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窈窕媽媽,點選關注我
作者 | 布穀媽媽
來源 | 布穀媽媽(ID: yugu005)
不管是單身女性,還是帶娃出門的寶媽或老人,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會不會遇到壞人?會不會遇到搶孩子的人販子?
很多時候,我們從身邊人口中聽說,或者從網路上得知一些不好的事情,都會心有餘悸。因為很多情況下,悲劇發生時,並不是沒有旁觀者。
尤其是人販子搶孩子時,他們經常使用的套路是“這是我老婆,兩口子吵架呢”。即便寶媽百般解釋,但人販子就是能在眾目睽睽下明目張膽地將孩子搶走。
為什麼寶媽說“我不認識他”,或者明明有那麼多圍觀者,但事情就這樣無奈地發生了?
其實,並不是路人冷漠,而是其中隱藏的微妙心理狀態,暗暗影響了當下的情況和結局。
社會心理學有兩個著名的效應,或許能解釋這樣的情景。希望看完這篇文章,家長們能有所啟發,看好自己的孩子,遇到緊急情況時,能機智自救。
一:責任分散效應
心理學家拉塔恩和達利,曾針對“旁觀者干預問題”做了一項研究,想看看人們作為旁觀者的反應。
召集而來的志願者,被單獨安排在一個房間裡,可以用對講機與隔壁房間的人聊天。
在用對講機聊天時,志願者聽到那頭的呼救聲,似乎是有人疾病緊急發作了。
他們的反應會是怎樣呢?
你可能會說,肯定會找人告知情況並尋求幫助啊。
但真實的結果是,志願者會不會提供幫助,取決於他認為隔壁房間有多少人。
當人們認為房間那頭只有一個人時,他們都迅速反應,並且快速報告研究人員情況,要求進行干預。
而當志願者相信房間那頭有多個人時,他們當中,只有60%的人向研究人員報告了情況。
因為既然發病者旁邊有那麼多人,又何必需要我的介入呢?這就是“責任分散效應”——群體數量越大,旁觀者干預的可能性反而會越低。
每個人都會覺得,這麼多人在場,別人肯定會施以援手,所以他不需要挺身而出。群體中的成員,責任和義務也就被削弱了。
所以說,即便置身人群中,當遇到人販子搶娃時,你的呼救聲和“我不認識他”,可能也並不管用,反而只會讓你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況。
因為在你身邊來來往往的人,他們的責任已經被分散了,他們會覺得,別人肯定會去幫忙,不需要我出手。
二:阿希效應
“阿希效應”,是我要提的第二個心理學效應。
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當沒有人作出反應時,群體會全部保持沉默。而一旦有人做出行動,緊接著其他人也會陸續加入進來。
實驗室中有7個人,他們需要依次回答研究人員提出的問題。
其中被編碼為“6號”的人不知道的是,除了他一個是真正的志願者外,其他6個“志願者”都是工作人員假扮的。
研究人員剛開始提一些簡單的問題,大家都能快速給出正確答案。接下來,研究人員問,A、B、C三段線段中,哪一個和標準線段X一樣長?(如圖所示)。
第一個回答的人說“A”,6號誌願者表現出了不可置信的表情。接著,第二個也回答“A”,再接著,第三個,第四個,直至前面6個人都回答說“A”。
你猜6號誌願者回答的是什麼?
經過一陣慌亂和懷疑後,6號誌願者帶著些不確定,但依然結結巴巴給出了他的答案——A。
很不可思議是吧?
你可能會說,這個人肯定心理素質不行,正確答案那麼明顯,他怎能睜著眼睛說瞎話?
但其實,這個實驗,被試驗過很多次,樣式多變,依然有約三分之二的人,都跟著給出了錯誤答案。
這就是群體壓力在發揮作用,當你身邊一群人都做出相同的反應時,你很難頂住壓力,去做出完全不同的行動來。
阿希效應也被稱為“從眾效應”,在社會情境中,或者模稜兩可的情境裡,人們會根據他人的行為來作為自己行為的參照。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你處在人群中,尤其是你與人販子各執一詞、情境分辨不清時,路人看熱鬧得多,而出手相助得少。
三:這樣做,旁人更願意幫你
看完以上這2個效應,你是不是有些困惑,那怎樣才可以打破這種效應,讓路人參與進來,而不是選擇旁觀呢?
社會心理學給出答案——如果需要幫助,就直接提出請求。
①指定某一個人
當我們遇到困難,特別是寶媽、老人帶著孩子出門,遇到人販子時,不要朝身邊人大喊“大家幫幫我”。
因為“大家”這個詞,太廣太模糊了。這就會導致責任分散,誰都可以承擔起幫你的責任,但誰也都可以視而不見。
這時候,你一定要挑出一個特定的人來。比如“戴眼鏡穿白襯衣的這位大哥”、“拿黑色提包穿牛仔褲的這位女士”,把責任明確到某一個人,讓他自動介入到你的事情中來。
像我們常說,遇到人販子搶人的緊急情況,就打掉路人的手機、損壞某一個路人的車,這也是防止責任分散的一種方式,將責任明確給到某一個人。
只要有人開始介入,那麼接下來的事情,就會好辦很多。
②告知具體要做什麼
當你指定某一個人後,要明確告訴他你的需求。
不要因為太激動,而只是哭喊或喋喋不休,一定要說出具體的問題和你需要別人幹什麼。
比如說“他們是人販子,請你幫我報警”、“請你幫我打這個電話聯絡我的家人”、“請你幫我拍下這一幕”。
把事情說明確,能減少情境模稜兩可的不確定性。
只要有人願意提供幫助,那他會打破“群體壓力”,從而提供可效仿的榜樣,讓其他路人也產生從眾心理,紛紛介入進來。
到了這一步,你基本就無礙了。
這些技巧,不管對於帶娃的寶媽老人,還是獨自出門的女性,又或者遇到困難的我們,都很適用。
想要得到他人的幫助,我們需謹記,一定要打破“群體壓力”和“責任分散”效應。讓特定的人參與進來,提供從眾的正面效應。
只有這樣,當我們處在群體中,面臨緊急情況時,才能增加路人幫助的機率。
如果你覺得有用,記得收藏和分享給更多的人受益喲~
• End •
本文來源於:布穀媽媽(ID: yugu005),專注兒童心理,分享科學育兒方法,讀懂孩子輕鬆養育,歡迎關注布穀媽媽。
瞭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