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個既平凡又特別的日子,我們萌芽戰隊的小選手們正在大連參加世界機器人大賽的全國錦標賽。
全國錦標賽的含金量極高,按照官網和教育局對賽事規格的標準來看,這項比賽屬於國賽級別,含金量十足。
更讓人驚喜的是,下午傳來好訊息——小初組的冠軍、亞軍、季軍已經揭曉,結果全都是我們萌芽戰隊的小選手!
不久後,遠方再次傳來喜訊——小高組的冠軍、亞軍、季軍同樣都被我們萌芽戰隊的小選手包攬!!!
當我收到這些訊息時,簡直像被一顆顆金蛋砸中了,完全沒回過神來,這是真的嗎?這真的是真的嗎?!
是的!
現場的小選手們已經開始逢人就誇:“你知道嗎?前三名都是我的同學呢!!!”(孩子們的情商真高!對的,不管是征途班還是集訓班,我們都是並肩作戰的好夥伴!!)
要知道,我們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戰績已經相當強勁。
結果呢?我們的選手們真的是越賽越有經驗,越賽越有水平,直接將全國錦標賽的冠亞季軍通通收入囊中!
真的是……太厲害了!!!
至於其他小選手的成績,還得等官網公佈,但根據我們往年的實力,整體獲獎率應該相當有保障,等官網公告後我們一起慶祝!
此外,我們還要宣佈一個好訊息——2025年萌芽戰隊的名額即將開放!
而且,這次還有一個特別的驚喜,零基礎的孩子也能直接從長期系統課程開始學習,幼兒園孩子也可以加入哦!
為了幫助更多孩子成長,我親眼見證了創想教練團隊在機器人體系課程的打磨上付出了大量心血。
看著他們一步步迭代和改進,終於在年底前,這門課程即將與大家見面。我也一早預定了首發名額,把最好的福利攢給你們!
如果你感興趣,可以加入我們的社群,準備好一起迎接機器人的世界! 機器人這個領域幾乎是零門檻的,非常值得你帶孩子一起“拼一回”!
在參加機器人比賽的過程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成功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早期規劃、長期積累和不斷努力的結果。
這不僅僅是我和我的小朋友的感悟,很多萌芽戰隊的家長和孩子們也有著相同的體會。
或許和其他博主不同,我特別渴望把那些我認為非常靠譜、稀缺的資源分享給大家。當我發現了能真正幫助孩子們成長的機會時,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讓你們都受益。
我希望帶領一群孩子變得更好,幫助他們登上更大的舞臺,具備更強的實力。
過去這兩年,我做了很多嘗試和積累,而每一次看到孩子們在比賽中突破自己、獲得認可,我都無比堅定地相信,這些努力與付出,終將化作孩子們未來的無限可能。
所以今天,我還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去年一等獎的小選手的備賽經驗,希望能給有志於參賽、有志於在“科技特長生”賽道深耕的孩子們一些啟發。
"人要見眾生才知謙卑,見世面才知廣闊",我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有機會去發現自己的潛力,挑戰自我,突破極限!
很多小選手的備賽經驗總結起來,其實總結起來有三點:就是早規劃、系統學、心態好。
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仔細聽我講,你會發現裡面也是生活和養育的智慧。
經驗一
早規劃,打好基礎
我們在今年組織戰隊的時候,分別做了不少班型,比如純線上的征途班,以及線上+線下集訓結合的集訓班型,這兩個班型都有不少家庭脫穎而出。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許多家庭和孩子真的是“初生牛犢”,他們參加比賽並不是因為能力特別強,而是因為他們對機器人程式設計感興趣。
關鍵就是一個“敢”字!
很多家長會擔心孩子的能力不夠,零基礎,水平還不夠高,因此不敢讓孩子嘗試。
但其實,這正是自我設限的一種表現。實際上,孩子在賽事中的成長速度往往是最快的。
例如,我們去年全國錦標賽的16強選手中,有一位年紀較小的孩子,參加時內部測試成績幾乎墊底,但在家長、教練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他不斷進步,從內部賽到省賽,再到國賽,最終衝入了全國16強。你能說這是奇蹟嗎?
不,事實上,我曾和這位小男孩的家人共進晚餐,他們告訴我,因為參加賽事,他們家的客廳都被改造成了“賽事模擬場”。
爸爸和孩子有空時就一起操練、複習、最佳化和總結,不懂的地方就去請教教練。透過這種“以賽促學”的方式,孩子在幾個月內進步飛快,賽場上也更加堅定,最終實現了衝進16強的目標。
這一切,都是他們在訓練和比賽中不斷積累策略的成果。
賽事結束後,這位小男孩對我說:“萌芽老師,明年我會做得更好!”聽到這句話,我簡直不敢相信,這竟然是一個零基礎的低年級孩子發出的“宣言”。
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相信孩子!
在以賽促學的過程中,孩子不僅有了清晰的目標,也能透過不斷的嘗試和體驗來調整自己。
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快速看到成果。
這種精神上的激勵,不論是贏還是輸,都是極其有價值的。
這些年帶孩子參加比賽,我也深刻體會到,高年級組的壓力遠比低年級組大,因此越早開始,機會越多,經驗也越豐富。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道理。
經驗二
系統化學習,循序漸進
要讓孩子進步更快,一個好的師資培養體系至關重要。
優秀的教練團隊不僅在專業上為孩子提供幫助,更透過適合比賽的教學方法,幫助孩子逐步進入比賽狀態。
好的教練團隊還會為孩子們提供親自指導,教授更高階的賽事方案、程式設計知識和機器人技巧,每一節課都能極大提升孩子的能力。
在加入萌芽戰隊之前,我的孩子也參加過一些機器人程式設計賽事,但都很遺憾地未能獲得好成績。
那時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去調整方向,這也是我在2022年下半年一直在尋找好教練和資源的原因之一。
大家也知道,優秀的師資團隊和教練,收費通常非常昂貴,而透過組隊的方式,大家可以共同受益。
因此,2023年萌芽戰隊應運而生,特別是在機器人這個賽道上,優質的資源相當稀缺。
我親眼見證了一年半來,幾百個孩子們在教練的指導下,透過線上直播課程和線下集訓,系統化學習,不斷進步。
在2023年WRC機器人全國錦標賽現場,Joshua的賽事技能有了顯著提升,甚至在老師的耳濡目染下,鍛煉出了獨立設計賽事方案的能力。
WRC賽事結束後,那年越秀區舉辦了機器人區賽,Joshua提出的賽事方案受到了校隊老師的高度讚賞,且在區賽中具有奪冠潛力,這無疑是對他能力的極大認可。
在WRC現場,我們還看到不同的孩子參加比賽,各家培訓機構的方案差異非常大。
有些方案實在令人堪憂,甚至有的教練根本沒有去幫助孩子真正理解知識點。正因為市場上魚龍混雜,很多家長才需要更加小心謹慎,把資訊差拉平。
因此,我強烈建議大家,儘量避免像盲頭蒼蠅一樣到處碰壁。幾輪下來,不僅你自己信心會受挫,孩子也會感到失望。
最好的方式是接觸到優質的資源,系統地學習,不斷進步!
經驗三
上場心態足夠好
我們都知道,心理彈性非常重要,而這種彈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透過不斷的歷練和經歷,逐步培養起來的。
在機器人比賽的現場,我們常常看到孩子們面臨各種挑戰。
裝置故障、方案調整、時間緊迫、對手強大,這些都考驗著孩子們的心理承受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面對這些情況,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心理彈性,很容易被挫折打垮,失去信心。
但事實上,把孩子放在一個“保溫箱”裡,並不能確保他們安然無恙。
真正的成長,來自於給予孩子機會,讓他們在比賽的緊張氣氛中學會應對困難,處理不確定性,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逐步變得成熟,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
在機器人比賽的現場,孩子們不僅在拼技術、拼創意,還在拼心理素質。
無論是除錯機器人的時候,還是在面對比賽的突發狀況時,能夠保持冷靜、快速反應的孩子往往能從容應對,最終脫穎而出。
正是這些經歷,培養了他們面對壓力時的冷靜與從容。
早學、早陪、早練,三步走。
無論孩子是贏是輸,只要父母始終在他們身邊陪伴、注視、關愛,這份情感支援就是孩子最強大的底氣。
這種陪伴可以讓孩子們知道,無論自己面臨什麼樣的挑戰,父母都會在他們身邊,為他們加油,鼓勵他們前行。
這種支援不僅僅是情感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尤其是 當孩子們遇到失敗時,能有父母在身邊鼓勵他們,幫助他們調整心態,重新站起來,去迎接下一個挑戰。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了一種深厚的“紐帶力量”時,孩子就更能夠以更加客觀和成熟的態度看待賽事結果,學會總結經驗、覆盤進步。
在我們的社群裡,我們今天調侃自己說都是一群“超級媽媽”,但事實上,看到孩子們在賽場上展現出的颯爽英姿,真的讓人熱血沸騰。
幫助孩子在面對比賽中的挑戰時保持堅定的內心,增強心理彈性,每一次經歷,都是孩子走向更強大的關鍵一步!
今天真的越寫越興奮,今天晚上已經忍不住在群裡發紅包慶祝,比賽從來都不是終點,無論是成功的喜悅,還是挑戰的磨礪,都可以成為未來前行的動力。
高質量的學習方法和體系化的力量,真的能幫助孩子不僅拿到優異的結果,還能帶領孩子迎來真正的成長與飛躍。
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孩子們需要的不僅是舞臺和機會,還有一個系統的成長路徑。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孩子們透過有計劃、有節奏的訓練,從最初的摸索到逐漸迎接挑戰、戰勝困難,最終在比賽中脫穎而出。這不僅是技巧的提升,更是心智和情感的成長。
萌芽戰隊的整體水平,已經在一年半里實現了“碾壓”機器人競賽圈的突破。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成就,但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這是教練、老師、家庭和孩子共同努力的結晶。
正是創想教練老師提供的這種體系化的訓練方法,和萌芽家長們對孩子全方位的支援,才讓每一個孩子在積累和沉澱中,迎來屬於自己的飛躍!
如果你希望孩子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真正的成長和成功,萌芽戰隊將是你最堅實的後盾。我們正在為2025年的戰隊招募新成員,帶上你對未來的憧憬與期望,加入我們,一起走向更大的舞臺。
無論是零基礎的孩子,還是有一定基礎的孩子,在這裡都會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路徑和成長機會。
一起來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最後插播下週的直播預告,分級閱讀之王- ABC Reading的雙十一福利快要結束了,感興趣的姐妹可以來直播間下單。
回顧: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和父母都需要面對情緒的起伏和挑戰。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情緒,如何在壓力下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可能都是你的養育難題。
如果你希望提升自己與孩子的溝通能力,也想幫助孩子更好地管理情緒,那我們下週招募的親子情緒管理營,就是你貼心的支援啦。
回顧:
覺得不錯的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