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預告了本週五,也就是12月6日中午11點,給大家開售創意美術小班直播課的名師班名額,因為名額有限,同時直播間的價格和贈品比團購還划算,就把它安排在直播間裡了。
感興趣的姐妹們可以先預約直播間,同時進我們的諮詢群瞭解詳情。
這次活動機制拉得很滿,除了各種抽獎、贈品、禮品等疊加,下單報名的每個朋友,還可以享受前4節課不喜歡無憂全額退的福利,一節課是70分鐘,相當於280分鐘、價值至少1000元以上呢~
所以對美術、繪畫啟蒙感興趣的姐妹可以直接進去鎖定好,考慮到不知道這批名額放出後還有沒有下一批,建議直接拍,先上了再說!
△ 掃碼入群預定美術課福利
回顧:
下面開始今天的正文~
最近兩年,每每一到年底,就會被姐妹們催著出2025年參賽年度、月度計劃的時間表。
是的,又要為明年的比賽做好準備,帶孩子去積累一下實戰經驗了!
這兩天在梳理明年比賽的新趨勢時,我發現了一個既令人欣慰、又值得提醒大家的一個變化——實戰賽的比重正在不斷增加。
什麼是“實戰賽”呢?簡單來說,就是現場競賽。
比如書法、繪畫、作文比賽,不再是透過網上提交作品,而是孩子們線上下現場直接參賽。
就像今年廣州舉行了一場超高含金量的書法繪畫比賽,採用的就是這種現場比拼的模式。
再比如,科創機器人賽道,今年也不是讓孩子們只在網上提交作品或影片,決賽都需要從全國各地匯聚到現場,進行實時創作和比拼。
2024年,國內一些具有超高影響力的科技賽事,也率先引領和普及這種模式。這是Joshua之前參與過的其中一場省級實戰賽。
隨著這兩年線下生活迴歸正軌,實戰賽開始慢慢迴歸,甚至呈現出比以前更繁榮發展的趨勢。除了客觀因素外,還有一些更加核心的原因需要被察覺到,比如:
天下苦“代筆代賽”已久,眾多家長和孩子深受其苦。
而實戰賽就是對這種行為的有力糾正。
另一方面,實戰賽的漸顯繁榮也給我們家長敲醒了警鐘:如果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實戰能力,2025年的競賽將會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可能錯失許多真正的成長機會。
1
說實話,在“代筆代賽”這方面,我就踩了不少“國內風氣”的坑。
這事要從我一直非常看重的藝術啟蒙說起。
我很重視孩子在美育方面的薰陶——塗鴉、畫畫、藝術創作這些看似“無用”的興趣愛好,恰恰是滋養孩子心靈的源泉。
我認為,這些藝術活動是鎖定至少10年的興趣之一。
縱向看,它能激發孩子內心的探索慾望和自我表達能力;橫向看,它是跨學科STEAM教育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因此,當這項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沉澱、複利生長時,孩子將擁有更深厚的美學素養,這對他的綜合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興趣愛好的培養都少不了面臨參賽的挑戰。
因為大部分普通父母都不具備賽事輔導的能力,所以我曾線上下找過老師為孩子做繪畫賽事輔導。
當年一位朋友推薦了某某機構的老師,我便直接給老師交了學費。每個孩子的費用高達4000多元,包3個賽事,算下來每個賽事的輔導費用也要1000多。
然而,經過兩次賽事輔導後,我和孩子都傻眼了。我們辛辛苦苦把孩子送到機構,結果老師基本上做了兩件事:一是代筆,二是代想。
為了保證賽事能夠順利出結果,老師甚至連構圖都為孩子打好底稿,創意和構思也替孩子擬定了。
幾個小時下來,孩子只是跟隨老師的思路進行複製。
孩子並沒有學到為什麼要這樣做,也沒有得到如何發揮自己想法的指導,因為老師幾乎不給任何獨立思考的空間。
更讓我不滿的是,我家孩子從小學創意美術,習慣了細筆勾勒線條的方式,但老師卻堅持說細筆勾勒太常見,強行要求孩子統一使用毛筆來勾勒影象。
儘管孩子多次提出希望使用自己更擅長的工具,但都被老師嚴厲拒絕了。
孩子上完後跟我說感覺很不舒服,表示再也不想去這種輔導了。
我一開始以為這只是個特例,於是鼓勵孩子再試一次。
但到了第二次賽事輔導時,我親自到機構去看,發現其他孩子的作品幾乎都是老師“代筆+代想”所做的基礎,草稿紙上滿是老師的鉛筆痕跡,孩子幾乎沒有任何獨立創作的空間。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意識到——
參加比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透過比賽鍛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創作能力。
如果僅僅依賴代筆代想的方式,不僅無法讓孩子從比賽中真正受益,反而會影響他們的成長和自信心。
然而,現在國內許多機構,尤其是線下機構,為了能夠出成績、讓家長滿意,已經默許這種做法成為“正常現象”。
他們透過代筆、代想的方式,雖然能短期內交出一個“合格”的作品,但這種做法並沒有真正幫助孩子提高能力,還傷害了孩子對美的感知力。
你想想,在這種長期的“代工”下,孩子還能從比賽中學到真正的東西嗎?能否真正領悟“以考促學、以賽促練”的精髓?
所以,別小看畫畫這件事情,選擇合適的輔導機構和比賽方式,確保孩子能夠在比賽中真實地展示自己的創意和能力,才是我們作為家長應關注的重點。
2
這也是為什麼,報了課程並不意味著一切就搞定,選了機構並不代表它就適合孩子。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到底學到了什麼,而不僅僅是是否省事、是否輕鬆。
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讓孩子學習美術,美術的真諦究竟是什麼?
現在市面上不少美術課程,表面上是美術課,實際上卻充斥著臨摹課、簡筆畫課或應試課程等。
像這樣的臨摹作品,隨處可見。
或者,還有一些課程裡,孩子的作品永遠都顯得“大氣蓬勃、華麗精緻”。
一個7、8歲的孩子在畫室待上幾個小時,出品的作品卻彷彿大師級別,簡直讓人覺得是“奇蹟”。
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一旦孩子離開了機構自己再畫一畫,往往就畫不出來了。
學得太多臨摹和簡筆畫,孩子筆下的房子就永遠是那個樣子;學得太多華麗的裝飾畫,孩子的畫作就會缺乏屬於他們這個年紀的天真和浪漫。
一個7、8歲孩子的畫作裡,需要體現的關鍵詞是“真實”,而不是“完美”。
這個標準,我們應該牢牢記在心裡。
很多孩子之所以開始不喜歡畫畫,往往是因為在培訓機構刻板的教學中,逐漸失去了畫畫最初的美好。最終,他們反而越來越無法拿起畫筆創作。
“有心無力”,正是思維被固化後常遇到的困境。
那思維是如何一點點被固化的呢?
比如,微博上一位姐妹問:
“有限度的自由”是否就是優質的美術啟蒙?
答案是否定的,這其實也是在一點點固化孩子的思維。
在畫畫的過程中,孩子大腦裡的想法本不該受到限制。受到限制的“自由”就不再是美術啟蒙的核心,尤其對於11歲之前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做法弊大於利。這其實是思維逐漸被固化的開始。
好的創意美術,首先應該保護孩子的創意,鼓勵他們用多元和系統化的方法,讓創意得以呈現與釋放。
在有效的引導下,我們能夠從孩子的作品中看到創意的釋放和自我綻放的過程。
你可以直觀地看到,同一節課裡,不同孩子的作品風格差別巨大。
△ 同一節課上不同孩子的作品
孩子進行創意表達的核心點有兩個:
一是創意來源於每個人的生活所見、所聞、所知、所感;
二是透過系統性的方法,孩子可以把這些所見、所聞、所知、所感以出其不意的方式串聯起來。
抓住這兩個核心點,最終呈現的作品將成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表達。
從過程來看,老師對孩子的引導,應該充分結合對孩子創造力的啟發,幫助孩子一步步展開自己的想法,並堅定地讓孩子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
舉個例子,同樣是畫一盞燈,生活中的燈可能長得像這樣。
但我們可以問自己:它除了是盞燈,它還可以是什麼?它還能變成別的東西嗎?
比如這個小朋友,他/她的燈是自己的創意,他/她正在分享自己的想法與構思。
隨著更多孩子加入自由表達,燈的形象也變得越來越豐富。
再加上細節的刻畫,孩子筆下的燈的形象愈發凸顯出來,變得更具個性。
最終呈現出來的燈,便是孩子自己想法的流淌、創意的沉澱。
在創意美術中,從生活中尋找有趣的靈感是一種常見的方法。
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各種物品——比如有趣的飲料罐子、自己的書桌、或者將空間從平面轉變為立體後的有趣畫面——都能成為孩子開拓思維源泉的橋樑和線索。
藝術和創意的核心,就是讓孩子的大腦變得更有趣,讓他們的思維更加靈活。
透過長期的沉澱,孩子對世界的認知會更加開闊,也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那些創意得到充分釋放的孩子,會越來越喜歡畫畫,越畫越有靈魂。
而且,孩子們會把畫畫融入到生活中,將自己的畫畫技能與其他學科、甚至與個人思想融合在一起。
到那時,無論孩子是否成為大畫家,他們都已經是自己創意的表達者,具備了獨立思考與創造的能力。
3
所以,有些孩子為什麼早期選興趣班時還是開心的,但後來卻越學越痛苦?其實,這背後反映的是一種教育的失衡。
孩子的興趣得培養符合金字塔原則。
從感興趣開始,一直往上滋養,孩子才能真正把興趣沉澱下來,變成自己的核心特色和能力。
以美術為例,在孩子剛開始接觸美術時,他們的眼中充滿了新鮮感和好奇心,畫畫對他們而言是一種自由的表達,是一種無拘無束的探索。
在這種狀態下,孩子們的創意往往不受任何限制,天馬行空,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那時,他們是在享受畫畫本身的樂趣,是在玩耍,是在和自己的想象力對話。
但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和教育機構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謂的“技巧”和“成績”上,於是,漸漸地,孩子們的畫作不再是他們真實想法的呈現,而是變成了考試的工具、競爭的武器。
課程變得越來越有框架、越來越標準化,孩子的創意空間卻在不斷收縮。
他們不再是自由表達的藝術家,而是被要求按照固定模式去“複製”成功的模板。
這種從自由到束縛的轉變,往往讓孩子感到迷茫和疲憊,甚至開始對原本充滿興趣的畫畫產生排斥。
最終,孩子們的內心可能會產生一種深深的困惑——
我為什麼要學畫畫?我畫的這些東西,到底能帶給我什麼?
當興趣與痛苦的情感糾纏在一起時,學習的熱情逐漸消退,孩子也可能因此失去對藝術的真正熱愛。
這個觀點上,我和畫啦啦總監Lily老師的標準是一樣的。
我家孩子學畫畫那麼多年,我們的理念是堅持創意啟蒙為主,技法引導為輔,至少在小學階段,孩子應該有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勇氣,要讓孩子敢畫,而不是被技法束縛著不敢動筆。
如果孩子始終擔心自己畫得不像,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了創作的機會。
所以挑選一個靠譜的機構,一定要看機構裡孩子們的作品,這裡包括了日常作業,更包括了參賽作品。
你看,好的美育啟蒙,是會讓孩子有信心去做自己。
並且孩子的成長也是清晰可見的,比如下面這兩個孩子的成長經歷就很典型。第一位是來自陝西11歲的孩子,已經學畫畫四年多了。
剛開始學畫畫時的作品是這樣的,造型弱,無設計感。
在堅持學習兩年後,孩子的專項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呈現出來的作品已經可以看出有構圖的設計表達了。
在堅持學習四年後,也就是現在,已經可以從作品中看出孩子個人的創作風格了,熟練運用各種技法巧妙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第二位孩子來自美國,學畫畫已經三年了。下圖是她第一次課的作品,造型很簡單,但可以看出孩子還是很有想法和創意的。
這是孩子學習一年後的作品,在經過專業的指導下,孩子的技法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下圖是這位孩子學習兩年多的作品,已經可以看出整體的繪畫風格,甚至是細節也刻畫得很細膩。
我身邊朋友的女兒,她的畫作也是肉眼可見的豐富和飽滿。小姑娘是2019年就開始學了,下圖是孩子的第一幅畫作。
可以看出孩子有滿滿的想法但因為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所以呈現出來的內容還處於比較粗糙的狀態。
經過這些年的學習,孩子無論是從構圖、色彩搭配、造型設計等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了哇。
所以你看嘛,其實創意並不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宇宙。
但只有當孩子的興趣得到了尊重和保護,創意才能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學習才會變成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從興趣中汲取力量,在藝術的世界裡自由翱翔,取得更高的成績。
4
總而言之,在未來20年,以前那種應試化、形式化、華而不實的舊教學模式,正在被淘汰。
無論是科創、程式設計、機器人賽道,還是繪畫、藝術、文化領域,均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如今,越高含金量的賽事,越看重孩子們的底層綜合素養。
因此,我們作為家長,應該更關注孩子的“真”,而不是僅僅看重形式和技巧。在面對教育選擇時,我們需要反思並審視當前的培訓方式,不要被一些線下培訓機構的華麗外表和表面技巧所迷惑。
只有這樣,孩子最寶貴的“真”才能得到延續和發展,才能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共勉,yours,萌芽~
本週五畫啦啦返團啦,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進行2025年的規劃,這次我們幫大家鎖定了一批獨家系統賽事名師班名額,感興趣的姐妹記得預約直播噢!
記得預約週五中午11點的直播間
進群可先預留席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新增小管家微信,加入我們,瞭解更多美術學習乾貨。
直播間裡還有很多禮物抽獎、無門檻贈品還有下單萌芽獨家福利~總之不會讓姐妹們吃虧,可以期待哦!