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屁股針”,那可是讓80後、90後,甚至是60後、70後都“瑟瑟發抖”的存在!一針下去,整個醫院都能聽見嚎叫聲。
但近幾年,孩子生病要麼吃藥,要麼打點滴,“屁股針”好像已經消失不見了,它真的,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了嗎?
“屁股針”在醫學上又叫“臀肌注射”或者“臀肌肌注”,是指將藥液直接注射到臀部肌肉中去,是一種常見的肌肉注射方式。
注射到肌肉內的藥物透過組織液進入血管,可在短時間內參與體迴圈,從而流至全身、直達病灶,因為藥物沒有被肝臟等器官分解,可以快速高效地應對病情。
相對於靜脈注射而言,肌肉注射起效更慢,也更溫和、更安全。
而屁股部位肌肉很“厚實”,自然也就成了肌肉注射的“優秀候選區域”之一。除此之外,大腿外側(股直肌),還有胳膊上的三角肌等地方,也都是肌肉注射的“候選區”。
在過去醫療水平比較低的情況下,屁股針比服藥的效果好,比靜脈注射操作簡單,所以屁股針就比較多見。
而在現在,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更人性的治療手段增加,屁股針就被推下了“神壇”。
比如當年經常打的“退燒針”、“青黴素”等,被新型的頭孢類藥物所取代,安全性更高,口服更方便。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屁股針”真的是太疼了!
上世紀50年代左右,我國醫療水平落後,醫療器材短缺,原本應該屬於一次性用品的針頭得多次重複利用,這就使得針頭變得鈍化有“毛刺”,扎進屁股時就會倍感疼痛。
而且為了確保針頭扎進了肌肉組織而不是血管,醫護人員通常會將針管先插進去再抽吸。相比於直接注射,這個動作無疑會加劇患者的痛感。
再加上由於屁股上的脂肪層比較厚實,想要將藥液注射到肌肉裡面,往往要扎2-3釐米,針頭扎得越深,人的痛感就越明顯。
屁股部位的血管和神經又比較多,所以打完屁股針之後患者的半邊屁股都又麻又痛,如果多次在同一部位進行注射,可能會造成硬結甚至臀肌痙攣。這種慘痛的經歷,很多家長應該都親身感受過。
還有就是打“屁股針”時需要患者在醫生面前脫下褲子,並且大多在公共注射室,實在是一件“疼痛且羞恥”的事情。
綜合以上種種原因,屁股針就變得越來越少見了。不過少見並不等於完全消失。
一般情況下,“屁股針”主要適用於以下三種情況:
①藥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給藥;
②要求藥物在短時間內發生療效而又不適用於或不必要靜脈注射;
③藥物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不適用於皮下注射者。
所以當遇上這些特殊情況時,該打的時候,還是要打,這時候,家長就要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千萬不要把自己那些慘痛的經歷告訴孩子。
1.家長放平心態,不宜過度緊張
孩子能透過家長對一件事情的反應,來判斷這件事的可怕性。如果家長對打針表現得過於緊張,也會影響孩子對打針的看法。所以,家長保持內心平和,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減少孩子的緊張感。
2.告訴孩子打針的重要性
打針是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家長平時可以透過一些繪本故事、動畫片來告訴孩子打針不可怕。也可以和孩子玩“醫生打針”的遊戲,讓孩子扮演醫生,家長逐步引導,讓孩子瞭解打針的流程,逐漸弱化孩子打針時的恐懼。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打針時很緊張,渾身繃得緊緊的,越緊張疼痛感越強烈。在孩子打針前,我們可以和孩子說些感興趣的話,嘗試著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一個新奇的玩具,一個好看的動畫片都能吸引孩子的眼光,等他反應過來時,針已經打完了。
4.共情孩子的感受
打針時,孩子們害怕是正常,情緒反應過激也很常見。這時,我們應該給予耐心的陪伴、理解和寬慰,當孩子體會被理解、被支援和被愛的感覺,他們的情緒也會逐漸變得緩和平靜下來。
5.表揚孩子的小進步
當孩子配合護士完成打針,一定要及時給予孩子表揚,家長要表現出開心、自豪,給寶寶豎個大拇指。家長要善於捕捉孩子進步的資訊,及時表揚,鞏固進步成果,讓孩子慢慢找到良好的自我掌控感,這樣孩子再次面對打針時就會表現得更勇敢。
6.平時不要用打針嚇唬孩子
家長要正確教育孩子,不要用打針去嚇唬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對打針更反感。平時家長還可以透過一些小方法,來教育孩子正確認識打針,來緩解孩子對打針的恐懼。
最後,如果你有更多的有關“屁股針”的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會一一回復。也歡迎大家回憶一下自己有哪些恐怖的打針經歷,說出來,比比看誰更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