?
投票的有870多人,全職工作的媽媽佔了一半以上,全職帶娃陪讀約300人,剩餘帶娃是主業,順帶做做副業。
不管是全職還是副業,新港漂陪讀媽媽除了照顧娃,搞錢是一大共識。讓人不得不感慨:在香港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良好物質生活的一大前提一定是有錢。
香港人月薪中位數約2萬港元左右,但生活成本卻高居全球前列。
根據資料網站Numbeo早前公佈的2024年年中城市生活成本指數,香港生活成本僅次於新加坡,在全亞洲的城市裡排第二。
到底有多誇張呢?
前不久網上爆出每月開支10萬港幣的新港漂爸爸,就是一則典型。
這位新港漂爸爸來自福建,子承父業從事珠寶行業,家裡有四胞胎,外加一個已經上高中的兒子。他們家在香港每月租房6萬,買菜平均一天花費1000,一個月累積起來就是3萬元,剩餘1萬是支付給外傭的工資。
雖說這位爸爸的生活開支不具代表性,但從側面也反映了香港生活成本是真貴!也難怪大批新港漂媽媽們把娃交給學校後,搞錢就成了第二大要務。
但陪讀媽媽們搞錢,不僅僅是因為金錢本身。
絕大多數陪讀媽媽也有另一半的現金流和全家存款支撐著,一部分人搞錢並非生活所迫,而是為了打發時間。
此外,透過“搞錢”,她們與外界維持聯絡,也嘗試著融入當地。 畢竟從新港漂晉升到 有永居身份的香港人,要連續續簽滿7年,7年時間總不可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吧。
新港漂媽媽們有三大常見的搞錢途徑:入職保險公司、經營線上業務,以及作為過來人利用資訊差做諮詢,服務那些即將到港的內地人。
最後一類媽媽也在各類自媒體上十分活躍,透過積累粉絲,她們也很容易利用資訊差賺到諮詢費。
不少媽媽們會分享在香港的見聞、孩子插班攻略、租房和生活攻略等,基本上也能養活自己。
不過隨著一些中介加入,這裡面的水也變渾濁了。
入職保險公司通常是新港人的首選項。網上經常這麼調侃:港漂精英的歸宿,就是賣保險。
曾有香港某頭部保險企業稱,在2023年他們新招保險代理大約4000人,近600人是內地赴港的高才通人才。
陪讀媽媽們選擇保險有天然優勢,一來香港有成熟的金融市場,保險業發達,認可度也高;二來,保險業入行門檻不高,再者不用坐班,工作時間靈活,完全滿足陪讀媽媽兼顧家庭的需求。
Sussie就是其中一員。
“我是35+歲被大廠裁掉的一員,習慣了高強度工後,我突然沒了事業,當時好像失去了人生方向。 辭退後,正趕上港府開通高才通計劃,於是我遞交了申請,同時準備了入行保險業的考試。”
“2023年年初搞定身份後,我帶著孩子南下香港,順利入職了一家保險公司。 因為大廠積累的人脈,初始階段我透過同事、朋友和轉介紹獲得了不少資源。”
“誰說35+歲註定毫無希望? 只要動起來就有機會。 ”
賣保險期間,Sussie見證了太多焦慮的內地中產家庭,他們資源和人脈有限,但又重視子女教育,都在想盡辦法為孩子爭取更好的。很多人也會購買各種教育險給孩子未來做保障。
Sussie自己有兩個小孩,又在香港接受教育。她和客戶交流時,反而更有共情力,還能給出靠譜的升學規劃,因而獲得了不少客戶。
和Sussie賣保險不同,新港漂陪讀媽媽Kelly擁有自己的電商業務。平常她一邊照顧家人,一邊聯絡廠家和處理訂單,忙得不可開交。
“我剛到香港時,每天早晨六點多鐘從五十多平米的房間起床,給孩子做早飯。8:30準時開啟電腦開始處理工作。兩小時後下樓搶新鮮蔬菜,吃完飯再給孩子送飯。然後我會接著工作,一直到15:30孩子放學。孩子上網課、輔導作業也都是我。這期間還會時不時回覆下客戶訊息,跟進下進度。”
這樣的忙碌日程,填滿了港漂媽媽們日常生活。
來港後,內地媽媽們組隊學語言
初到香港,陪讀媽媽們遇到最大的攔路虎是如何排解內心孤獨。
Kelly把自己剛搬去香港的狀態稱為「驚魂兩月」:蝸居在家,沒有說話的朋友,去學校和超市就好像外出放風,活像是個監獄犯。她有好幾次心理崩潰,不得不到回內地找心理醫生求助。
後來,幫助她從情緒黑洞裡走出來的方法是——學語言!這也是陪讀媽媽們來港後的標配操作。
每天去社群免費學習粵語,成了Kelly來港後的例行日程。在這裡,她結識了不少內地媽媽,學粵語的同時,大家一起交流教育心得,反倒有了歸屬感。
為了解決新港人的適應問題, 今年4月初,香港人才辦還開通了一個粵語體驗課,一經上線迅速受到熱捧。
9月港府新聞公報再次提出了「學粵語,助共融」,表示要陸續推出常規粵語課,以小班教學、輕鬆互動的形式授課,提升新港人聽說讀寫能力。該課程還會幫助大家瞭解本地文化,融入社群。
“在香港,粵語仍然是主流語言。我第一次去參加家長會時,老師講的內容我連20%都聽不懂。當時感到既羞愧,又痛苦,於是我就去報了社群的粵語學習課程。我在這裡碰到很多和我一樣的陪讀媽媽,大家起點差不多,學起來自然就輕鬆。”
在港生活了三年多,Kelly除了生僻俚語聽得似懂非懂外,日常交流已經達到流暢程度。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孩子在學校耳濡目染下,粵語也學得很快很好。
Sussie的孩子就讀於國際學校,為了不給娃拖後腿,也為了開拓更多保險客戶,她在香港還給自己報了英語學習班。
“之前雞娃算是中場休息,現在雞自己才意味著我的人生下半場開始了。”
當Sussie進班學習時她發現,班上有好幾對三四十歲的中年爸媽,還有兩鬢斑白的老年人在這裡學習,顯得格外亮眼。
有人學英語是為了不給孩子丟臉,也有的是希望自己能學好英語,以後去國外玩,不用兒女擔心他們的語言問題。
如今內地高才優才們湧入,著實讓香港經歷了一次人才大換血,語言環境也跟著發生了微妙變化。
因為新港人的到來,香港近幾年的市容悄然變化著,北店南下,內地特色中餐廳席捲香港:楊國福麻辣燙、喜茶、蜜雪冰城都見怪不怪了,連湖南粉面、木屋燒烤都驅車來到了這裡。
中西文化合璧的香港擁有三文兩語的環境——中文、英文、粵語並行,內地人湧入。在中環一帶,講普通話的人甚至多過了廣東話。
Sussie說:“上次帶兒子去銅鑼灣見梅西,地鐵站聽到好多講普通話的。”
經常有媽媽問Sussie,不會粵語,也不會英語,能在香港生存嗎?
Sussie十分肯定,不會粵語也能在香港活得好。但學語言就是學文化,想要在香港工作,英語和粵語還是必備品。特別是想在港求職,粵語不夠流利仍然是一大明顯劣勢。
“雞自己就雞到底叭!我現在在家每天跟孩子一起記單詞,相互練口語,內地家長覺得太捲了,但這就是我和孩子的日常。我覺得帶孩子來了香港,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就是自律與上進。”
儘管文化背景差異所帶來的隔閡必定會存在,但想要融入主流社會,破除語言壁壘還是必要的。
陪讀迴流,躲不開的宿命?
“等我孩子考上了香港八大,我就回內地享受富太生活。”Kelly笑著說。這也是很多陪讀媽媽們的普遍心態。
網上「後悔和娃一起拿身份」、「第一批優才都已經帶娃打道回府」的訊息不絕於耳,和Kelly一樣想回流的陪讀媽媽不在少數。
迴流,或許是陪讀媽媽們躲不開的宿命。
一個原因是,「七年之癢」並非每個人都能順利渡過。能留下來,以及真正想留下來的,都是少數。
“從居民到永久居民之間隔著7年,永居的續簽條件,要麼是來工作,要麼是來生活,核心是做出貢獻,看似簡單和靈活,這裡面卻考驗著一個家庭財力與個人實力。”
“我現在雖工作順利,孩子也在這邊上學,續簽大機率沒問題,但我目睹新港漂入行保險沒到一年就走了。草草收場,來了個寂寞的大有人在。”Sussie遺憾地說。
另一個迴流的原因是,等子女成年後,教育已不再是父母們擔心的頭等大事。
據估算,現在到港的十多萬人裡,大約六到八成是把香港當作教育跳板,利用身份優勢給孩子換一個教育賽道。
先接受15年免費的公立或是國際教育,最後以本地生身份獲得港八大80%的錄取名額。港八大學費一年只要4萬多港幣,四年學費下來20來萬,不足英美澳加主流留學目的地一年的花銷。
而且對孩子來說,未來想去海外讀碩博,有香港高校的本科學歷,申請海外碩士專案也會更容易。
更不談香港本地的DSE課程也有很高的國際認可度,包括英國劍橋、美國耶魯在內的300餘所大學都接受香港DSE考試。
這也是很多陪讀媽媽們願意在逼窄空間裡熬過去的主要信念。
此外, 即便父母對內地大學仍有執念,也可以考慮用身份優勢為子女爭取聯考資格,考入內地重點本科或是985/211也遠比內地孩子們要容易。
圖源pexels
來就是為了更好地走,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新港漂們的教育共識。
“來香港陪讀期間,我經歷無數次糾結和焦慮,遇到困難打過退堂鼓,但為了孩子還是堅持下來了。”
“我們這代人從小一條路走到黑,全靠自己努力打拼。現在時代變了,機會多了,路徑多元,我想給孩子更多選擇,去過不一樣的明天,不想讓他們有一眼望到頭的人生。”Kelly補充說道。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但對於陪讀媽媽們而言,香港更像一個人生緩衝地。使命完成後,重回故里,或許是烙上家鄉印的文化基因。
-每日教育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