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選關注我
作者 | CC爸媽
來源 | CC爸媽(ID:cc-bama)
收到一個讀者來信,問題非常典型,今天跟大家一起探討。
孩子現在3歲,男孩,特別內向,只要見了不熟悉的人就必須要媽媽抱著,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更不要說和別人打招呼了。
在家是小話癆,出門卻一句話都不敢說。
婆婆一直說,是因為我帶他出門太少了,小男孩要讓他多出門,多闖實一些,不然都在家憋傻了。
我現在也很糾結,一方面覺得不應該去逼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另一方面也怕耽誤了孩子。萬一小時候得不到鍛鍊,長大越來越內向怎麼辦?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面對一個又一個考驗。
包括我在內,也崩潰過、懷疑過,但孩子越大你就會越發現,曾經那些無比焦慮的問題,隨著長大都會一一化解。
很多事情開始的時候來勢洶洶,但結束的時候卻悄無聲息,甚至是你自己都不曾發現就被接踵而至的下一個難題所困擾了。
而有些事,做了可能比不做更可怕。
逼孩子勇敢
鄰居家的男孩子是一個特別謹慎的孩子,小小年紀任何事都是三思而行。
同樣是走路,兒子風風火火一溜煙就沒影了,他每邁一步都要確認腳下是否安全。
同樣是小區探險,兒子專往黑燈瞎火的地方鑽,他一到路燈的盡頭,就擔心得不會再往前踏一步。
明明性格各有千秋,但每次兩娃碰到一起玩,都會被比較,小男孩稍微表現出一點點害怕的情緒,就會被無限放大。
“蟲子有什麼好怕呀,它又不能吃了你”
“多大了還怕黑?這麼多人你怕什麼啊!”
“女孩子也就算了,男孩子這麼膽小,長大了怎麼辦?”
這種話,我不止一次聽到過。
後來,小朋友有一次被氣球突然爆開的聲音嚇到了,開始特別怕氣球。
鄰居最開始覺得氣球有什麼好怕的,就是聲音大,根本不會有危險。
為了讓兒子勇敢,他買了很多氣球,在孩子面前吹、捏、擠壓等各種操作,為了證明氣球不可怕還故意捏爆了幾個“你瞧,爆了也不會受傷的”。
後來,孩子不出意外的更怕了,甚至嚴重到只要看見吹起來的氣球就會尖叫大喊,出現應激反應。
因為比較相熟,我直接勸她“真的,你放過你兒子吧”。
很多家長看見孩子膽小或猶豫不決的行為,都忍不住要往前推一把孩子,美其名曰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但這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害怕,一味的按照自己認定的思維模式去逼迫孩子勇敢,只會讓孩子更加脆弱不堪,尤其是男孩子。
男孩跟女孩在年幼時期真的沒有什麼不同,他們首先都是孩子。
其次,恐懼也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
據研究,90%以上的幼兒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
他們可能害怕自己想象的、從未見過的事物,也可能是害怕再次遭遇糟糕的經歷等,也可能孩子本身的性格使然。
一句話“爸爸媽媽陪你一起”,比“不要怕”更有力量。
具體引導孩子克服某種具體恐懼的方法,可以戳這篇《》。
所以啊,請相信自己孩子的成長節奏。不要因為他沒有表現得跟其他孩子一樣勇敢就準備拔苗助長。
除此之外,膽小的孩子,也意味著做事會更謹慎周全,更會保護自己。
覺得有危險的事情就暫時先不做,這對父母來說不知道多省心。
逼孩子改變性格
常有父母抱怨:
“我家孩子一點都不穩重,風吹草動都關注,我好擔心她上學坐不住”。
抑或是“我家孩子一點都不活潑,我好發愁他未來的社交”。
於是啊,就想方設法,幫孩子改變。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帶著自己的專有屬性來到這個世界的。
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什麼性格。
所以啊,那個勁,就使反了。
有的孩子,外邊有個風吹草動,他都想趕緊看看。就算做作業,他也得一會看看這個,一會摸摸那個。
大人就批判他:“你老實點,能不能專注點”。
而有的孩子,特別粘人,玩不了一會就到處找媽。
或者出門根本不太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就喜歡粘著大人。
大人也會抱怨“你跟別的小朋友玩一會多好呀,別老一天到晚纏著我”
實際上,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孩子。
前者屬於神經敏感度高的孩子,神經敏感度越高,就越喜歡關注外在。
對於一個天生喜歡關注外在的人,他就不可能具象於內。
這類孩子啊,未來通常都是社交類選手。
後者性格內向,具象於內的孩子,對外在就不那麼敏感了。
那這種孩子一般都是學習類選手。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明確指出:性格沒有優劣之分!只是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而已!
一般而言,外向的人是透過社交活動獲得能量,他們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反應快、表達能力強、積極樂觀、行動力強等;
而內向的人則是透過獨處獲得能量,他們善於觀察、思維縝密、善於分析、專注力強、獨立思考力強、思想深邃等等。
對於一個就喜歡關注外在的社交型別選手,你越要求他靜下來,專注下來,他越做不到。
可能安靜坐一會就渾身難受。
相反,這類孩子,你每次大量的給他安排消耗能量的活動才可以,不然他自身消耗不光,他就會消耗你。
同時這類孩子必須少批評、多肯定。用正向激勵去引導孩子進步。
而對於內在型學習類的孩子,他們更關注內在,喜歡獨處,不怎麼貪玩。
而強迫一個習慣獨處的孩子去合群,其實是揚短避長,只會讓孩子感覺到恐懼。
你越往外推他,他越害怕,就越不可能出去社交。
相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多陪伴、鼓勵和支援。
你說這兩類孩子誰比誰更好嗎?
當然不是。
我反覆強調一句話,沒有真正的缺點,只有沒用對時間和地點的優點!
而父母養育的職責,不是修正,而是為之提供匹配的養育舒適區!
相信,只要你相信他、肯定他,孩子一定會找到自己的節奏和最舒適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相處的。
逼孩子大方
很多媽媽都吐槽孩子特別小氣,一點也不大方。
有朋友就曾跟我訴苦,帶女兒出門的每一次都像一場劫難:
別人給吃的馬上就接,想讓她分給別人?比登天都難!
玩別人玩具開心的很,但輪到人家想玩她的,不玩抱著也不給別人玩!
每次我都是踉蹌著帶娃走開,或者一邊說不好意思一邊抱走孩子,有個地縫我恨不得都鑽進去。
“分享是美德”這句話我們聽了太多遍,在我們這個重人情的國度,分享甚至還成為了檢驗孩子養育合不合格的隱形標尺。
但我從來不教兒子分享,甚至不太主動提這件事。
他想分就分,不分就拉倒。
分享只是聽起來像美好,但大多時候卻還挺殘忍的。
讓孩子把自己心愛之物,拱手讓人。
所以,為了證明“我不會縱容孩子自私”,強行將孩子手中的東西去“分享”,真的大可不必!
有的家長還會強調“不分享就是自私”、“分享了別人才會喜歡你,跟你玩呀”。
如果你總是跟孩子灌輸這種意識,那孩子就會產生一種誤解:哦,原來我必須得失去什麼,才能換來別人的喜歡。
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
分享是美德,但不是義務,更不是交換。
分享從來不是教出來的,它是天時地利人和有了之後,水到渠成而來的。
只有自己不缺,或內心富足的孩子,他才會願意分享。
教育學家說: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才是教育規律。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才會事半功倍!
如果孩子已經很大了,依然沒實現你對她分享的預期,那你更應該做的是給予更多,物質滿足+精神關懷,缺一不可。
因為,分享和愛一樣,需要先擁有,才有能力去給予,她無法分出去多一些,說明她自己擁有的還不夠。
養孩子的路那麼長,很多事真的不必一直比齊別人。
父母的職責也不是修正,而是匹配,給不同性格的孩子,不同的養育方式。
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愛和時間,孩子自然會成長為你最終期望的模樣。
大家,加油吧。
• End •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醫生;C媽-報社育兒主編,《家長好脾氣 才有好教育》作者。
養育CC&DD兩姐弟,帶領更多父母加入科學養育大隊伍,一起少走彎路,做“中國好父母”!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
瞭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